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讓回避型依戀不再回避,一招即可化解!

嘉待情感
2023-07-07
2303
35

在情感關系中遇到一個回避型是一件讓很多人都非常苦惱的事情。

他們在親密關系裡的那種既想靠近但又時不時遠離的狀态讓身邊人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回避型的忽冷忽熱似乎成為了大家默認的一個難題,許多人不禁發問:

回避型依戀的伴侶們都用了多久時間、什麼方式才等到了回避不再忽冷忽熱呢?

這題真不難。

對于心智化能力強的人來說,或許用不了多久就能和回避型相處自如;

對于心智化能力欠缺的人來說,可能花一生也等不來回避型的“堅定不移”。

所以,想要讓回避型不再忽冷忽熱,最關鍵的是先放下試圖改造他們的心态。至于具體要用多久時間,這就得看每個人的心智化能力了。

那麼,什麼是心智化呢?

心智化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自如的把外在行為表現和内在心理感受建立起鍊接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在表達某種情緒或者做出某種反應的時候,内心和行為表現實際上并不處于一種一對一配套的狀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口(行為)不一”

善用表面行為僞裝真實需求,是我們打小就擅長做的一件事情,隻不過小時候你的表現可能是通過不吃飯、或者不上學來反抗父母不給你買玩具、不讓你看電視等需求。

而成年後,我們情緒表現往往比小時候更為複雜。

這就像一個人表達憤怒的時候,他可能并不是真的憤怒,而隻是想通過憤怒來引起你的注意,滿足他不被重視、不被理解的真實需求。

※為什麼我要在解決回避型的問題下提到“心智化”這個概念呢?

這是因為回避型依戀的回避,本身就是一種“心智化喪失”的狀态。

而相對應的,作為回避型伴侶,你無法應對ta的“心智化喪失”,則源于你無法直接識别回避型依戀“心智化喪失”的邏輯。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這就導緻,雙方在互不理解的狀态下,無法建立起内在鍊接。

于是依靠盲目去尋求改變回避型外在表現的行為,反而更容易激發ta的回避行為——比如高頻次的忽冷忽熱,不斷地拉遠彼此之間的距離。

01 當你能夠準确識别回避型依戀的“心智化喪失”的邏輯時,你就能遊刃有餘地應對ta的忽冷忽熱

很多人在研究回避型的時候,會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他們的外在表現上。

比如忽冷忽熱啊、拒絕溝通啊、冷漠回避啊、過分獨立啊、無視伴侶感受啊……等等。

而這些表現,就是你在和回避型依戀相處過程中的痛苦來源。

為了讓自己能夠和回避型順利的相處下去,為了讓自己更舒适,你會緻力于尋求讓回避型變得喜歡親密、喜歡表達愛和擅于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結果越想改變ta,痛苦的反而越是你自己。

因為在你讀不懂他“心智化喪失”的基本邏輯時,你以自己的邏輯去與ta相處,那必然是會吃虧的。

回避型依戀的“心智化喪失”邏輯是什麼?

是ta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無法正常地通過直接的行為表現,來表達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需求。而是以迂回,甚至相反的行為來表達。

簡單說來就是:想要熱情,那就先冷淡一下。

比如,回避型依戀的内在感受和需求是希望你重視ta、在乎ta,但ta的直接行為表現卻成了“莫挨我”“别黏我”“你不會自己玩嗎?”

在這個過程中,回避型依戀的“心智化喪失”的邏輯是:

我希望你在乎我——其實是我很在乎你——但我不确定你是否在乎我——不能被你發現我在乎你(害怕拒絕/冷淡/回避)——那我先推開你再說(我先拒絕/冷淡/回避)

這種“低幼心智化水平”像不像“尋求疼愛卻先撒潑”的幼稚兒童遊戲?

的确,我們每個人都有掩藏自己真實内心的時候。

但是對回避型而言,這種對真實感受的回避,并不是像正常人一樣偶爾用來滿足自己需求的一種手段,而是他們的一種日常。

對一個回避型依戀來說,最過于缺乏的不是你對ta的直接改造,而是你能夠讀懂ta的這套“心智化喪失”的邏輯,然後去連接上ta。

也就是說,你懂ta的“心智化邏輯”,能夠識别ta掩藏在行為表現背後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然後尊重ta的行為表現,接納ta藏在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即可。

