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太宰治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在工作人際交往裡,他對人很有禮貌,但很少會求助同事做任何事,不管是帶個飯還是查個資料,生怕麻煩了别人…
或者結婚後,常被困擾:我從來不想跟他膩在一起,但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哪怕在婚姻裡也總是:雖然睡在一起,隔着不過巴掌的距離,但總覺心裡和這個人隔着千山萬水。
他們情感表達有限,認為自己的快樂不需要愛人的參與,像一個孤獨的騎士,永遠特立獨行。
那麼他極有可能是一個回避型依戀者。
小琳跟她的老公相差七歲,是一個事業型的大女人。她曾無數次跟我講過她心中的完美伴侶,要體貼,溫柔,把家裡打理好不讓她操心,還要在事業上對她有幫助等等。
因為這矛盾又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她在結束第一段婚姻後一直單着。阿偉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長的年輕帥氣,體貼細心,就是有點粘人,剛開始小琳還挺享受,不管去哪做什麼都會報備。但時間久了矛盾就出來了。
小琳的工作總要和甲方開會,不方便接電話,阿偉嘴上說能理解,但小琳不接電話阿偉會不停地打,打到小琳接電話或關機,因為這個他們吵了幾回。
有一次小琳在高速上開車,阿偉又打來電話,慌亂裡小琳按了挂機,阿偉再次打來,一通發火要分手 ,小琳覺得阿偉太作了,阿偉覺得兩人在一起就是要随時聯系,不分彼此。
阿偉越是這樣,小琳越想離他遠點。小琳越逃避,阿偉越憤怒,越要揪着不放。兩人的關系走進一個死胡同。
阿偉就是典型的焦慮型,不回我信息,拉黑你。不接我電話,打到你沒電。
我要知道你在幹什麼!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你要給我發視頻,發定位!
受一點冷落,就覺得你不在意我,要抛棄我!
為了維持關系,阿偉會讨好小琳,有時也會故意不回短信或電話想引起小琳的嫉妒,時不時用分手威脅小琳,來獲得關注。
而小琳則是回避型,兩人的關系就是一個要親近,一個要空間。焦慮的更焦慮,回避的更回避。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提出的。
依戀是指嬰幼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系。它産生于嬰幼兒與其母親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
後來,美國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和她的同事基于依戀理論,做了一個著名“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即通過觀察嬰兒在母親的陪伴下處于陌生的試驗環境時,母親即将離開和離開後重聚時嬰兒的行為表現。
研究發現有三種類型的孩子:
第一種,“安全型”依戀(Secure)的孩子在母親剛離開時表現出焦慮和不舍,但很快就能和陌生環境裡的研究人員一起玩耍。當母親回來和孩子重聚後,孩子隻哭了一下,就開心地展示出強烈想和母親親近的行為。
第二種,“焦慮-矛盾型”依戀(Anxious-ambivalent)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表現出過分擔憂和淹沒性的悲傷。與母親重聚後,生氣型的孩子表現出想和母親互動,但又表現拒絕和大發脾氣的行為(傲嬌);而被動型的孩子展示出膽怯含蓄地尋求母親的安慰的行為,卻又出現很無助和很悲傷的情緒。
第三種,“回避型”依戀(Avoidant)的孩子對母親離開時表現得不太關心,也不太搭理研究人員。當和媽媽重聚後同樣表現得無動于衷,沒有想要和她親近的行動。
後期Main和Solomon的研究還發現了在實驗中有些孩子的行為很難歸于以上的任何一類,就把這些孩子描述為“混亂型”依戀(Disorganized/Disoriented)。
成人依戀模式
早期的依戀類型,像是我們心裡的固有模式一樣,為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系提供價值取向,它影響到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與情感聯結有關時的反應和表現。
換言之,我們對伴侶所做出的行為模式和嬰兒時對母親的反應非常類似。我們是哪種 “依戀類型”的人(依戀類型的形成取決于先天的個性還有環境中後天的,撫養方式和成年後的經驗)決定了我們如何在親密關系中表現自我。
經過研究者的不斷優化,成人依戀大緻如下圖所示(成人依戀圖與嬰兒依戀有一定不同,是将類型和維度綜合起來考慮,得到一個兩維度四分類。在這兩個維度——回避親密和焦慮被棄上的高低決定了不同類型。):
安全型:
· 認為自己和别人是好的、有能力的、有價值的
· 情感成熟較有彈性、對人有信任感
· 能适度依賴、也不怕被人依賴
