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為什麼他一再傷害我,我卻離不開?拯救者情結在作祟!

嘉待情感
2023-07-08
1924
18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有網友提問:為什麼離不開一個對自己不斷傷害的人?他一示弱就心軟原諒,直到自己精疲力盡也沒有分開?

因為内心渴望被自己所拯救。所以忍不住一次次去試探、嘗試,然後又在試探與嘗試中重複受傷,企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拯救内心深受傷害的自己。

而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強迫性重複。

英國精神分析家瓊斯(Jones, 1879-1958年) 把強迫性重複定義為:

一種盲目的沖動,重複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為危害多大,或多麼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複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為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

與其說你離不開一個對自己不斷傷害的人,不如說你離不開早年給自己帶來傷害的父母,放不下拯救那個曾經被傷害的自己的執念。

你說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就像是關系裡的拯救者,同時也是那個需要被拯救的人。

01. 明明沒有用卻還要這樣做,是潛意識的強迫性重複

心理學對強迫性重複的定義:

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特别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産生深刻而強烈的互動。

換句話說,我們會特别被伴侶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系,是因為伴侶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通常是父母)的心理特征。

伴侶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借着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别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所謂“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相信這句話都不陌生,這也足以說明童年的重要性——

童年經曆影響個體的性格發展與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和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迹。

獲得完整,是生命的内在動力。

那些不被滿足的需求,愛的體驗的缺失,不被接納的自我部分,都會成為未完成事件,使得我們渴望在親密關系中得到補償,獲得治愈。

未完成事件:指的是由于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裡并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裡,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你可以想象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完整的圓圈,就差一筆的那種感受。

這一心理過程作用在我們的潛意識層面。

弗洛伊德把心理學分為兩個層次,意識和潛意識。

這裡引入冰山理論:

把心靈比喻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識,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

他認為人的言行舉止,隻有少部分是意識在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潛意識所主宰,而且是主動地運作,人卻沒有覺察到。

比如,我們意識上可以裝作獨立不粘人,在關系裡卻患得患失;我們意識上知道要積極自律,實際上隻想躺平熬夜刷手機;明明道理懂得很多,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也就是說,在未完成事件的影響下,在關系中強迫性重複早年的經驗,以求獲得彌補和治愈,是潛意識自動化運作帶來的結果。

所以你會“明知道他的傷害換做旁觀者肯定受不了,可自己的底線卻一次次地被擊破”,明知道他帶來的是不斷的傷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卻仍然無法離開。

意識知道沒有用,起作用的是你的潛意識。

當你在關系中陷入強迫性重複,此時你體驗到的,不再是兩個獨立成年人之間平等的親密關系,而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依附關系。

你和伴侶是依賴共生的。離開伴侶,會激發你的喪失之痛—— 一種孩子與父母原始的分離恐懼和分離焦慮。

所以你離不開。

強迫性重複是對父母的忠誠——通過維持與伴侶的關系,來維持自己與父母心理上的連接,即便父母曾經帶來的是傷害。

02. 童年創傷下的内在關系模式——拯救者情結

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建立穩定親密的依戀關系,獲得了足夠愛的體驗,他就可以充分地成為他自己 ,實現與原生家庭中的分離——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發展屬于自己的社會關系和親密關系。

但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未能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未能獲得足夠愛的體驗,甚至是被忽視、被控制、被打壓等負面經曆,就會形成童年創傷。

童年創傷:是指一個人早期生活中重要的、超出個體應對能力而帶來應激的負面經曆,如身體和情感的虐待,身體和情感的忽視,父母去世或離異等,又稱為童年逆境經曆。

越安全,越分離。而創傷,讓我們無法從與父母的關系中分離出來,固着在早年的親子關系中。

陷入強迫性重複,會讓我們把早年與父母互動的模式和經驗呈現在當下的關系中。

内在關系:即“内在父母”與“内在小孩”的關系。我們童年和父母的人際關系互動,都會被我們内化到内心深處。我們的一生,便是将這些内在的關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系上的一生。

離不開傷害自己的人,通常早年有過被父母傷害的經曆。

來看看你的内在關系模式:

你帶着曾經的傷痛,選擇那些和父母有相似特征的人建立親密關系,在關系中不自覺地重複體驗伴侶帶來的傷害。

你期待這次可以不一樣,伴侶會停止對你的傷害,給與你曾經缺失的愛的體驗。

如此,你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獲得救贖的,是終于完整的。

你渴望伴侶能夠帶來補償和治愈,期待伴侶成為理想化的父母——給與你無條件的愛的完美父母。

當這種期待落空時,你感到被傷害;當伴侶帶來的傷害一次次擊破你的底線;當他一示弱就心軟原諒,直到自己精疲力盡也沒有分開······

此時你是内在受傷的小孩,伴侶是内在的父母。

感到“哀其不幸”,其實是你對童年受到傷害的自己,感到不幸和悲哀。

感到“怒其不争”,是你在關系中想要拯救“不幸”的伴侶,從而實現未完成事件——拯救當年那個受傷的小孩。

悲哀,憤怒,失望是必然的,你永遠無法通過重複受傷害,來實現真正的自我拯救,時光不可倒流。

認為無力拯救,可以讓你不去面對,當年那個處于傷害之中的無能為力的小孩。

而前文提到的未完成事件,從心理層面來說,是一種情結,非指日常生活中沒有完成的事情。

也許伴侶并非多麼不幸,而是想要獲得拯救,卻一次次去拯救伴侶,一次次拯救失敗的你,才是不幸的。

離不開傷害你的人,這種痛苦和無力,顯示你才是那個需要被拯救的人。

顯然,拯救者情結,是你内在關系模式的主導動力。

困在拯救情結中,你是拯救者,伴侶成為内在小孩,你想要扮演的是理想化的父母。

有時候正是你的自我拯救引發的強迫性重複,可能無意識地激發伴侶來傷害你,讓你回到那種久違的熟悉感中,這種熟悉會讓你有一種安全感。

此時你就是内在的父母,一邊對弱小的自己施加傷害,一邊又在傷害中渴望得到強者的拯救。

于是就會忍不住發問——

為什麼離不開傷害我的人?

