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咨詢時,經常會有來訪者向我傾訴:老師,為什麼我離不開一段痛苦的關系?
聽到這,我都會反問她們一句:為什麼離不開呢?難道這段關系給了你什麼好處?
這時很多姐妹就會說:
我也想離呀,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是離不開,比如舍不得過去多年的沉沒成本,舍不得這麼多年的感情,或者自己沒有經濟能力,離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孩子呀……等等原因。
但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都不是理由。
你之所以離不開一段痛苦的關系,根本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你對于對方的一種依賴人格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了3個小孩,然後把他們放到一個小巷子裡面,讓他們體會那種“媽媽不見了,自己走丢了”的感覺。
第一個孩子一直在那哭着喊:“媽媽,媽媽,你去哪裡了?”
第二個孩子什麼表現都沒有,但仔細看能看出來“他的小手摳得很緊,情不自禁在流眼淚”。
第三個孩子不哭也不喊,隻是一直安慰自己:“沒事的,沒事的,媽媽會回來的,我就在這裡等她。”
通過這個實驗就可以看出來:第一個孩子是最依賴父母的,媽媽不見了就會哭,遇到困難就想要找媽媽解決。
這也好比在婚姻裡面,雖然這個男人一直在傷害你,但是一想到離開他,你就會傷心難過,因為你無意識地把他當成了你的“父母”,你覺得離了他,你什麼都做不了。
所以你離不開一個反複傷害你的人,離不開一段痛苦的關系,核心原因就是因為:你對他過于依賴,導緻你内在沒有足夠的能量面對分離。
雖然在理智上,明知道對方不夠好,但是在感性上已經習慣了過去的生活,依附着對方而存在,所以無法完成分離,隻能不斷地在關系裡受虐。
第二,關系受虐,是會“上瘾”的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也許你自己都沒有想過。你明知道在這段感情中得不到滋養了,但你還是無法放棄的原因是什麼?
很有可能是因為你戒不掉沉沒成本,或者你極度迷戀TA,你願意為他奮不顧身,為他痛徹心扉,而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明白嗎?
除此之外對方還會抓住你的軟肋,利用心理學上“随機獎勵讓人上瘾”的原理,制造情感落差讓你對TA更上瘾。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哪怕這段感情不再滋養你了,對方也會利用“今天把你哄上天,明天讓你跌入谷底。今天對你無比熱情,明天對你無比冷淡。在你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然後表現出對你特别的愛,讓你在失望和希望中反複徘徊。”
這種極端的情緒會讓你誤以為你離不開TA,你深愛着TA。這更像是一種無法抽離的上瘾,但絕不是愛到無法抽離。
第三,在這段關系中,你的優先需求能得到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離不開一段痛苦的感情,并不是我們不夠勇敢。而是因為在這段關系中,我們的優先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例如,許多來訪者往往自我不夠獨立,缺乏安全感,強烈依賴他人。他們無法忍受一個人的生活狀态,一旦處于情感窗口期,他們會産生強烈的焦慮感,所以建立關系是他們的優先需求。
一旦有人對他們好,他們就會很容易投入一段感情,不管對方是不是一個成熟可靠的個體。而一旦建立了親密關系,他們就會更加依賴對方。
在這段感情中,無論對方有多壞,自己有多痛苦,都無法完成分離。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關系,一個人的生活狀态對于他們來說太恐怖了,這種恐懼的痛苦遠勝于他們在關系中的委屈和失望的痛苦。
換句話說,不管這段感情有多糟糕,多虐心,吵架沖突至少是兩個人的活動,也是一段關系的存在。
對他們來說,總比沒有關系,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要好。
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留在痛苦的關系中是他們能做出的最好決定。
第四,你和伴侶已經形成了“創傷紐帶”
“創傷紐帶”是指施虐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情感依戀,這種依戀形成于反複的虐待、暴力或控制之中。是一種既有依戀、依賴又有恐懼的感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在受傷之後都會産生認知失調的心理,就是當你每次想離開對方的時候,你總能為自己找到離不開的理由。
舉個例子,男人動不動就羞辱你,對你家暴甚至是出軌,但是因為經濟、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你想離又不敢離,于是你就會想:“反正Ta平時對我也挺好的,可能Ta最近壓力比較大吧,下次小心一點就好了”或者“他答應我了會改的,我可以再相信他一次”。
一旦你産生了這種認知失調的心理,就說明你和TA之間形成了既有依戀、依賴又有恐懼的“創傷紐帶”,這也意味着你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離開這段痛苦的受虐關系!
第五,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強迫性重複循環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強迫性重複。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小時候形成的關系模式,成年後會在親密關系中不斷被複制。
比如你過去得到了幸福,你就會重複幸福;你過去得到了痛苦,你就會重複痛苦。
聽起來像是詛咒,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強迫性重複”的心理傾向也很普遍。
以一個咨詢案例為例。來訪者的丈夫多次酗酒,家暴,出軌,來訪者也長期被丈夫暴力對待,身邊的朋友都勸她離開,但是幾年過去了,她還是沒有離婚。
我們可以明确的是,這是一種施虐與受虐的關系。
很多人可能覺得很難理解,都這樣了,為什麼還不離開?