并不需要你多做些什麼。

這就像面對“撒潑求抱抱”的孩子,你在ta“撒潑”的時候強行抱ta,或者在ta“撒潑”的時候責罵ta,都隻會引起ta更強烈的應激。

但如果你任由ta“撒潑發洩”之後,再去擁抱ta,告訴ta你還是愛着ta在乎ta的,那麼冷靜下來的ta就會真實地感受到你的接納,感受到真實的安全,逐漸地減少“撒潑發洩”——也就是“忽冷忽熱”的行為了。

做到這一點并不難,無非就是——我晾着你一會兒,再嘗試緩緩靠近你,等你平複下來,我繼續靠近你,最後你恢複正常。

但是很多人之所以難做到這一點,根源在于,即使識别了背後的邏輯,但并不能理解回避型依戀“心智化喪失”的根本原因。

既然無法理解,又何來尊重與接納?

沒有接納,又何來深度鍊接?

02 讀懂回避型依戀“心智化喪失”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地從自我内心出發去鍊接回避型依戀的内心,而不是費力不讨好的去改造ta。

回避型依戀“心智化喪失”的根源,可追溯到ta幼兒時期,與父母建立依戀關系的時期。

回避型依戀大多是在幼年和父母之間不安全的依戀狀态下形成的,具體表現為:

當他們在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感受時,總是會得到有意無意的忽視和否定。

這種忽視和否定可能來自多種原因,比如父母對孩子缺乏耐心、自己工作繁忙沒時間傾聽他們的需求、控制欲過強喜歡否定孩子來彰顯自己的權威等等。

這就導緻了回避型依戀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産生了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和不真實感。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ta們不确定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是否是真實的、是否是必要的——

父母忽略我,我應該傷心難過嗎?嗯不應該吧?應該嗎?

我想要父母抱抱我,我的要求是不是太過分了?好像是挺過分的?過分嗎?

我要是很黏爸爸媽媽,ta們是不是會讨厭我?好像是會讨厭?讨厭嗎?

……

當這種恐懼與不确定性在後來的成長經曆中沒有得到彌補或者治愈時,他們就會把它當成一種自我防禦,進而延伸到其他的各種關系裡。

具體表現可能就是你所感受到的這種忽冷忽熱,不願意過度親密,逃避問題等等。

因為ta們真的非常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不是真實的,是不是合理的!

盡管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再正常不過、再合理不過了!

于是,ta們隻能通過外在的行為,來不斷地測試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的合理性。

所以你可以看到,阻礙回避型依戀表達真實自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周邊人事物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感,他們覺得一旦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外洩了,就會遭到他人的讨厭和抛棄。

也就是說,ta的這個依戀模式是從小建立的,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

你越想改,ta越反感你!

這就像你有一個從小建立的習慣,你的愛人總想着改變你。你不改ta就責罵你、攻擊你,跟全世界訴苦,把所有的痛苦都推向你。

那麼請問,你是什麼感受?

被接納和被人改造,你更喜歡哪一個?

你想要對ta進行的一種改變,傳遞到他那裡其實就是一種對ta們的否定——你的感受和需求不正确、不合理!我不接受,我讨厭!

事實上,你自己想一想,什麼樣的東西需要改呢?

那就是你現在不滿意或者不喜歡的東西對吧。

換言之,你的這種改變需求本身就是對ta們不安全感的又一次刺激。

當他意識到你是帶着讓他不再忽冷忽熱的目的,來做出一系列行動的時候,他可能心裡就會想:

你果然是了解到真實的我之後就不喜歡我了。

我的性格就是如此,既然不喜歡,那繼續下去等着被你抛棄還不如我率先放手,主動結束這段關系。

回避型依戀一旦get到了你的否定,你還能指望ta跟你惺惺相惜,對你熱情似火?

要知道你對ta的這套,ta早就在父母那裡應對自如了。

ta的應對方式簡單粗暴——默不作聲,不吵不鬧,開逃!

你想改變我,那就拜拜了您内!

比起我愛你,我更怕你否定我、改造我!

