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在婚姻裡“缺愛”怎麼辦?4招教你走出痛苦治愈自己

嘉待情感
2023-07-08
2283
22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意識不到自己缺愛,是沒辦法治愈自己的!

缺愛分兩種:

一種是“高防禦缺愛”:逃避愛,不敢接受被愛;一種是“低自尊缺愛”:追逐愛,渴望得到被愛。

可能很多人覺得,大多數的“缺愛”是“低自尊缺愛”。

因為缺,所以總是在追逐。

但其實,“高防禦缺愛”的緻命程度不比“低自尊缺愛”小。

因為缺,所以連擁有都不敢。

因為缺愛,害怕被人知道,就給自己豎起一道高高的牆。

欺騙外人,裡面什麼都不缺,也欺騙自己,什麼都不需要。

就像現在大家都在動不動就宣揚的“獨立”,是真的内心強大到不需要任何人嗎?還是為了去證明自己的強大?而實際上是因為害怕自己不被人需要,害怕自己在表達需要後失望、受傷?

這種自證的過程,反而證明了自己缺愛。

缺愛并不是什麼羞恥的事,如果你能接納自己的缺愛,那麼你就能踏上自愈的道路。

其實,在我的成長中,也有過缺愛的“灰暗時期”。

那個時候我剛畢業不久,工作感情都不順,還跟家裡鬧翻了。我帶着實習期間攢的2000塊錢,一個人來到另一座陌生的城市打算重頭開始。

個中艱辛就不贅述了,我至今都忘不掉的不是住逼仄的隔斷間,也不是頓頓泡面充饑,而是我故作強大,拒絕了父母的轉過來的錢,跟父母撒謊說我過得非常好,一點也不缺錢。

盡管我當時口袋裡隻剩下交通費,距離發工資還有兩周。

我當時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做出成績讓你們(父母)瞧瞧,就算餓死也不要你們的一分錢。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其實我的父母很愛我,隻是那種愛讓我覺得難受。

他們就像大多數普通父母一樣,一邊希望我待在他們身邊,一邊聽從他們的安排;一邊又不相信我的能力對我處處打壓,覺得好像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存活。

所以,我總是鉚着一股勁,希望向他們證明自我,證明我可以獨立,值得被愛、值得被認同被欣賞。

那一年,我确實向他們證明了我的獨立、強大——工作第一年過年,就把工資的2/3給他們作為新年紅包。

看到了我獨當一面且不需要他們的任何幫助後,他們也不再勸我回家,也鮮少打壓我,甚至每年都都會在親戚們面前誇我。

和父母的關系緩和了不少,我個人也确實成長了很多。

但我也付出了代價:亞健康的身體(飲食不規律導緻的中度慢性胃炎)和過于要強、口是心非的習慣(很難與人保持親密的情感聯結)。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個時候并不需要拿自己的健康,來換取證明自己的機會。哪怕當時按需要領取了父母的好意,也并不代表自己是失敗的。

因為,那是血脈相連的父母啊,是有着天然依戀關系的父母啊。

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意,怎麼能叫失敗不獨立呢。

隻是那時候我不懂,以為需要靠想要擺脫這種依戀關系,來塑造自己的獨立。

而事實上,獨立和依戀一點也不沖突。

真正獨立不缺愛的人,是不會懼怕情感上的依戀與親密,是完全可以接受來自他人的善意和愛意的。

因為能夠接受被人愛,也意味着自己有能力、有底氣接受不被人愛。

就如我之前對某位學員說的:

你和伴侶(自我)相處和諧時,更容易感受到愛。比如需求得到滿足、被認同被尊重被關愛等等。

相處不和諧(或者獨處)時,感受到的是不愛。比如對你冷淡、拒絕、疏遠、焦慮、恐懼等等。

可事實上,愛不是固定不變的。你的伴侶有愛你的時候,也有嫌棄你的時候。你有愛自己的時候,也有嫌棄自己的時候。

你所感受到的愛與不愛,隻是當下的體驗,并不能全然代表所有。

真正的獨立與強大,就是既能接納對方(自己)愛自己,也能接納對方(自己)不愛自己。

隻有“僞獨立”和“缺愛”的人,才會迷戀那種“永恒不變的愛”,無法接納任何變化。

甚至為了避開這種不穩定的變化,将自己的真實需求隐藏起來,發表一些諸如“誰都不愛,專心搞錢”的“獨立宣言”。

在面對親密關系、面對愛意時,過于敏感悲觀,不敢面對意料之外的結果,無法接受愛的喪失,索性直接拒絕開始。

以為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拒絕被愛,就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就像顧城在《避免》裡所說的:

