“為什麼明明很累,卻不敢停下來?”
其實,這是因為你陷入了習慣性焦慮,習慣性焦慮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習慣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控的事情上。
比如“明明你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心裡卻始終繃着一根弦,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還需要做得更多,害怕自己被落下、被抛棄。”
又或者“達成目标或獲得成功後,短暫的開心轉瞬即逝,馬上又沖向下一個目标。否則一個人獨處或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亂想。”
再者,“腦子裡總是想很多,明明是休息時間,心裡卻老是惦記着各種事情,總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這種狀态被稱為“彌漫性緊張”,是導緻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這種“彌漫性緊張”往往與我們早年的成長環境有關。
例如,父母情緒不穩定、容易焦慮或習慣性打壓批評式教育,都可能導緻孩子長大後對自己要求過高,總是緊張、悲觀和害怕失控。他們可能會受到内心深處的信念影響,如“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或者“我必須更加優秀和進步,父母才會喜歡我,表揚我。”
長大後,這些聲音和要求,會演變成他們對自己的“嚴苛暴政”,導緻他們總是容易焦慮、無法放松、時刻緊繃着……總是對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否則就很容易攻擊自己,打壓自己,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和壓抑之中。
其次人為什麼感到焦慮,可能是因為我們看到自己在乎的東西,現在遭遇到了威脅。
這種威脅,對于現在的自己來說,還不足以去應付,于是身體就産生了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在生理上表現為心跳加速、瞳孔放大、掌心出汗、血液流動速度加快等等。
就像你沒有好好複習,而明後天就要考試了一樣,對于即将到來的考試,你自知自己沒有過的可能,于是就感到十分之焦慮。
所以很多人“要一直跑,不能停下”,就是為了追求這種對不确定事情的掌控感。
那麼怎麼解決這種習慣性焦慮?給大家提供三個小建議供你們參考。
第一, 有方向但是沒有行動力
每個人最舒服的區域就是舒适區,在熟悉的環境做熟悉的事情,但是在舒适區呆久了,人就會陷入到焦慮、恐懼、煩躁、内耗的怪圈!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比如你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标,但是你知道這個目标很難完成,或許需要消耗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許需要你有超強的毅力和意志力。
所以許多人的狀态是,哪怕明知道待在這個舒适區有問題,也還是不願意改變,時間越長,改變的意願和能力就越弱。
舉個例子,你明明知道要早睡早起,這樣才能保持精神狀态,為第二天的工作做準備。但是,一到周末,想到第二天不用上班,你的潛意識便會告訴你“熬一下沒事的”,于是你又開始追劇玩遊戲去了,結果第二天起不來,隻好補覺到中午。白天睡多了,晚上自然睡不着,你又開始熬夜,逐漸進入一個死循環。等到上班的時候,你發現自己越睡越晚了……
所以很多人都是有方向但是沒有行動力,每當因為計劃和夢想而夜不能寐時,便又開始感知到舒适區對我們的限制。但是等到第二天黎明到來陽光升起,我們卻還是按部就班地生活,沒有一絲一毫踏出舒适區改變的勇氣。
而持續待在舒适區的代價就是成長變慢或者沒有成長,情緒常常處于焦慮狀态。這也正是當下很多人的日常狀态。
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舒适區跨越到學習區。
可能很多人會說,“老師,沒有用啊?雖然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熬夜,要學習,但是我隻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我堅持不了幾天就回到原樣了?”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大部分人都是有目标有方向但是沒有行動力。
因為人性就是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的,面對困難的時候都會有逃避壓力和躲避困難的想法,所以很多人要麼就是嘴上說說,沒有任何行動;要麼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堅持不了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
所以想要增強自己的行動力,我們可以利用激勵原則來獎勵自己。
比如給自己制定一個小計劃小目标,每天先把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和期望能做的事情寫下來,如果做完之後就獎勵自己一個小驚喜或者玩耍的機會,這樣再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就沒有那麼多抵觸心理了!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不要過度獎勵自己,否則可能會适得其反哦!
其次除了制定計劃和獎勵自己,你還可以每天晚上回顧一下自己當天完成的任務和進步,感受一下自己的成就感。同時,也可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動,互相監督和鼓勵,幫助你增強效能感!
02管理你的壓力源,而不是你的壓力
當我作為一名咨詢師說壓力管理通常是浪費時間時,人們總是感到很震驚。但我隻是想引起你們的注意,因為我真的相信這一點。
我們先來弄清楚一個關鍵的區别:壓力源和壓力。壓力源是那個能引起壓力的東西,而壓力是你對它的反應。所以,壓力源是“因”,而壓力是“果”。因果關系很重要哦!
想象一下,如果你中槍受了傷,你會用創可貼來治療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紗布隻能暫時止血,但并不能治療真正的傷口。你需要的是手術,深入傷口取出子彈,修複損傷。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同樣,壓力管理就像是隻用創可貼來治療槍傷一樣。你隻是控制了症狀,但并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所以,隻治标不能治本。
舉個例子,有一位來訪者跟我說,每天下班後都感到壓力很大,于是他嘗試了各種放松和減壓的方法,比如運動、按摩、正念練習或者閱讀一些自助書籍等等。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後來在跟他的談話中,我幫助他意識到他的問題并不在于壓力本身,而在于他對工作的過度投入和對責任的過度承擔。他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設定更好的界限,而不是僅僅試圖管理自己的壓力反應。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并不是管理壓力,而是識别和消除生活中的壓力源,或者至少為它們設定更好的界限。
當我們能夠看到問題的真正所在,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去解決時,我們才能真正緩解内心的焦慮。
03走出憂慮,聚焦更有意義的事
人生中總會有那麼一段時期,我們總是深陷于自己的憂慮中,無法自拔。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那些看似重要但實際上并不值得我們花費太多精力的事情所困擾。這段時間,我深有體會。
以前的我,總是擔心工作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害怕因為自己的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時常在深夜裡輾轉反側,反複思考着每一個可能出錯的地方。
然而,這種狀态并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反而讓我在工作中的表現越來越糟糕。我開始意識到,與其在憂慮中消耗自己,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于是,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态。每當遇到問題時,我不再過度糾結于其中,而是将其分解為一個個小步驟,逐一解決。
我開始更加專注于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努力在工作中尋找更多的成長機會。同時,我也學會了和我的團隊溝通協作,共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收獲了更多的友誼和信任。
與此同時,我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明白,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我們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我開始嘗試着放下那些無謂的憂慮,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上。無論是讀書、寫作、旅行還是與朋友聚會,這些經曆都讓我感到充實和滿足。
回首這段經曆,我深知,生活中的很多憂慮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我們常常過于關注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真正值得我們去珍惜和追求的東西。
人生短暫,與其在憂慮中消耗自己,不如将精力集中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這不僅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态度,也是真正的愛自己,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