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陷入一段糟糕的關系,可能是你的自動化機制在作祟!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很多時候你可能并不想陷入一段糟糕的關系,但是你的潛意識卻總會控制着你,讓你不自覺地作出和以往一模一樣的選擇。
這很像是一個輪回,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做“潛意識情結”。
比如人人都想賺很多的錢,但是很多人潛意識裡卻習慣了自己是個“窮人”,不值得也不相信自己能擁有好的生活,所以他們的潛意識就是要把自己弄得很累才會有存在感,導緻又累又窮。
又或者你從小缺愛,長大後就特别想找一個對你好,願意為你付出,把你當小孩一樣寵的男人,但随着正式交往、同居、結婚、生子,你越來越發現對方不僅沒有把你照顧好,反而你在這段感情中還是付出更多更辛苦的一方。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你的“不值得”。
你覺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對自己很好,所以别人對你好一分,你就要對别人好十分;别人對你不好,你也會為他合理化,找理由,覺得自己不應該計較那麼多。
在關系中,你總是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漸漸地就把自己給忘了,忘了自己也需要被同樣地對待,所以你在關系中總是過得很累。
也想不明白,明明之前還對自己那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說變就變了,難道真的是自己識人不清,還是對方不愛了?
而這就是你内心深處的自動化機制在影響你。
接下來老師就從兩個方面給大家好好講講,這種潛意識是如何影響你的,你又該如何做才能打破這個循壞,讓自己在關系中變得更好更幸福呢?
第一,拒絕低自尊,敢于接受别人的好
其實一個人在關系中總是過得不幸,可能并不是對方不夠好,不夠愛,也許是你心底裡的自卑、缺愛,讓你不敢接受對方的好,并且默許了對方是可以這樣對你的!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談了五六次戀愛,但是每一段都無疾而終。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即便是大家都公認的暖男,跟她在一起後也絲毫不會顧及她的感受,反而需要她來照顧。
後來我們探讨了一些問題,才發現這種循環,并不是巧合。
比如無論她在暧昧期多麼享受對方的照顧,一旦開始正式交往,她很快就會失去這種享受的感覺。
比如男友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給她買了一個略微貴重的禮物,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太貴了,省點錢吧。”
當男友在加班疲憊但仍堅持照顧生病的她時,她的反應是:“不用太麻煩了,我自己可以。”
還有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沒等男友反應過來,她就一個人做完了。
然而,在做完這些事後,她内心并沒有得到滿足,反而在關系裡感覺越來越累:一方面,她渴望得到另一半的照顧;另一方面她又會壓抑自己的需求,考慮到對方的不易,總是照顧對方。
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她還會打壓和拒絕對方的付出。
而對方在看到她這種反應後,可能是出于惰性,也可能是沒有感受到被需要,又或者潛意識裡察覺到她在争奪照顧者的角色,最後就變得不主動了。
所以說,在關系中,提高自己的自尊真的很重要,因為自尊心低,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配不上更好的”,所以會忽視自己的正當需求,去迎合對方,甚至默許對方對自己有不好的行為。
由此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你想要對方照顧你,結果卻變成了你來照顧他;你想要的東西,對方給不了你,反而還一直在朝你索取。
第二,改變用“付出來留住愛”的不合理信念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和困擾并不一定是别人帶給我們的,可能是我們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緒ABC理論。
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态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内容。所以很多時候,要改變情緒困擾并不是簡單地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還是以上面提到的朋友為例子好了,比如我那個朋友就是從小看到母親為家庭忙碌付出的身影,并學習母親那樣去付出時,才會得到别人的誇獎、贊揚、肯定和愛。
所以在心底裡一直認為:隻有付出,才能得到肯定;隻有付出,才能不被抛棄;隻有付出,才能持續地被愛。
進入親密關系後,她就開啟了“付出模式”,充分地為對方着想,充分地照顧對方,當對方對她“太好”時,她還會用各種方式去拒絕,把對方愛的行為推開。
其實這就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它是從我們早年的原生家庭,和這麼多年來的學習、生活經驗中習得的,它源于我們内心的“恐懼”。
比如很多人由于早年無法跟父母建立深度的親密依戀,成年後也沒有學會怎麼建立好的親密關系,所以就發展出了各種防禦機制,以避免在關系中被抛棄。
比如常見的男性防禦機制是:我要更成功,賺更多的錢,老婆就不會離開我了。
女性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要更努力地照顧家人,為家庭多付出,才不會被男人抛棄。
而這些保護着我們在童年時活下來的信念,并非是合理的信念,它們就像是木馬程序一樣,暗中操縱着我們的一生。
所以想要改變不是一次覺察就可以的。但是,發現我們有這些不合理信念,就是改變的開始。
比如當你想要為對方付出時,當你沉浸在付出的忙碌中,忘了自己時;當你一看到對方的需求就想滿足時,先停下來,好好問自己:
①你内心的恐懼是什麼?是真的想付出?還是害怕對方不愛你?
②對方真的需要你為他做這些嗎?不做又會怎麼樣?後果會是什麼?
當你能理智地去想清楚這幾個問題,并且願意去檢驗你所想的是不是真的,你就會發現,很多痛苦都是因為你的恐懼而生。
可能對方并沒有要求你這麼做,也沒有求你為他過度付出,隻是你自己在潛意識的作用下,一直抱着這種不合理的信念。
所以希望大家多去看見自己,了解自己,反問自己,平衡自己。
比如你可以多跟對方溝通,仔細地感受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為他付出那麼多,他是否真的能承受得住你這麼多的付出,他是否也想要一個為你付出的機會......
然後,允許和接受對方的付出,那是他表達愛意的渠道。
最後老師想說:
愛情不是做生意,你不能把自己的付出當成對方必須愛你的籌碼。
而是學會正确地與對方溝通、懂得他的需求,發自内心地希望他過得好,并引導他為自己付出,滿足他的同時讓他看到你的需求。
願每一顆真心都被好好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