“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看上去很飒很強大,其實就是内心膽小、自卑。

這種膽小自卑,或許是在親密關系裡受過傷,又或者見過太多受傷的感情經曆後,就在心裡産生了一種應激反應——隻要我不踏入感情,感情就傷不到我。

隻要我不依靠别人,不對别人抱有期待,那麼我就不需要面對失望之痛。

如果真的知行合一,那麼就不會在自己故作強大時,在對方沒有看透自己的僞裝和口是心非時,而感到憤怒。

也不會顧影自憐覺得自己無人倚靠,得出“誰也靠不住”的悲傷感言。

像這種自诩不需要不依靠,拿獨立當作擋箭牌,甚至在别人被感情傷害的時候秀優越的人,其實也是想保護自己那脆弱又卑微的真實内心。

“高防禦缺愛”最常見的言論有:

“我不是告訴過你嗎?男人/女人不可靠!”

“你應該像我這樣,專心搞錢别談愛!”

“害,隻能說自己不獨立為一個男人/女人痛苦,活該!”

……

這些言論,看似在攻擊被感情傷害的人,其實也是在安慰(變相攻擊)自己——“雖然我沒有被愛,但我也沒有被傷害!我真機智!你們這些凡夫俗子啊···”

你看,缺愛的人,内心總是充滿憤怒的情緒,常常會在内心攻擊自我,或者攻擊他人,而自己并不能意識到這種攻擊。

所做出的行為,不是在出口傷人,就是在出口傷自己。有時候明明是想表達關心和安慰,但說出口的,卻總說傷人的話。

因為内心沒有被愛真正滋養過,所以也不知道怎樣去愛别人。因為内心所習得的愛就是攻擊和傷害,所以就隻會以攻擊和傷害來表達自己的愛意。

如果說“高防禦的缺愛”所反應出來的是一種攻擊,那麼“低自尊缺愛”所表現出來的讨好,則是一種焦慮和擰巴。

“低自尊缺愛”所表現出來的卑微讨好,并不如外界想象中那麼令人舒适。

在親密關系中,那個被“低自尊缺愛”者讨好的人,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關心和愛意,更多的是情感勒索與越界幹涉。

因為“低自尊缺愛”的人,對被愛着的感知度是非常自我的。

隻要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被愛着,或者隻要被抛下,就會陷入痛苦、作鬧、失去理智的局面,完全無法忍受獨處。

因為獨處意味着無法和伴侶建立聯結,意味着要面對内心深處的不被愛的自己。在獨處中感受不到平靜、滿足和舒适,隻能體會到焦慮、恐懼、憤怒。

為了避免被抛下,避免獨處,隻能放任自己毫無底線地乞求對方黏在自己身邊,即使被傷害被踐踏自尊,也在所不惜,隻要不被抛棄就好。

可是當真的和對方黏在一起的時候,又總是要求伴侶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發展。

如果對方拒絕,或者稍微表現出不順意的苗頭,就判定對方“不夠愛”,判定自己喪失了這份愛,又陷入苦求對方來愛自己的漩渦。

所以“低自尊缺愛”的人,總是在按自己的意願“改造伴侶”,總是在比較“誰愛誰多一些”,總是“欲求不滿”覺得自己被辜負,覺得自己是100%受害者……

這一切源于,缺愛的人,無法愛自己。

是的,無論是“高防禦缺愛”還是“低自尊缺愛”,缺愛的本質不是缺乏來自他人的愛,而是缺乏對自我的愛。

無法愛自己,就總是渴望得到“圓滿的愛”,可“圓滿的愛”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态,也是不那麼容易獲取到的。

