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需求度不高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是這麼說的:
“當我傷心難過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去找父母。
會自然而然的和人保持距離,不會索取也不敢給予。
戀愛婚姻中會很沒有安全感、多疑、猜忌,很容易把愛我的人推開。”
其實根據心理學邏輯,感情需求度不高的底層邏輯就是缺愛!
下面我就來跟大家具體講講,為什麼你會缺愛?以及為什麼你的感情需求度不高呢?
01内心深處不信任父母,甚至對父母感到失望
這種不信任,大緻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情感忽視”
比如小時候當你試圖向父母或者其他人表達需求時沒有得到及時、充分的回應。
當這種被拒絕的失望根植心中,成年後就會抗拒再向父母、朋友或伴侶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再相信能得到反饋。
另一種是親密羞恥讓你對父母的認知與共情能力感到懷疑。
“親密羞恥”是指在和家人(父母)的互動中,我們會認為彼此間頻繁的交流、關心、暴露自我等行為,是越界的、不合時宜的,并因此感到無比的尴尬、怯懦,甚至覺得被羞辱或自我否定。
比如當你想和父母分享自己談戀愛了,但這種分享欲一閃而過後,你旋即覺得ta們肯定無法理解年輕人的戀愛模式,隻會不斷逼問你對方什麼情況、準備什麼時候結婚、不結婚為什麼要戀愛之類的問題,于是你沉默了。
這種懷疑式的預想,同樣也會發生在想要跟父母表達“我想你”、“我愛你”的親密時刻,它源于我們内心深處不相信父母,同樣也覺得父母不會理解我,羞于表達自己的需要。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02在原生家庭得到的傷害多于快樂。
你也許經曆過這樣的心路曆程 ——比如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或親戚言語打壓,很早就喪失了自信。這顆從小就埋下的自卑的種子發芽生長讓你不斷否定自己,不敢争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配擁有。長大後甯願躲得遠遠的也不願意回家,不論是上學還是工作都想要到離家更遠的地方。
又或者你生長在一個冰冷的家庭,從小目睹了父母不和、父親出軌,覺得婚姻很可怕,習慣了把所有親密關系都拒之門外。就算遇到喜歡的人,一想到家庭和父母,也會默默告訴自己:“算了吧”。在害怕受傷、拒絕風險的同時也拒絕了愛與被愛。
所以說,一個人的感情需求度低并不是天然的!
可能是因為從小缺愛又或者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太大,導緻長大後不敢去愛,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一切都隻能依靠自己”!
那麼面對原生家庭的不幸,我們該怎麼把自己愛回來?給大家兩個小建議。
第一,從原生家庭中跳出來,自己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心的重建》作者露易絲·海,是世界上有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全球心靈導師。她幫助過許多人治愈了内在創傷和心理疾病。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也是從非常不堪的原生家庭中走出來的。
她不到兩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從小就被寄養在别人家,過着被同學嘲笑,被老師嫌棄的生活。
後來,她的母親再婚了,但是路易絲卻沒有迎來一個幸福圓滿的家庭。相反,她的繼父經常虐待她。
長大後,她又經曆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離婚後又被查出身患癌症。
這一系列的事情,都給她的心靈帶來了莫大的打擊。
導緻她膽小,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幸運的是,她沒有自暴自棄。她開始意識到,要靠自己改寫人生。
她在書中寫道:若你認定原生家庭是你的宿命,那麼你就輸了。因為隻有自己才能找到所有問題的出口,隻有自己才是那個能改寫命運的人。
這也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說的:原生家庭的不幸,這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的環境不夠完美。
可是你要清楚知道的是,原生家庭的确塑造了你的性格,但現在的你已經成長,足以獨當一面。你可以為自己的情緒和人生負責,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下半生由你主導。
這裡分為三步:
第一步:理解并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首先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是繼承了他們認為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來教育我們。
看見他們的不完美是我們自救的第一步,也是跟自我和解的第一步。
比如你可以對父母說:我知道你們以前做得不夠好,所以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可能跟小時候的教育方式有關,但是我知道你們有你們的難處,你們已經盡力了,所以我不怪你們。
這是第一步,把自己轉移到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接受并不完美的父母,你就已經把自己升級了。
第二步:正視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僅有糟粕,其實還有精華。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的過去,更不要一股腦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甚至與父母反目,骨肉分離。
而是慢慢修煉自己的内心,擺脫不必要的負擔,保留自己從小就幫助我們成長的心理資源。
第三步:自給自足。
如果原生家庭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愛,那就自己多愛自己一點;如果原生家庭讓自己變的自卑,那就自己多給自己一點自信。
成長就是如此,自己沒有的東西自己去彌補回來,與自身作一個和解。
當自我意識覺醒後,我們會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合适自己的生活——用行動來治愈自己。
第二,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當你從原生家庭那裡跳出來之後,你依然要回到自己的身上去。
比如回顧你的成長過程,你會發現自己一路走來經曆了這麼多。
可能是在你需要關懷的時候,你沒有得到,或者被誤解、被忽視的時候,心裡有很多的委屈,憤怒或者悲傷,你覺得自己不夠重要。
所以,第二點就是你如何看待你自己。從今天開始,你要回頭看看自己,看到自己經曆了那麼多,看到自己的不容易,看到那個受了委屈的自己,看到那個被不公平對待的自己,還有被忽視的自己。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在努力前行,你還在拼命的想自救。這種情況下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
你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也可以套用我的這句話:從今天開始,我要好好給自己補充情感養分,我要好好滋養和愛我自己,我太不容易了。
其實這三句話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是跳出以前的設定,把自己變成自己的中心。第二個是打破過去的行為模式,把關注放到自己身上,好好愛自己,第三個是重新定位,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重啟自己新的人生。
因為很多缺愛的人,會特别想要得到别人的愛,那麼從今天開始,你可以開始思考:我該為自己做些什麼?怎樣才能在情感上滋養自己?
你可以把這三句話寫下來,貼在一個顯眼的地方,不斷地提醒自己。
因為你隻花了幾分鐘看完這篇文章,就想要改變你過去幾十年形成的模式,那就需要刻意練習,不斷的重複,比如,經常看看這三句話,不斷地學習,去浸泡在心理學的環境中,慢慢扭轉過去形成的感覺。
最後老師想說:原生家庭不幸福,并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生命中的曲調。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接納并正視,才能讓自己獲得療愈,并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力量和人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