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兩位來訪者和我抱怨,一個說她的丈夫什麼都好,就是情緒不穩定,時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突然對她和孩子發火。即便在一些社交場合,他也會管不住情緒,對着她一通吼,讓她特别難堪,甚至想離婚。
還有一個來訪者說,她的男友屬于精神内耗型,每天不斷産生各種焦慮,一會兒跟自己抱怨工作好煩,一會兒又說,活得好累、沒有意思,等等。這讓朋友覺得男友像一個孩子,情緒陰晴不定,起起伏伏。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個情緒穩定的伴侶。可是要是遇到情緒不穩定的伴侶,該怎麼辦呢?
今天我就從心理學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容易情緒不穩定,情緒不穩定是病嗎?
第一,情緒的背後可能藏着你受傷的内在小孩
從心理學角度看,情緒爆發是人的一種正常的應激反應。
簡單來說呢,它是我們的大腦為了保護自己而建立起來的防禦機制。
而如果一個人總是情緒不穩定,無法控制自己,經常忍不住發脾氣,那可能是因為TA的内心藏着一個受傷的内在小孩。
這個小孩可能在童年時期經曆過一些創傷,比如父母的打罵、被拒絕被忽略、噩夢般的考試或者被同齡人欺辱和孤立……雖然我們已經基本上忘了這些事情,但它們會在潛意識裡一直在困擾着我們,影響着我們。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潛意識影響我們的一生,我們卻稱之為命運。
而内在小孩其實擁有非凡的直覺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同時,他也非常敏感、脆弱,渴望被愛與呵護。
當他感受不到被愛,沒有被看到、被聽到,而是被指責、被忽略時,他就會固着在心靈的角落裡,持續感受到悲傷和痛苦,無法随着我們的生理年齡一起長大。
等到我們成年以後,一旦遇到問題或困難,他就會自動接管我們的言行,我們就會表現出一個無力的小孩的狀态,沉浸在過去的低頻情緒裡,做出許多不成熟的、孩子般的行為,造成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的掙紮和磨難。
比如有的人,每次一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把家人或朋友的微信拉黑,獨自傷心難過,喝酒買醉,亂花錢,做出種種反常的行為。
又或者有些人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情緒敏感且容易波動,經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要麼很亢奮,要麼很麻木。
而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内在小孩讓他們無意識地重複着過去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他們無意識地把這種方式複制給了自己的孩子、伴侶和親人。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所以很多時候,情緒不穩定的根源可能和我們的内在小孩和依戀創傷有關。
那麼想要治愈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養育一遍。
怎麼養育呢?看見即療愈。
比如很多人,之所以不斷的強迫性,一直重複不好的感情,本質上不是他受虐,而是他沒有覺察到自己受傷的内在小孩。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看見曾經的自己,去接納已經發生的事情。
比如,從小你的媽媽總是批評你、指責你、冷淡你、打壓你、抛棄你、控制你,你在感情裡可能會感到很痛苦,沒有安全感,總是很敏感。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問問自己真實的需求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情緒?它激發了我們童年時期怎樣的創傷?
找到自己内心的匮乏所在之後,把自己當做一個小孩,去看見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它。這樣,你内心的那個“小孩”就會慢慢被填滿,變得越來越健康。
第二,持續性地傷害,會造成持續性地情緒失控
為什麼每個人面對同一件事時,反應卻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表現得非常激動,有些人卻異常冷靜。
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①每個人的經曆過的創傷不一樣。
②人格基礎的不同。
在心理學上,創傷分為兩種:Ⅰ型創傷和Ⅱ型創傷。
這兩者的主要區别在于:Ⅰ型是一次性創傷,而Ⅱ型是連續性的、經常性的感覺到被傷害。
舉個例子,忽視型父母和控制型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正是Ⅱ型創傷。
比如忽視型父母,就很少積極正面回應孩子的情感和感受。
當孩子哭泣時,他們可能會通過“我給你買玩具”或者“我給你買好吃的”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本質上是把孩子的情緒否定掉了。
而控制型父母,則會通過打壓孩子或過度要求來抑制孩子的情感表達。
比如,同樣是孩子哭,控制型父母會說“你不準哭”、“哭是沒用的”,使孩子認為哭泣沒有用,從而形成了“有情緒是不能表達的”的認知。
在這樣的創傷下,年幼的我們難以處理大量的情緒,而缺乏對情緒的察覺與體驗,長大後便更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問題。
其次是人格基礎對個體情緒恢複的影響。
在與他人相處時,你可能會發現,即使經曆類似的創傷,每個人的恢複能力卻大相徑庭。比如有些人能夠迅速恢複,而有些人卻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這背後的原因正是人格基礎的差異。
比如安全型人格能夠積極表達真實需求,并在遭遇創傷後能很快地恢複。
而非安全型人格,由于内心常常處于不安的狀态下,所以遭遇創傷後很難恢複過來。
以失戀為例,非安全型人格更容易患上創傷後PTSD,而安全型人格則能更好地應對這一危機。
所以,想要更好地管理情緒,我們還需要努力增強内在的安全感,并學會“跳出來看自己”。
下面給大家提供三個情緒管理的小方法:
01、嘗試擺脫情緒觸發的環境
比如當你知道自己容易在某一時刻情緒容易暴躁時,可以主動回避或暫停對話。
例如,與家人争吵後,難以冷靜時,我們可以先找個安靜的地方獨處,告訴家人,等冷靜下來再溝通。
02、堅持正念或冥想練習
研究表明,當我們專注于呼吸并且放慢呼吸時,杏仁核的活躍度會降低,情緒會逐漸平穩,注意力也會回到當下。
長期練習,我們将會慢慢習得如何放松自己!
03、培養心智化的能力
什麼是心智化能力呢?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跳出來看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緒,并且用語言來梳理它們。這包括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
比如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感到憤怒時,可能會自我質疑:“我怎麼會對這件事感到如此憤怒?這不應該。”
這種自我評價可能會激發更多的次生情緒。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跳出來看自己”,我們就會在:
情緒共情上,意識到了我現在很難受,我也能感受到身體的反應;
認知共情上,意識到生氣的原因是因為感覺到自己被冒犯了,邊界被入侵了。
通過這樣的思考,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更有效地管理它們!
當然啦,培養心智化能力并沒有那麼簡單,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但是當你堅持下來,你就能逐漸習得這種能力,成為情緒管理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