因為人的本能是先愛自己,再愛他人。

而無法愛自己的人,對來自外界的愛意需求異常強烈,為了獲得來自外界的愛意,就以自己無底線的付出來換取。

由于這份付出是拿來交換愛意的,就會不由自主誇大自己的付出,也對所獲得的回報抱有過高的期待。

也就格外計較自己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越付出,越害怕自己吃虧,越覺得對方無法令自己滿足,達不到要求。所以長期處于不滿足,不滿意的狀态。

所以缺愛的人很擅長把對他人的愛,變成一種“交易”或勒索。

如果你覺得難以理解,我給你整理一下邏輯線:

缺愛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對自己沒有多少愛意,好不容易積攢了力量愛了你7分,但我期待你回我10分,不然無法填補我的内心。

可你隻回了我4分,那我虧了,你就是不愛我。

你越不愛我,我越想搏一搏,就越無底線無原則繼續付出。

因為你要是不愛我了,那我的愛意要從哪裡獲取呢?

最後就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恐懼,害怕失去,也非常不甘心。

而不缺愛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内心有10分愛意,我愛你7分,但我對自己的愛不會減少,依然有10分。

你回我7分,我也覺得正常。

你回我4分,我也可以接受,因為我并沒有損失什麼。

如果你回我0分,我也不記恨你,因為我的愛不是拿來跟你交換的。

但如果你傷害了我,那我可以離開你,不愛你。

我不愛你是我的損失嗎?并不是。

是你損失了原本的7分愛。所以我并不虧。

所以你看,能夠愛自己的人,内心的愛意和能量是充足的。這些充足的能量和愛意,可以既可以支撐自己的内心,又可以把這份能量和愛意傳遞給想傳遞的人。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做到愛自己,不缺愛呢?

是無限滿足自己的欲望嗎?

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喜歡的遊戲皮膚,吃喜歡的美食,逛喜歡的風景,和喜歡的人相愛,獨立自主賺錢給自己花,累了就泡個溫暖的澡,朝着“精緻美好”“歲月靜好”的方向前進……

可為什麼,即使做到了以上這些,即使明明好像過得還不錯,吃穿不愁,工作也有,對象也不差……

可為什麼,還是那麼焦慮,還是對很多事情不滿意、不滿足,還是覺得疲倦,覺得累呢?

這些不都是自媒體短視頻裡,經常拿來作為“愛自己”的定義嗎?

确實,以上所有的行為,都是在愛自己。

但這種愛自己,隻是浮于表面的,别人定義下的“愛自己”。而不是你内心深處真正需要的愛,也不是你所缺失的愛。

所謂缺失的愛,就是自己不具備的,或者是認知以外,沒有體驗過的愛。

我舉個例子,在你的認知和經曆裡,你覺得愛到底是什麼?

愛是順從,是讨好,是付出嗎?

愛是卑微,是忐忑,是不安嗎?

愛是占有,是控制,是掠奪嗎?

愛是嫉妒,是貪心,是傲慢嗎?

愛是指責,是改造,是指揮嗎?

……

我覺得都不是。

愛是一種積極的生命力,擁有愛的人,能讓自己,讓自己所愛的一切感受到這種積極的生命力。

就如Erich Fromm所說:“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這種積極關心裡,是對自己的認可和接納,是以擁抱的姿态,接受外界的變化與差異。

所以在我真正大徹大悟了缺愛與自愛的關系後,我就懂了該怎樣合理地愛自己,與自己和解。而不是給自己增加焦慮,不是在内心攻擊和責怪自己。

下面,我把治愈缺愛的經驗分享給你,希望能帶給你收獲。

第一、了解并尊重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感受。

很多人的缺愛來源于于對自己的探索不夠,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不了解,或者拒絕了解一直在逃避,不了解自己也很難做到尊重自己。

下面幾個問題,你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你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你分别是怎樣的?

你出生在怎樣的家庭環境裡?

你對自己的家庭環境哪些方面滿意?哪些方面不滿意?原因分别來自什麼?

