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往往有一項可以讓雙方共赢的“運行模式”和“成熟的分工規則”。在這個雙方默認支持的規則下,兩個人都非常好的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專職的本分,然後達到一個“勁兒往一起使”的一個狀态。換句話說,就是朝着同一個方向一起努力,少了别扭和算計;試想一個團隊如何能夠擰成一股勁兒的不斷向前呢?其實就是在一個“我們”的概念上。為了這個共同的概念,建造了一種“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運行機制,大家分工合作,共同遵守,各司其職,認真負責。今天就來說說親密關系有哪些幸福法則。
親密關系要有邊界感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是有一定的邊界的。即使是父母,親子,甚至夫妻,如果不懂邊界感,我們就會陷入占有,索取,犧牲的行為中。不少人的一個差錯相處觀念是:我們的愛=夫妻,除此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可客觀其實是:玩伴+朋友+師生>夫妻。我們可以和另一半一起玩,也可以從另一半身上學到東西,這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比單純的夫妻關系要好。說到這裡你們可以反思下,你和另一半的關系,撇除了生孩子和日常的“交功課”外,還剩下什麼?
姻意味着兩個成長經曆,生活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以後要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而彼此成長經曆的不同也意味着生活習慣的不同,這些不同會在婚後集中爆發出來,即使可能你們在結婚之前經曆過“試婚”,但真相是婚後會依舊如初,也就說婚後一切都會回到原點。
這裡有一個很微妙的心理,國人把結婚當成一個“人生目标”而不是愛情的進階,這就導緻了當這個目标完成以後,大多數人的心理就會放松下來,暴露“本性”,婚前為了對方改變的那些點極有可能消失。要想保持一個“舒服的婚姻狀态”,那麼在婚後也要保持緊繃的心理,真正的把婚前的改變融入到本能裡,這樣就不會讓你的伴侶産生心理落差從而影響你們的婚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