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件事情:你為什麼很難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難道真的是因為自己心理有問題,有親密障礙?
·還是因為我們遇到的人都不夠好呢?
接下來我要講的内容,可能會颠覆你們過去的認知,如果你是想要改變自己,但是又不知道具體怎麼做的姑娘,那麼看到結尾,你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了。
先來說說我的結論,既渴望親密關系,又恐懼親密關系?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内心住了一個被嫌棄的自己!
很多人聽到這裡,可能似懂非懂!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第一點:既渴望又恐懼,或許和焦慮型依戀模式有關
人對親密關系的渴望來源于人類的依戀本能,而那些恐懼親密關系的人很可能與我們從小的依戀模式有關。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約翰· 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人的依戀模式。
比如他通過研究一歲兒童與照顧者(主要是母親)的互動,發現兒童與母親的依戀關系主要有三種,包括:安全型依戀模式(在意母親的離開,但不生她的氣,隻要母親回來就有安全感,不哭不鬧);回避型依戀模式(母親離開和回來,都沒有太大的反應)以及焦慮型依戀模式。
而那些渴望親密關系,又恐懼親密關系的人,很有可能是焦慮型依戀模式,即小時候看見母親走了,會一直哭鬧,但是當母親回來了,又會特别生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他們渴望母親關心自己,又擔心母親會再次離開。
當他們帶着這種依戀進入親密關系時,也是如此。他們一方面渴望和對方靠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對方離開。于是常常用憤怒和逃避來确定對方是否在乎自己。
這種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态,讓他們表現得若即若離,總是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紮。
其實,他們是把小時候和母親習慣的相處模式放到了和伴侶相處中,這是習慣的力量所緻。
第二點:矛盾的背後,或許和原生家庭及自身經曆有關
我們常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那些害怕走進親密關系的人,很可能是因為以往有過不好的感情經曆,并因此受過感情創傷,繼而害怕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所以内心即便渴望愛情,也不敢貿然進入。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戀愛脫單情感問題!
在他們看來,隻要自己不開始,就不會再次受傷。
比如上周有一位學員給我說,“她覺得自己有親密障礙,老公不在她身邊的時候,她很想念老公,但是老公一靠近她,她又想逃避。
明明内心渴望跟老公更加親密,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親密,不想主動,也不想老公太靠近,總是在糾結中,是不是心理出了什麼問題?”
她最後在信裡說:“感覺自己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覺得自己很差勁,誰都不想聯系,一點活力都沒有。”
原來這個學員的父母很早就離異了,她從小跟着母親一起長大,但是因為從小沒有體會過什麼是父愛,所以長大後十分渴望有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能夠愛她。
成年後,遇到了一個對她很好的男人,她以為那就是愛情,沒做多想,便墜入了愛河。
卻沒想到,那個男人隻是跟她玩玩而已,沒想過和她結婚,原來她隻不過是人家碗裡的一個備胎,得手之後,很快就消失了。
因為這樣一段痛苦的感情經曆以及原生家庭環境,導緻她對感情沒有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也被她帶入了現在的婚姻關系中。
所以說,既渴望親密關系又恐懼親密關系,這種矛盾的背後,或許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或過往經曆有關。
因為害怕受傷,不想再次經曆一遍曾經的痛苦,從而激發我們的内心産生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無法和伴侶建立深度聯接,不能很好地跟伴侶相處。
第三點:很難建立親密關系,其實是不敢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衆所周知,愛情是有保鮮期的。一旦過了甜蜜的荷爾蒙期,就會進入幻滅期。
而之所以稱之為幻滅期,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兩個人開始逐漸暴露出彼此的缺點,進而引發各種矛盾或沖突。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愛情需要磨合期。
那些不敢走進親密關系的人,大概是擔心自己暴露真實的自己後,伴侶會不喜歡自己,因為缺點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比如我認識一個學員,她在和老公談戀愛的時候明明很有主見,獨立自強,但是結婚之後卻變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極度缺乏安全感。
會因為老公否定自己,從而變得不自信,開始冷淡、攻擊老公。
也會因為老公忽視自己,從而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愛,變得郁郁寡歡。
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内心住了一個被嫌棄的自己,我們不想接納也沒有能力接納這樣不完美的自己!
可是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接納自己,又怎麼會願意接納其他人呢?
所以,要想改變這種不好的心态,和伴侶建立一段既穩定又安全舒适的親密關系,
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真正做到這幾點:
第一步:承認自己的恐懼,并接納它。
比如你可以坦誠地對自己說:
的确,我現在很害怕親密,害怕進入親密關系,害怕别人不喜歡那個真實的我,我害怕自己所有的防備被卸下後,自己會很容易受傷……
接着深呼吸,擁抱那個弱小的自己,自卑的自己,直到你的内心慢慢平靜下來。
最後告訴自己,不管你現在處于什麼樣的狀态,你都是值得被珍惜,被理解,被愛、被接納的。
第二步: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和他人更多的信任。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人無完人”
隻要是人,都會有缺點,我的伴侶也是如此。
而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就是在不斷磨合中,認識到彼此的缺點,即使滿身荊棘,也會有人為你而來。
所以,我們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已經成長了,和以往受到傷害的那個自己不同了,過往的經曆讓自己知道如何去愛,也不再害怕在親密關系中受到傷害,即使受到傷害,自己也有去承擔的勇氣。
其次,适當給予他人更多的信任,在對方面前展示真實的自己,去相信自己能在這段親密關系中有所收獲,給自己和對方多一點時間,一切都慢慢來。
第三步:在關系中增加自我暴露,相互滲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自我暴露”。
即向别人說心裡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
一段親密關系的建立,離不開多次的“自我暴露”和相互滲透。
所以想要跟一個人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就需要增加自我暴露。比如你需要告訴他,你的想法、感受和情緒是什麼樣的。
通過彼此的溝通,讓對方看到你們各自理解的世界,和你産生共情,以此達到一種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知己狀态”。
例如,某一次,在對老公發火後,你感到很内疚。在雙方的情緒都平息後,你可以主動找他溝通:
“對不起啊親愛的!我當時發那麼大的火,是因為你在說我的時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一段不愉快的經曆,我過去那種痛苦的感受被喚起了。
我不知道該怎樣讓痛苦停止,情急之下,才對你發脾氣的,你能理解我并且原諒我嗎?”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你讓他看到你生氣的原因,也是在幫助他更好地了解你。
當然,在他情緒激動的時候,你也可以鼓勵他這樣子說出來。
這樣,你們就能更好的看見彼此、理解和接納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