由此,你想改變ta實際上是在挫傷ta,讓他更強烈的計劃着和你的分離。

所以,想要讓回避型依戀變得不再回避,你的解決措施可以從改造,變成接納。

接納并不意味着讓你不再采取任何行動,而是用一種“心智化鍊接”的方式來更深入的理解回避,理解他這種行為表現下掩藏的真實自己。

03 當你與回避型建立起“心智化鍊接”時,ta就不再回避不再忽冷忽熱,甚至會對你産生安全依戀。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回避型依戀的心智化喪失是一種對真實自我的錯位表達。

對于回避型依戀自己來說,阻礙ta進行表達的原因有兩種:

一種就是成長經曆所帶來的對周邊人和環境的不信任;

一種就是長期回避自己所帶來的表達力的欠缺。

為了和回避型依戀建立起我們所期待的親密關系,那麼對你來說,你可以進行的努力也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化能力;

二是引導回避型做心智化的努力。

這兩個方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一種相輔相成、彼此賦力的關系。

你對回避型真實自我的發掘會慢慢提升他們對你的信任,進而做出更多表達;

他們的主動表達也會加深你對他們行為表現的理解,這個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也是與回避型依戀建立“心智化鍊接”的過程。

簡單概況“心智化鍊接”就是,你能夠撥開ta長滿刺的外殼,看到裡面的一些柔軟甚至令人心疼的東西,你對ta的這些表現就會帶有更多的尊重、寬容、深深地理解。

這種真實内心與真實内心的鍊接,也會讓你更完整地感受ta的感受和需求,增加ta對你的信任,進而在以後的相處中更容易卸下自己的防備心。

說了這麼多,我相信你應該意識到了,想要改變回避型依戀最重要的是先放下急于改變的心,帶着“心智化能力”,以接納一切的心态去了解他、深入他。

最後總結一下,關于這種“心智化鍊接”的建立,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實踐:

1、靈活處理自己的自己的“第一反應”

所謂靈活處理自己的第一反應,意思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原始情緒,别被回避型依戀“帶偏”。

當你在和回避型依戀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突然遭到了他的冷漠對待或者是消極躲避,你要控制住對他的厭惡感、以及自我懷疑等原始情緒。

也許這個建議聽起來很“反人性”,因為他要求你更多的的是“理性>情緒”。

畢竟,面對回避型這樣的人群,過分沉溺在自己的情緒中,是無法和他建立起良好關系的。

因為你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針對他的表現行為做出的一種條件反射性理解,這種理解雖然發生了,但未必是正确的。

當你更深的去觀察他時,這種情緒也可能會在你發現他的真實需求時消失不見,或者變成另一種情緒——比如覺得ta幼稚又好笑又無奈的包容。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面對“撒潑求抱抱”的孩子一樣,你跟孩子比較誰更能鬧情緒?你自己也覺得好笑吧。

哪怕在你了解他後,覺得自己并不适合和他相處,你也起碼是做了努力,而不會讓自己感到後悔或者遺憾。

2、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去喘息

回避型這種性格是根植在他們的成長模式裡的,不會輕易地因為你的某次了解或者共情而改變。

當他在做出回避型行為時,說明他在當下産生了不安全感,需要一個空間來讓自己的情緒得到放置。

我雖然提到了讓你去做心智化努力,但是你去了解他也是要看時機的,不能過于激進。

當他處在回避期時,可以适當的給他一些自我空間。

如果察覺到他情緒有了明顯好轉,你就可以去了解他,引導他說自己的感受和問題。

這樣的過程可能會反反複複的持續很久,這需要你具備強大的内心,不要覺得這次引導他說出來了,下次就要求他有一個質的改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你需要給對方一些時間,同時也給自己一些時間,想清楚自己究竟能不能應付和他的相處。

3、對每次表達做肯定的、正向的反饋

回避型心智化能力之所以差,是因為他們默認别人不會接受他們的真實情緒,因此喜歡用回避來代替真實表達。

而想讓他們主動去表達自己的解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讓他對你産生信任,對你們之間的關系感到安全。

你在了解回避的過程中肯定要去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不管他表達了多少,你都要去盡可能的包容他,給他一個比較正向的反饋,讓他感覺到你是在認真的傾聽他、關心他。

長此以往,他就會因為每次積極情緒的累積而對表達自己這件事情産生正向的反應,從而越來越喜歡和你交流,你們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做到以上幾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面對一個習慣性藏匿真實自我的人。

雖然我給了你一個可以實施的方向,但是如果你在過程中感覺到這段關系對你自己的損耗太大,以至于讓你沒有任何幸福感可言,你也可以及時放棄,好聚好散,去尋找和你更匹配的人。

但真的沒必要因為你無法把對方改造成你喜歡的模樣,就四處诋毀ta。

畢竟你真心愛過,畢竟回避型依戀也不會四處诋毀你。

不愛就分開,别違心傷害。

回避型依戀比你想象中脆弱,也比你想象中更渴望愛,更希望和你建立起好的關系。

我相信在你深入回避的過程中,也會更了解自己,最後不管繼不繼續,你在心智化能力上的提升都會讓你更容易獲得幸福的關系。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