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為什麼有很多人愛我,但隻有我愛的人能緩解我的孤獨和創痛?

嘉待情感
2023-07-08
2117
29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受:

愛你的朋友,乃至對你有好感的人有很多,但他們的愛總無法讓你感覺:孤獨和創痛被深深救治;隻有你愛的人能讓你感覺,傷口在愈合。

然而,一旦你愛的人不愛你了,你就會感覺自己極不值得被愛,并且墜入“果然沒有任何人會喜歡我”的寒冬;

你極度渴求來自所愛之人的愛,同時擔心會給對方帶來壓力。因為如果對方對你的熱情超出你對Ta的熱情,你就會感到壓力乃至厭倦。

你似乎總是帶着傷痛的靈魂和沉重的情感去愛人,讓這份愛不夠輕松,讓雙方都很緊張……

有學員就被這種感覺深深困擾,她說:

“盡管有很多人愛我,是我近一兩年才感覺到的事情,之前是感覺不到的。但一直以來,隻有所愛之人的愛能緩解我的孤獨和創痛……

每當疼痛和孤獨來臨時,我真的會非常渴求所愛之人的愛,非常敏感,非常需求。會一直揣度對方的一言一行,被喜悅、悲傷和猶疑所不斷折磨;

而我的過度渴求顯然給對方帶來了壓力,這對雙方都不好。

為什麼隻有我愛的人能緩解我的孤獨和創痛?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不要那麼dying for所愛之人的愛呢?”

先說我的結論:

這種對來自所愛之人愛的極度渴求,是早年自體客體的缺失,沒有發展出感知愛和愛他人的能力,即由“自戀愛”向“客體愛”的轉化失敗了,固着在對自體客體的需求上,将對方視作“情感上的寄主”,形成依賴型人格。

簡單來說就是,這種對來自所愛之人愛的極度渴求,是對自體客體—— 一種類似“母愛”的渴求,在親密關系中尋求補償,本質上是對“母嬰關系”的渴求。

當然這裡的母親不是指實際的母親,是心理上起到母親作用的人——無條件給與關懷、愛護和滋養,符合我們潛意識中母親形象的那個人。

從你對困擾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你對“自身所感到的孤獨與創痛”,有着深深的恐懼與無力感,并且在親密關系中充滿着矛盾與沖突: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你既極度渴求愛,又僅限于所愛之人的愛,對來自朋友他人的愛是缺乏感知和忽略的,你似乎認定“隻有親密關系中來自所愛之人的愛,才是唯一的愛”;

你既極度渴求愛,又對來自所愛之人過多的熱情感到壓力甚至厭倦,似乎對方精準控制與你“旗鼓相當的愛”才是剛剛好。

看到了嗎,你極度渴求愛,但對“愛”缺乏感知,對愛的定義是充滿局限和刻闆的。實際上你對愛是不信任與抗拒的。

且對你而言,關系裡“愛”承載着最大的功能——“救治自身的孤獨與創痛”。

一旦對方給與的愛剛剛好撫慰孤獨與創痛,對于“多出部分的愛”,你是自覺無力回應的,因而感到壓力與厭倦。

01. 愛的感知

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愛”的定義與描述。

弗洛姆《愛的藝術》:

“愛的本質有四大元素: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情的唯一經驗,隻代表一個人未能真正了解愛的本質。”

“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殊的人的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态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這種态度決定一個人同整個世界,而不是同愛的唯一‘對象’的關系。”

“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礎。我指的博愛就是對所有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也就是說愛是一種廣泛的态度,是一個人同他人、同世界的關系,并不局限在親密關系中、僅僅是唯一對象。

“有很多人愛我,但隻有我愛的人能緩解我的孤獨和創痛”,這種局限本身,就顯示了自身未能了解愛的本質,對愛的感知、愛的能力是有所缺失的。

與其說關系中對方是你愛的人,不如說是你需要的人,是你“情感上的寄主”。很多時候“愛”與“需要”并不劃等号。

之所以将“所愛之人”特殊化,是潛意識裡将對方選定,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得自體客體體驗。

02. 自體客體缺失

自體,可以理解為我們一個心理層面的軀體。客體,指的是他者或者事物。

自體客體又叫做自體客體經驗,是指與他者同頻共調後深入心靈的共鳴性體驗,這個體驗維度所關聯的是這個他者所具有支持我們心靈的功能,比如安全感與撫慰功能。

自體通過自體客體體驗來實現自我成長,也可以說是,借由使用他人來擴展自體的需要。

我們每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就是這麼過來的,絕對地依賴使用他人存活下來。父母在那時候充當了我們的自體客體。

母親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地給予滿足和回應,她成為我們生命最初的重要自體客體。

通過“母親”被我們使用着,自體才開始形成和發展。

當孩子餓了要換尿布了,母親及時出現送來食物和更換尿布;

當孩子感到害怕與不安時,母親會輕輕拍打孩子進行安撫;

無論怎樣的情況,孩子都能感到母親就在身邊……

擁有足夠自體客體的孩子,個體生命的孤獨感得以消除,會有一種深深“被看見”的感覺;

通過母親的鏡映,Ta形成了一種自我信念——“我存在着”,“我被愛着”;

由于得到悉心的照料與回應,Ta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内在空間——能夠更好地理解自身情緒、情感并具有容納力,也更能整合内心。

Ta也因此發展出穩定可靈活調節的自尊,不會因為所愛之人不愛我了,就墜入“果然沒有任何人會喜歡我”的寒冬。

我們可以把自體客體看作是心靈“自體”的氧氣。

若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的自體客體,那麼心靈就會枯萎和破碎,産生一種内在的空洞感,呈現出各種心理情感困擾,一生都會固着在對“自體客體”的追求上。

