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為什麼有的人對外和善,面對父母卻暴躁易怒,擁有兩幅面孔?

嘉待情感
2024-11-11
1709
12

承認吧,你其實有兩幅面孔。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你情緒穩定,是公認的好脾氣,别人踩你一腳,你都會笑着說沒關系。

一回到家,面對父母,你卻話都不想多說一句,還總忍不住發脾氣。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01 一看到父母就煩躁可能是童年創傷遺留的應激反應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映證了很多家庭都會存在的現象。

來訪者小林就深有體會:她說,小時候每次被人欺負,父母不僅不會安慰她,幫她讨回公道,反而指責她: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别人,隻欺負你,肯定是你的問題。

剛開始,她還會為自己辯駁,可父母堅持給她定罪,根本聽不進去。久而久之,她也産生動搖,陷入反思:也許真的是她的問題。

于是,以後遇到事情,她的第一反應是自省。

買回來的衣服不合身,她覺得是自己長胖了。理發師做的發型沒有達到預期,她認為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明明是别人撞到了她,她卻反過來給對方道歉。

這就是因為童年創傷遺留的應激反應。

因為從小被習慣性否定,即使長大了也會下意識自我歸因,在你的認知裡,不可能是對方的問題,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對,自己不夠好。

在這個階段,你是痛苦的,壓抑的。

而情緒就像一個氣球,容量是有限的,膨脹到一定程度時,遲早會爆炸。

所以,随着個體意識的覺醒,你再次面對父母,腦中的負面記憶被激活,會不自覺開啟自動防禦機制,将父母對你的态度和行為投射到他們身上,你一看到他們就會變得暴躁,忍不住發脾氣。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你對他們的态度是消極的、反抗的,甚至還帶了些厭惡。

可血緣關系的連接又讓你在事後非常愧疚,責怪自己不該這樣對待父母,以後不能再這樣了。

但事實是,你下次還會這樣,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看到這裡,你不妨聽聽我的建議,能夠幫你有效走出困境。

第一步,你要學會自我覺察。

這可不是教你反省自己哦,而是讓你清晰地認識自己,洞察自己的行為和狀态。

比如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面對他們你為什麼會覺得暴躁?從客觀角度來看,這件事到底是誰的問題?

找到觸發你情緒的點,再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你會發現,你明明就是一個不錯的人;你看到他們就煩躁,忍不住發脾氣,不是因為你不孝順,而是因為他們在刺激你,沒有給你正向反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你的問題,别人也會犯錯。你要學會接納自己,跟自己和解。

第二步,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

有些痛苦是無法解決和消除的,那我們能做的就是遠離。

看見父母就煩躁,那我們就少見面,有事電話聯系。交談即将觸發情緒點時,我們就及時轉移話題,将争吵扼殺在搖籃裡,避免矛盾的發生。

02 “窩裡橫,外面慫”是溺愛教育的産物

窩裡橫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吧。

意思是在外面唯唯諾諾,在家裡像個大爺一樣頤指氣使。

别人給了一點好處就感恩戴德,對待父母卻是理所當然地索取,如果不給就惡語相加,直接甩臉色。

那是因為你知道,外面的人不會讓着你,還會傷害你,但父母卻會無條件包容你,不記你的仇。所以你将在外面受的氣,帶回到家裡發洩,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欺軟怕硬的表現。

那麼,這種心理是怎麼造成的呢?

我們在網上經常能看到,孩子當街辱罵毆打父母的新聞。

一邊同情視頻裡年邁可憐的父母,一邊痛斥這種喪心病狂的行為。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

兩個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因為從小過度溺愛,父母舍不得孩子吃一點苦,沒有底線地縱容孩子犯錯,從不指責,長此以往,讓孩子的價值觀變得扭曲,認為家裡的一切都是服務于自己的,自己就是家裡的王。

如果你也有這種情況,我想告訴你,現在改,還來得及,兩個方法教給你。

第一,不要隻會接受愛,也要學會回饋愛

仔細想想,父母為什麼對你這麼好?好東西自己舍不得吃,留給你。遇到困難,他們總會想盡辦法幫你解決。

那是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他們愛你。

你曾經踩着他們的肩膀看世界,站得高了,也要記得回頭看看他們,對他們多一點耐心。

例如,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帶他們看看你的世界。

可能有人會說:“老師,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個方法了。

第二,正确管理情緒,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

控制不住脾氣,你可以試試每天讓自己冥想二十分鐘。

這二十分鐘裡什麼都不要想,放空自己,會讓你的心态逐漸變得平和穩定。

另外,你再制作一張态度對比表格,記錄一下,在相同的事情上,你對父母和外人不同的态度和反應。

舉個例子,父母不小心弄壞了你的東西,你是什麼反應?說了什麼話?朋友不小心碰壞了你的東西,你又是什麼反應?說了什麼話?

最後綜合反思,這樣的行為是對的嗎?你是不是要改變一下自己?

03 價值觀差異讓你們無法溝通,越聊越起火

什麼是價值觀差異?

簡而言之,就是你和父母對同一件事、同一個東西的認知和看法不同。比如你覺得享受美食是一件快樂的事,他們卻覺得浪費;你覺得人要及時行樂,他們認為年輕人應該多吃苦。

這裡我分成兩個方面來講。

①生存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産生碰撞

生存型消費是指為了滿足生理需求的消費,主要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享受型消費則是指為了享受産生的消費,主要包括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

父母和你就是這兩種不同消費思想的典型代表。

父母吃了一輩子苦,習慣了省吃儉用的日子,總覺得生活不必過得多好,隻要不凍着不餓着就行,甚至有時還提倡吃苦精神,将他們的想法強加到你身上。

你有過反抗,但看到他們吃着蘿蔔白菜,你在外面吃烤肉火鍋頓時沒有了胃口;你喜歡購物、買衣服,看到他們總是穿着舊衣服,心裡很不是滋味,感覺自己花錢享受就是罪過,負罪感滿滿。

②代溝讓你們無法互相共情

代溝是兩代人很難跨越的鴻溝。

因為認知、思維不同,你們常常無法互相共情。

你告訴父母升職加薪了,他們讓你不要驕傲,讓你多存錢。你說工作很累,他們說誰不累,跟我們相比,你已經很幸福了,知足吧。他們跟你講家裡雞毛蒜皮的事,你摻和不了,也不想聽。

總之,你說你的,他們講他們的,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在一個點上,導緻你們溝通起來非常困難,越來越不想聽對方說話。

那怎麼辦呢?

首先,換位思考,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你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如果你經曆了他們那個年代,是不是也會變得跟他們一樣?

同時,你也要找個時間跟他們說說你的想法,告訴他們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慢慢地引導他們理解你。

如果他們比較執拗,還是不行,那你就不要繼續和他們拉扯,消耗自己的能量,對他們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專注自己,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就行。

你要明白,你和父母都是獨立個體,擁有不同的人生,你不要用他們的人生去捆綁你的人生,也不要妄想改變他們的做法。設定界限,互不幹涉,才是你們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