你有着怎樣的喜好、特長?

這些喜好、特長能帶給你怎樣的情緒體驗?你還在堅持這些喜好嗎?

你對自己哪些方面是認可的?哪些方面是不太認可的?原因分别來自什麼?

你對自己有着哪些期待和夢想?

這些期待、夢想是你自己想要的?還是社會/父母/長輩/伴侶/子女所授意的?

在你的成長曆程中,哪些人或事(經曆)令你感到傷心/憤怒/痛苦/失望/糾結?

哪些人或事(經曆)能令你感到欣喜/振奮/舒适/滿足/平靜?

然後逐一探索,為什麼這些人或事(經曆)會帶給你這樣的體驗?找到内心一直渴望的東西。

對于這些問題,你可以認真作答後把答案寫下來,不求标準,但求真實。

然後在這些真實的答案裡,分析哪些是你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你無能為力的?

比如來自外界的評價、授意,父母、家庭環境等等外界因素是難以改變的。個人的喜好特長夢想、情緒抉擇……是可以自己的決定的。

對于難以改變的事降低需求,對自己能決定的事投入精力。

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無論是做好了還是沒有做好,認真地對待它,實事求是。不逃避不攻擊自我,不給自己貼标簽,不給自己匆忙下定義。

做到這些後,你就會發現,你對自己越誠實,對既定事實越尊重,你就越不需要去防禦什麼,也不需要去辯解。

因為誠實和尊重意味着你可以獨立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你不需要渴求外界的鼓勵,同樣也不會因為外界的貶損而感到難過、恐懼。

就像前段時間,我有個項目需要一筆資金周轉,主動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父母,心想着他們如果可以幫助我那就最好,如果不行的話我再想辦法借。

父母起初也有些焦慮,一方面是我的工作情況了解得不全面,另一方面也擔心問多了我會不會介意。

如果換做以前的我,肯定不會找他們求助。就算求助了如果他們表現出一絲絲擔憂,我肯定也會退縮,并且也會覺得難過。

但是這一次,我對他們的擔心表達了認同和理解,耐心跟他們解釋了錢的用途,工作的具體情況,大概什麼時間可以回款。

同時我也做好了不勉強他們的打算,聯系好了借款公司。整個過程中,我内心是平靜的,沒有半點急躁或者不耐煩。

父母很支持我,對于能夠在自己退休後幫到女兒這件事,他們也覺得很欣慰。

我非常理解這種欣慰,就像現在的我,非常理解當年那個事事逞強的自己一樣。

第二、接納、認同、愛護自己。

如果說對自己誠實、尊重是承認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承認他人的缺陷和不完美,那麼接納和認同,就是接受有缺陷、不完美的自己,認可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價值。

無論是懶散,膽小,愛逞強的自己,還是堅強、勇敢、有韌性的自己;無論是脆弱、敏感、自卑的自己,還是固執、坦率、粗心的自己……這些負面或正面的标簽,于你而言都是生命旅程中的體驗積累,都是證明自己認真生活過的證據。

對于認真生活過的自己,對于努力抗争或抗争後躺平的自己,都是值得被善待、被關愛的。

不必懊悔和責怪過去的自己,過去的你,好也罷壞也罷,隻能代表過去。

接納過去所有的經曆和體驗,遺憾也好,過錯也好,認可這些經曆給自己的生命帶來的價值和經驗,就是對自我的深度接納和愛護。

也不必擔憂和焦慮未來的自己,一步一步走好眼前的路,不以他人的期待和要求為目标,不以矮化自我的價值為标準,盡可能地體驗當下帶給自己能量和動力的事務。

比如,及時關心自己的情緒、感受,身體健康,重視并合理滿足自己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

比如,在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自己支持和鼓勵,不給自己做任何預判。不否定自己做過的努力,也不逃避自己的局限,該堅持的時候堅持,該求助的時候求助。

比如,在碰到分歧的時候,尊重這個世界的差異性,接受他人與自我的不同——不貶低自我迎合他人,也不捧高自我踩踏他人。

接納認可自己,則不需要強求來自他人的認可,也能拒絕來自他人的道德情感綁架。

總結一句話就是:接納、認同、愛護自己就是以“父母”、“摯友”和“主角”的身份與自我和諧相處,滿足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給予自己力量。