表現出對外界極度依賴,比如,不斷投入到關系中,物化他人滿足自己的需要。

而相應的,自尊調節,内心整合度,自我掌控度,情緒、情感忍受和理解能力,活力與支撐感将會出現問題。

感到孤獨與創痛,并對此深感恐懼與無力,是早年自體客體缺失帶來的結果。

03. 自戀愛與客體愛

愛的兩種形式:

自戀愛:即嬰兒般的愛。生命早期,嬰兒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他會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依據心意而随意使用母親,愛母親就像愛自己的一部分一樣。

成年人的親密關系中還保留着嬰兒般的愛的話,Ta對所愛對象的要求就是:你必須滿足我的所有需要。這種關系裡對方會被當作是自身的一部分來使用,是彼此融合、沒有邊界的。

客體愛:看見對方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愛對方是愛其本身。

在這種親密關系中,我既能夠接受來自對方的愛,同時也能夠提供對方他所需要的愛。這是一種相互給與的愛,關系中的雙方既有各自獨立的邊界,也能達成真正的親密。

如果生命早期獲得足夠的自體客體體驗,嬰兒就會發展出相應的自我功能,能夠将母親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客體”來愛,而不是自身的一部分,此時自戀愛向客體愛轉化。

随着母親将嬰兒關注的對象擴展到父親身上,嬰兒開始與除母親以外的他者建立聯系。成長過程中,父母一起愛孩子,引導孩子與更多夥伴建立聯系,發展出“同伴之愛”,為将來适應社會生活做好準備。

可以說,成熟的愛,是在擁有足夠自體客體愛的體驗,從自戀愛轉化為客體愛,愛他人,乃至更大的世界。

這是一個自我不斷與更多他人建立連接,愛的範圍不斷擴大的過程。此時,愛成為一種基本态度。

顯然,由于早年自體客體的缺失,這種由自戀愛往客體愛轉化的過程失敗了,并沒有擴展到更多他人的範疇。

自我回到自戀的世界,隻關注自身情緒和情感需求,固着在對自體客體的極度渴求上。

表現為對他人的愛缺乏感知,隻局限在作為客體的唯一對象——“我愛的人”,依賴對方提供安全感和撫慰功能,将對方視為情感上的“寄主”,形成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兩個核心特征:

1.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需要一個身份、一個和别人的情感聯系來感受自己存在

2.難以忍受寂寞,極度需要精神、情感寄托

依賴型人格對親密關系的渴求,并非是獨立成人間的客體愛—— 一種成熟互惠的同伴之愛,而是一種對早年“母嬰關系”的補償,潛意識将對方視作“心理上的母親”。

事實上,在親密關系中嘗試對早年“母嬰關系”的補償性重建,注定會失敗,因為沒有一個正常且心理獨立的成年人,願意在關系中隐形,被當做工具一樣使用。

完全背負另一個人,關系中的另一方必然會感到沉重的壓力和“被過度使用”。這對構建健康的親密關系顯然十分不利。

04. 自我療愈

既然問題發生在生命早期,我們就對此就毫無辦法了嗎?

當然不是。心靈具有可塑性,我們可以擁有看見自己、療愈自己、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構建和維系一段親密關系。自體客體可以是他人提供,比如一個好的咨詢師;也可以由我們自己提供,成為自己“心理上的母親”,給與自己關懷、愛護與滋養。

修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看見内心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我對感到孤獨和創痛無能為力”,“隻有我愛的人可以治愈我”,給這樣的信念打一個問号——“果真如此嗎?”讓事實告訴你答案。

重要的是,不要選擇性關注或歪曲事實來驗證信念,而是看見客觀事實從而修正不合理的部分。

這樣你會逐漸嘗試超越自身的種種局限。

正念覺察,提升對情緒的涵容力

當孤獨和創痛來臨時,正念覺察,觀照當下内心的感受,對自己保持好奇心,比如“此刻我感覺如何呢?”;

給自己的情緒命名,比如“我感到恐懼”,“我感到悲傷”,看見情緒背後隐藏自己的哪些需求;

僅僅觀察就好,不施加評判,給情緒一個涵容空間,不要急着逃離或者馬上轉向他人,允許情緒的存在。

這個過程需要不斷練習,随着你越來越能夠接納自身情緒,你也越來越能依靠自己獲得平靜的力量,對“我愛的人”的依賴也會相應減少。

提升對他人愛的感知力

從形式和範圍上,更多去感受他人的愛。

在與所愛之人的相處中,是否隻有對方撫慰你内心的孤獨和傷痛時,才是愛?其它形式的愛,比如幫助你更好地成長,是否有被忽略呢?

在範圍上,不僅僅是親密關系,還有同伴朋友,去感受來自他們的愛。

事實上,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給你他“能力所及”的愛。

重要的是去用心感受,不是頭腦知道。

發自内心對他人感興趣

嘗試去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為增加他人幸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當你更多與他人建立起連接的時候,你将獲得更豐富的情感分享和支持性體驗:工作夥伴為了共同的目标攜手并進,傾聽好友訴說她最近的煩惱與小秘密……

當你發自内心對他人産生興趣,你也會越來越懂得如何去愛,而不是沉浸在自我内心的狹小世界裡。

發現生活更多樂趣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那些我們喜歡的事情一樣可以帶來滋養。

愛好藝術,如音樂畫作,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以及養寵物植物,都可以成為自體客體,給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

在你不斷看見自己、療愈自己、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孤獨和創痛将逐漸被治愈,你不再陷入“極度渴求所愛之人”的囚籠,你看見越來越多的愛,也真正懂得了愛的本質,從此擁有了更大的世界。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