為什麼我為他傾盡所有,他卻從不知珍惜和改變?

為什麼為他數次流産傷透心的我,還是無法放手?

為什麼他酗酒家暴傷痕累累的我,還是離不開?

為什麼從戀愛到婚姻中的我,總是渣男吸附體?

很多時候,都是強迫性重複下的拯救者情結在作祟。

我知道這理解起來并不容易,因為在創傷中成長的心靈,滿是傷痕和渴望,滿是沖突和防禦,内在關系模式也就複雜而纏繞。

一句話從本質上說,就是——創傷使你固着在親子依附關系中,把親密關系變成與父母糾纏不清的依附關系。

所以理不清,離不開。

03. 打破強迫性重複,擁有走出傷痛的力量

重複體驗被傷害的情境,是我們内心處理痛苦的一個方式。不斷重複被傷害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試圖改寫的過程。

它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受到傷害,被有同樣特質的人吸引,再次受到傷害,重複體驗被傷害……明白這個存在的循環,我們就要找到方法打破這個循環。

1、覺察痛苦是來自當下還是過往

情緒是我們内心真實的感受。隻有不抗拒痛苦,才有覺察痛苦,看見痛苦背後有關自我真實的可能。

當感到被伴侶傷害時,當拯救不幸的伴侶無效時,正念覺察,此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呢?我感到的是怎樣的一種痛苦呢?

給自己的情緒命名,比如,我感到的是失望,是憤怒,是無力感。

覺察這樣的感受是來自當下與伴侶的關系中,還是在過往出現過,最早出現時的情境是怎樣的?

比如,帶來傷害的伴侶一示弱就原諒,過往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體驗呢?

如果有,一示弱就原諒也許是熟悉的方式,用這種方式,自己想要留住的到底是誰呢?

覺察痛苦是來自當下還是過往,找到引發痛苦的真實情境和根源。

當下伴侶的行為和關系,對你的幹擾将會變得十分有限。

2、哀悼童年的喪失,接納憤怒與悲傷

随着你逐漸接觸到一直想要極力回避的早年經曆和感受,這顯然會帶來心理的巨大震蕩。

你會看見并不完美給自己帶來傷害的父母,去感受内在小孩的憤怒與悲傷;

你會看見依戀父母卻處在傷害中的内在小孩,去感受内在小孩的無力與絕望;

你會看見并不如多數人那樣正常美好的童年,甚至是傷痕累累……

哀悼童年的喪失,哀悼自己在傷害中失去的力量和完整,哀悼再也無法擁有完美的父母……

當你接納内在小孩感到的所有憤怒,悲傷與無力,你會明白:

父母永遠不會成為理想化的父母,童年永遠不可重來,而拯救那個受傷小孩終成幻影永遠留在了過去,不再需要被當下的你所拯救。

因為小孩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力量。

你可以開始放手,把那個受傷的小孩永遠留在過去,然後以長大了的你開始往前走。

3、安撫内在的小孩,做自己理想化的父母

内在關系的模式可以被改變:安撫内在小孩,做自己理想化的父母,可以幫助你整合内心的沖突,成為完整有力量的自己。

當看見曾經被傷害卻仍依賴着父母的自己,帶着慈悲心去感受那個小孩,不施加評判。

看見内在小孩心碎背後,那些渴望被善待、被愛、渴望依戀的需求,在當下的情境中,去滿足這些需求。

如果你渴望不再被傷害,你首先要做的是先停止對自己的傷害,好好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利益;

如果你渴望被愛,你先要做的是好好關愛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尊重和重視自我感受;

一切内在小孩渴望理想化父母無條件的愛,你都可以盡情去滿足自己。

真正的自我和解,不是改變關系中伴侶内在父母的意象,成為理想化父母。

不是改變現實中的父母,成為理想化父母,才得以實現。

而是自己成為理想化的父母,給與内在自我渴望的所有愛。

唯有如此,你内心的沖突得以整合——不再需要意識和潛意識南轅北轍的心理防禦,不再需要向外求去拯救伴侶。

你真正實現了自我拯救。

4、着眼當下關系,建立新的關系模式

從童年創傷中療愈自己,強迫性重複才有終結的可能。打破舊的關系模式,意味着新的關系模式可以被建立。

你或許會感到陌生,但擺脫傷害和痛苦的新嘗試,顯然是值得的。

當你看見自己陷入強迫性重複這一當下事實,不去對抗,僅僅去看見。

問問自己:

這次我是真的還想要退讓底線,繼續原諒了嗎?

我是真心不想離開他嗎?

我有能力改變他嗎?或許我該改變的是自己,優先照顧的是自己?

這次,你不會期待伴侶會有不一樣的發生或變化,你知道自己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選擇之後,迎來的是新的關系模式——無論是繼續還是離開,你都不再是困在命運囚籠裡無力的自己,你開始構建健康幸福的親密關系。

潛意識即命運,除非你看見它。打破強迫性重複,其意義無疑是非凡的——

你終于可以走出重複體驗被傷害的循環,開始成為自身命運的掌控者。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