第三、對自己的情緒、需求、和行為負責。

真正的愛自己,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求他人對自己負責。

當我能夠及時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明确自己内心真實的需求時,我首先做的是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撫慰自己的情緒,跟自己共情,滿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說,得知研修考試沒有通過,我很失落也有些煩躁,這個時候丈夫又因為瑣事不停催促我,使我煩上加煩。

如果是之前,我可能會一邊不耐煩地回應丈夫,一邊把我的情緒轉嫁到他身上,沖他發火,讓他覺得都是因為他的催促才令我煩躁。

但我沒有這樣做。我把考試失利的消息和我情緒的來源、表現告訴他,并表達希望他不要催促我,讓我先平複一下情緒,稍後再協助他解決他那邊的問題。

在平複情緒的時候,我會分析考試失利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客觀原因是考試時間倉促,主觀原因是自己沒有認真準備和複習,所以下次補考的時候,我就能更加重視,彌補此次的疏忽。

獨立地解決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你避免去依賴他人為你的情緒負責,避免将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然後喪失自我能動性,進入失望和無能為力的窘迫境地。

同時明确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可以避免讓伴侶無端受責,免去不必要發生的沖突。

總結一句就是,愛自己的必要條件是能夠獨立對自己負責,獨立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份結果。

先獨立而後自主,不獨立的人是沒辦法自主的,無法自己做主也就無法令自己愛護自己。當你需要他人來為你的選擇、情緒和後果負責時,也就意味着你把自己的自主權交給了他人。那麼他人能否真正對你負責,能否達到你的要求,能否令你滿意,都不由你做主,你根本控制不了。

所以,無論是與自我相處,還是在親密關系裡與他人相處,當你能夠獨立地為自己負責時,你就不再渴望改造他人,渴望從他人那裡獲得滿足。

同時,你也不會讓自己沉浸在被傷害的關系裡,你能夠有勇氣離開那個不斷傷害你的人。

第四、嘗試“奉獻式”分享。

獨立愛自己不是讓你為了避免麻煩,拒絕建立情感鍊接,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而是讓你在愛自己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生命的種種經曆。

這種經曆可以是在與他人建立情感鍊接時,探索自我;也可以是感受不同的生命特征,體驗與他人在感情碰撞時産生的悸動;還可以是分享愛意時,擁有的感動、滿足與活力。

事實上,奉獻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價值體驗,能夠解決缺乏情感鍊接時的孤獨狀态。越是真正獨立愛自己的人,越願意奉獻自己的力量,愛身邊的人。

因為在你去愛,去奉獻的時候,你需要調動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充沛的情緒。而在這個調動的過程中,你就能再一次體驗到這些力量與情緒,再次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比如,當我以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後,我發現内心的力量不僅沒有消失,反而雙倍增加了。

因為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又重新激活了一邊自己内心的能量,重新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這種力量不僅讓他人感受到了愛與善意,也讓我自己再次體驗了一遍愛的存在。

這就像“活水”總是愈流動愈清澈,且源源不斷;“死水”總是越不動越渾濁,且容易幹涸。

人不動則懶,愛不動則散。

隻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愛自己的人,這份愛流動不起來,遲早會減退枯竭。

你隻有去愛,去體驗,去分享,去奉獻的時候,才能令你的愛流動起來,才能去體驗生命在積極的成長。而這種成長又會變成新的力量,反哺到你自己的身上。

所以,愛自己的人樂于奉獻,而奉獻可以讓愛循環。

如果你覺得自己“缺愛”,無論是“高防禦”還是“低自尊”,嘗試以自己擁有的能量,去奉獻一次(哪怕是給路邊的流浪動物喂食,做一次志願者、義工等等),讓這種能量流動起來,反哺自己。

以上是我在成長過程中,由“高防禦缺愛”逐漸變得不再缺愛治愈自己的所有經驗,但願能夠帶給你幫助。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