· 給人空間、也能與人親密
焦慮型:
· 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行的、沒價值的
· 認為别人是好的、行的、有價值的
· 對愛饑渴、怕被抛棄、怕别人不與Ta親近
· 過度敏感、易受傷、對親密關系愛恨交加
· 常被抱怨不給對方空間、太過依賴
疏離/回避型:
· 認為自己是好的、行的、有價值的
· 認為别人是不好的、不行的、沒價值的
· 過度需要掌控,以事和物去代替人際關系
· 不信任或依靠别人,也怕别人依靠自己
· 常被抱怨太過于獨立,不和人親近
恐懼/混亂型:
· 認為自己和别人都是是不好的、不行的、沒價值的
· 對愛饑渴卻充滿懼怕、無法相信人
· 徘徊于麻木、拒人于千裡之外的極端逃避型
· 對親密對象愛恨交加的極端焦慮型
依戀類型跟嬰幼兒時期與主要撫養者的關系有關,成年之後在親密關系中,慢慢地表現出來。
回避型的人,往往是父母因為各種原因,跟孩子的關系相對疏離造成的。
正如小琳,她父母是做生意的,總是飛來飛去,對小琳的關心隻限于金錢,這讓小琳在情感上的需求相對匮乏,所以小琳在親密關系上的信心較少,且沒有安全感。
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她就把自己封閉起來,獨自美麗。其實每一種依戀都是通過自身經曆而形成的防禦模式,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回避親密關系,那一定是這種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護他,産生了積極的反饋。
“再也不會被拒絕的感覺真好。”
但這種防禦模式殺傷力太大,不僅把壞情緒隔離在了門外,連好情緒也被隔絕了。所以,“回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也不會感到發自心底的快樂,感受不到生命的活色生香。
其實小琳第一任丈夫也是焦慮型,她一邊享受被關注的感覺,一邊又對前任的情緒壓力感到壓抑,更想回避逃跑,所以第一段婚姻就這樣結束了。
而焦慮型是由于小時候父母的回應方式不敏感不及時的、時好時壞造成的。阿偉的父母在他五歲時就離婚了,之後爸爸很快再婚,阿偉跟媽媽一起生活。
但媽媽情緒很不穩定,心情好就摟着阿偉叫:“小心肝,小寶貝,媽媽愛你。”
心情不好就罵:“阿偉是拖油瓶,要不是你老娘早就結婚了。你跟你那沒良心的爹一樣都是讨債的。早晚把你送人。”
小阿偉不知道媽媽到底愛不愛自己,也害怕媽媽會不會真把自己送走,以至于長期處于被抛棄的恐懼當中,所以他才會不斷求證,試探。
最後當焦慮型的阿偉想走近回避型的小琳,卻被拒之門外,才會導緻他在尴尬,憤怒、讨好、發火、分手、不要分手的矛盾情緒中來回拉扯。
但是,感情的事情要靠緣分,當焦慮型遇到合适回避型,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焦慮型的人遇上回避型的人就一定不能幸福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管遇到什麼類型,都能很好的在一起。
NO.1
焦慮型要有自己的生活框架,多娛樂和運動,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圈子,減少對回避型的依賴。
NO.2
在表達感受和情緒的時候,多鼓勵不指責,“你為什麼不回我信息和電話?
以“為什麼”開頭的句子在回避型耳朵裡,就意味着指責。更溫和的方式像這樣,“一直沒收到你的短信,有點擔心,方便時給我回個電話。
NO.3
不妥協。為了遷就Ta,你會一點點失去自己的底線。就像阿偉每次提完分手之後再讨好小琳,問題不了了之,時間長了小琳覺得你就應該這樣。
所以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要堅守自己的底線,态度真誠,平靜地反複表達自己的需要。想好了再說,不在情緒激動時大量表達情緒。
NO.4
不要在感情裡做讓自己有“犧牲感”的事
NO.5
回避型在表達的形式上要注意,有時候說話的态度比說什麼更重要
NO.6
努力嘗試去表達愛意,理解焦慮型的焦慮和情緒化,及時給到對方回應。
NO.7
勤複盤,每次矛盾平複之後,坐一起好好總結,下次如何避免。
NO.8
明确自己的需求、共同規劃倆人的未來。
很多人看了許多心理學科普文章,但它隻能起到一個啟發的作用,并不承擔解決你心理困擾的作用。
真正的治愈,是通過在咨詢中,學員與咨詢師建立的關系來實現的,隻有通過這個關系,咨詢師才能把它掌握的一些技能用在你身上,幫你自己解決問題。
說到底,在親密關系中,真正能帶來改變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真誠和愛。
畢竟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愛人的能力,如果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願你學會愛,以及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