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害怕吵架,習慣回避沖突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嘉待情感
2024-11-20
2179
24

很多人都跟我說過:

“生活中有一個沖突回避型伴侶太累了,比如你希望跟他解決問題,結果對方隻想逃避;

“不管你說什麼,他要麼沉默不語,要麼掉頭就走,留下你一個人在原地生氣、煩躁、痛苦不堪……

你搞不懂,戀人之間吵架不是很正常的嗎?不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嗎?為什麼對方總是害怕吵架,總是回避沖突呢?”

其實,沖突回避型人格并不是本身就想逃避,而是他們曾經在關系中也是一個“受害者”!

今天我就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沖突回避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也會教你們如何去應對這種人格?

第一,回避沖突的本質是童年強迫性重複

從心理學上來講,回避沖突的本質來源于幼年習得的“與父母沖突模式”的遷移。

比如在回避沖突者的親子模式中,父母往往對他們有絕對的控制權。

父母叫他們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不準發表不同意見,他們就必須照做;否則,可能受到父母的嚴厲訓斥或暴力懲罰。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這樣的認識:表達不同意見、引起沖突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它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舉個例子:在你伴侶的原生家庭裡面,有一對威權型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做個好孩子,要乖巧,要懂事。

一旦犯了錯,他就要接受來自父母的批評、指責、打壓、懲罰;

父母說一就是一,他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有自己的情緒,不能任性,不能哭鬧,不能頂撞父母。

甚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還會因為孩子不按要求做事,提出不同意見,給孩子賦予非常糟糕的含義。

比如“你不夠好,不聽話,不是好孩子。”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你不符合媽媽的要求,媽媽不愛你了。”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父母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誰讓你頂嘴了?不準頂嘴。”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回避沖突者從小不敢違抗父母,覺得父母都是對的。長大後,不敢維護自己的邊界,不敢質疑别人的觀點。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他會認為:

  • “别人的想法可能比我的正确,因為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很多自己的想法都是錯的”;

  • “如果我不表現好一點,他可能就不要我了”;

  • “争吵隻會讓兩人都受傷,相比對方離開我,我更願意選擇一個人承受這種不公平”;

    所以面對可能的沖突,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選擇妥協、回避以避免争吵。

    第二,怕沖突的根源是害怕失去!

    害怕沖突,往往并非是害怕沖突本身,而是害怕自己掌控不了情緒和局面,害怕因為自己的原因,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受傷。

    比如很多「沖突回避者」往往是低自尊人格,渴望得到身邊人的理解、支持和認同,認為發生了沖突,那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自己有錯”。

    其次他們對于沖突也有不合理的信念:

    認為憤怒的情緒是有殺傷力和毀滅性的。

    認為關系裡出現了憤怒和沖突就意味着關系要終結了,意味着對方不喜歡自己了。

    而失去情感的支持,會讓他們感到脆弱和無助,因此他們甯願回避沖突,以維護現有的情感聯系。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我是一個非常資深的沖突回避者,不僅生活中很少與人發生沖突,就連在心理咨詢室也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

    有時候我們表面上很禮貌,但内心已經開始吐槽;

    有時候我們看上去很友好,但内心已經開始遠離;

    周圍人經常評價我們“得體、好相處”,但真正被我們當成朋友的沒幾個。

    其實這麼做并不是我們人品不好,故意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而是因為我們實在太敏感了,非常非常害怕沖突會傷害自己,傷害到對方,傷害到這段關系,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維護這段關系,我們本能地選擇退縮,回避沖突。

    那麼遇到這種害怕吵架,習慣回避沖突的伴侶,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我給大家分享了四個步驟,大家按照我接下來說的一二三四點去做就行了。

    首先,給彼此适當的時間和空間,平複情緒。

    在争吵或者情緒上來時,即使嘗試溝通,也很容易被情緒牽着走,這種情況下可能會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反而不利于感情的維系。

    所以在溝通時,平複情緒很重要。

    比如你可以說:“現在我們兩個人情緒都不太好,我怕說出一些不好聽的話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要不我們先各自冷靜20分鐘,想一下我們各自在意的是什麼,等情緒穩定下來了,再好好溝通。你看行嗎?”

    這樣說,可以減輕對方的心理壓力,讓他慢慢不再抗拒你,也給自己一個梳理問題的時間,讓後續的溝通更有效。

    其次,正面溝通,表達你的情緒和感受。

    「回避沖突者」之所以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表達意見是不被允許的事情。

    比如一個害怕沖突的人,會把“表達與他人不一緻的意見”和“自己将會受到的懲罰及恐懼”聯系起來,把“他人的不滿”和“自己不夠好”聯系起來,導緻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習慣壓抑自己。

    所以,在和他們溝通時,我們要學會将“情緒”和“事實”分開,不要含沙射影地攜帶“我對你錯”的沖突信号。

    這樣才能削弱對方在“表達觀點時被攻擊”的恐懼感,保有一份信任給彼此。

    比如你可以拉着對方坐下來,好好談談自己的想法:

    ①說明你的溝通意圖:“我并不是真的想和你吵架,我隻是希望能跟你好好聊一聊,因為我們之間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我希望能和你一起去解決。”

    ②給出承諾和保證,讓他安心:“你放心,我真的不會指責你,我們隻就事論事。”

    ③表達你的感受,給選擇:“你這種沉默的态度,真的讓我很傷心,所以我真的希望你能夠站在我的角度想想。如果你願意說,我非常願意當一個知心的聽衆。但如果你還是這樣逃避,不願面對,那我可能就要好好考慮我們的關系了!”

    需要注意的是,交流的時候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以解決問題、化解誤會為目的,也就是對事不對人。

    第三,等對方想跟你談的時候,再接着談。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洞穴效應”。

    意思就是說男人在發生矛盾,遇到麻煩的時候,往往喜歡躲進自己的洞穴裡。不跟愛人分享,不跟孩子分享,隻想獨自消化這些難題,直到情緒恢複。

    所以,面對回避沖突型男人,你可以給對方一個緩沖和冷靜的時間。

    等到他想跟你聊的時候,再接着聊。

    給大家兩個小建議:

    ①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更不要上升到人身攻擊。

    ②先解決每一個小問題,再去關注你們之間的大問題。

    最後,給予對方正向的情感反饋。

    有人說過一句話,親密關系裡,兩個人投入的情感和情緒,就像是一個賬戶。

    你每次投入正面反饋,就是往裡面存錢,而每當你進行了負面反饋,或者給出負面情緒,就等于往外面拿錢。

    當有一天,拿出去的錢遠遠多過投入進去的錢,這段感情基本就走到了盡頭。

    這也告訴我們:一段好的親密關系,一定離不開正向的情感反饋。

    在改變的同時,如果彼此都能給對方提供正向的情感支持,那麼雙方就會覺得自己的改變是值得的。

    同理,當伴侶想要逃避的時候,我們也要鼓勵他,幫他找到其他的表達方式,比如寫信,發送電子郵件、語音文字等等。

    當對方做出一些努力的時候,積極的表揚他,認可他的努力,讓他更有信心和動力去突破自己、改變自己。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