後來,從咨詢中得知,從她記事起,父親就一直賭博、酗酒和毆打她母親。她非常痛恨父親的無情和母親的懦弱,發誓絕不嫁給父親這樣的男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父母的老路。
當我告訴她,其實你并不是讨厭你媽媽的懦弱,而是你小時候保護不了你媽媽。長大後想通過重複母親的命運和母親站在一起,化解童年的痛苦。因為你媽媽過得不好,你也不允許自己過得好。她淚流滿面地說,原來是我沒有放過自己。
第六,心裡住着一個“不夠好,不配得”的自己
很多人的原生家庭,父母都是搭夥過日子,很少有和和睦睦、相親相愛的。就算感情破裂了,大部分也不會離婚,而是磕磕碰碰将就過一輩子。
這樣的關系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念,壞的關系好過沒有關系,彼此離開不如相互糾纏。
而大多數的父親缺位,母親便會粘着孩子。而母親又害怕孩子這個唯一的情感容器離開自己,會不自覺地壓抑和忽視孩子,以此來阻止孩子心智獨立,不讓孩子與自己分化。
孩子自然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媽媽不好,所以造成這種不好的感覺的一定是自己,這就會在孩子心裡内化一個不好的認知:别人對我不好,是因為我不夠好。
一旦原生家庭讓你心裡住着一個“不夠好,不配得”的自己,而你從小就習慣了這種不健康的情感氛圍後,你就會在新的關系中不自覺地重複這種關系模式,一次又一次的強化“我不夠好,我不配得”的壞信念。越是不好越是害怕被抛棄,所以更加離不開那個對你不好的人。
其實心理學上指出,人對環境有驚人的“适應力”,犯人被關在監獄裡一段時間後,反而會害怕出獄,因為他們已習慣了監獄生活。
感情也一樣,或許你已經下了一萬次的決心,但終究還是回到了原點,想走走不掉。是誰在阻礙你?
是你自己。因為你已經在這種環境裡生存了太久,具有極強的耐受性。
雖然痛苦,但卻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自己可以掌控的。
包括對方什麼時候發脾氣,什麼時候冷戰,你都一清二楚,
這就是你的安全感。
是紮根在你的潛意識裡的最熟悉的感覺,所以你甯可忍受痛苦,也走不出舒适區。
但是,對于一段讓你痛苦的關系,離開才是結束痛苦的最好選擇。
但離開又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你在結束痛苦的同時,也放棄了你們關系帶來的好處。
不要賭氣說它沒有帶給你一點好處,你沒有一點獲益。如果這段關系真的像你說得那麼糟糕,你就不會在痛苦裡面苦苦堅持了。
有的人不願接受關系的兩面性,會通過抱怨、指責、講道理等手段,期待對方去改變,這樣你既可以享受到關系的好處,而不至于深受其折磨。
其實指責是一種幻想,它在幻想的層面想象完美關系的存在,讓人感覺到一點點意淫的慰藉,從而不那麼絕望。
但這種幻想也讓人放棄了對關系的思考。
所以,指責是一種逃避,一種對現狀的逃避。因為隻要你一直抱怨,你就不用再思考了。
但如果你想真正建立關系,并對自己負責,你必須學會思考現有的關系。
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在這段關系中,你的痛苦是什麼?
第二,在痛苦背後,你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第三,在這段關系中,你得到了哪些好處?享受了哪些福利?
第四,對于現在的你來說,哪個更重要?
通過思考這4個問題,你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選擇。
要麼離開這段關系,尋找新的客體滿足自己;要麼接納這段關系,一邊享受福利一邊忍受痛苦。
無論你做出哪個選擇,都不要抱怨,因為這是你的選擇。
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要麼忍,要麼滾。
如果你告訴我:這兩個選擇你都做不到,那麼還有第三個選擇:整合資源,另尋途徑滿足自己!
與其強迫自己離開這段關系,不如整合現有資源,另辟蹊徑滿足自己。
比如你在哪些方面過于依賴對方,你可以好好經營自己,改變自己,減少對他的需要和依賴,這樣你在關系中會過得更舒服。
或者你無法放棄他,但又無法改變他,那就放棄這種想法,不期待不關注不指責不抱怨。面對負面情緒時,可以試着列一個清單,當你感到痛苦時,可以做清單上寫的事情,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心情變好。
最後,我想說:
離不開痛苦的關系也不丢人。
相反,它提醒着我們去覺察自己,在這段關系中有什麼在吸引我們。
這時你就會發現:
或許,這段關系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或許它還有一些值得你留戀的地方,然後繼續留在這段關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