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為什麼你明明有需求,卻不會好好說?剖析習得性無助

嘉待情感
2024-11-22
2167
36

明明有需求,卻不會好好說?

明明渴望對方滿足自己,卻總是無法表達?

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内核是脆弱的,自卑的。

比如經常有人問我:“老師,關系出問題了,如何跟另一半表達呢?”

一般我都會回答:“你是怎麼想的,就怎麼去溝通,隻要不帶負面情緒和“我對你錯”的批判就行!”

但還是有很多人說不出來。

他們覺得向另一半表達需要,就意味着自己要示弱,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去求伴侶滿足自己,很多人覺得這是可恥的!自尊心上就受不了。

甚至還有人會說“明明就是對方的錯,憑什麼要我主動,憑什麼要我先開口,再說我要是什麼都說了,對方才能做,那說明他根本就不是真的愛我,隻是為了打發我或者不耐煩才做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有這類想法,說明你很可能是一個低自尊人格,内心并不認可自己。

你覺得讓别人舒服了,自己就會不舒服,所以你不願說好聽的話,也不想表達自己的需求,喜歡讓别人去猜。

其實這還是自己的問題,當一個人在幼年時期的母子關系裡沒有被照顧好時,他就會幻想着能有一個完美的愛人來彌補這種缺憾。

所以就預設了有人能在自己不表達、不溝通的情況下,就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這樣的幻想和小嬰兒對母親的幻想無異。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從兩個方面告訴大家:為什麼在親密關系中,你總是無法跟伴侶表達需要?以及你該怎麼做,才能把自己變成理想的樣子,讓自己在關系中被滿足呢?

01不想好好說話,也許是說不出“我需要你”!

為什麼現在很多女生不喜歡好好說話,卻經常說反話或者說一些傷人的話?

比如生氣的時候,明明心裡氣得冒煙,嘴上卻說“沒事”;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明明心裡渴望對方關注自己,面上又裝出毫不在意的樣子。

又或者對伴侶有很多苛刻的要求,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就開始歇斯底裡,憤怒、抱怨。

其實之所以這樣,最根本的邏輯還是在于我們的内心不夠強大,内心缺乏安全感,對伴侶不夠信任——說不出我需要你。

一方面是内心的不配得感。覺得先表達需求了,面子上挂不住,所以就想通過說反話、暗示讓對方去猜去揣摩,殊不知,對方猜來猜去不僅get不到你的點,還容易産生間隙。

另一方面是不信任對方,害怕被拒絕。比如有不少人覺得向他人表達需要,就等于給了對方“同意”或“拒絕”自己的機會。這會讓自己感到喪失主動權,産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02習得性無助,覺得說了也沒用,對方不懂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不想表達,并不是真的沒有需要,而是在反複被拒絕,被否定後陷入了習得性無助中,“覺得不管怎麼樣,對方都不可能滿足我,自己說什麼都沒用”,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再說了。

這就好比小時候,你特别想要一個洋娃娃,可是每次跟家裡說,他們都不把這當回事,自動屏蔽你的話。

被拒絕的次數多了之後,久而久之,你就很難主動開口表達了。

這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态。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你的内心住了一個柔弱的小孩。那些不愉快的記憶藏在了你的潛意識中,每當你在靠近關系的時候,這些被壓抑的傷痛就會觸發你的情緒反應,讓你下意識地做出和小時候一樣的判斷。

那麼,要想讓關系更加長遠健康,我們要如何在關系中表達自己的需求呢?給大家三個小建議。

第一,在抱持性環境中,練習友好表達。

什麼是抱持性環境呢?

就是能夠接納一個人的真實,也允許一個人的“不完美”,讓一個人感到安全、活出自我的環境。

比如父母或養育者早期會給孩子創造一個包容和支持性的環境。

在這個環境中,父母會給孩子一種感覺:無論你是好是壞,我都會穩穩當當地相信你;即使在你最慘的時候,我也願意陪伴你、承接你、幫助你。

抱持性環境就像是孩子最初獲得的一個外部容器,當他能将這個外部容器内化到自己的心中時,他就能形成一個高穩定性的自我。

同理,當我們在關系中感到不安全,無法表達自己,活出自我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重塑一個抱持性環境,讓自己在相對安全的環境裡練習表達。

第一種在親密關系裡練習表達。

比如尋找自己的伴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不斷嘗試和他們建立一個穩定舒适安全的交際圈,在這個圈子裡,你可以自由表達你的情緒和不滿,提出你的需求。

當你在關系中不斷得到滋養的時候,你的内心就會慢慢變得強大起來,這樣你也就敢在不同的關系中表達需求了。

第二種在外部環境中練習表達。

比如從一些小的挑戰開始,先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在一些小事上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舉個例子:在餐廳吃飯,對方服務态度不好,菜品不夠新鮮,你就可以嘗試表達你的不滿。

又或者在生活中,如果對方做了讓你覺得很不舒服的事, 以前,你都不予計較,現在你一定要講出來,讓對方意識到自身言行的不當,然後道歉,或者至少收斂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部環境練習的時候,并不是故意的找茬,而是在對方确實有錯的前提下練習。

第二,敢于表達憤怒,适當釋放你的攻擊性

前面我也說了,很多時候,我們不敢在關系中表達需求,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内心自卑,對關系沒有安全感,也很害怕被拒絕。

所以很多人在關系中會下意識地做一個好人,排斥做一個壞人。

比如,習慣性地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不懂得為自己争取,也不會拒絕别人;

常常以他人的意願為主,不會堅持自己的想法。

于是,随着好人人設的建立,就更加不敢在關系中表達需求了,哪怕自己利益極度受損。

但說實話,如果隻在關系裡樹立自己“好”的一面,不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其實就是在關系中攢傷害,當傷害到了一定程度,關系肯定會破裂。

而且對方收不到你的需求信息,或者收到的信息不明确,對方還會持續不斷地傷害你。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有力量感的好人,一定不是隻維護自己好的一面,而是敢于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敢于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樣才能在關系中守住尊嚴,守住底線。

這裡教大家一個小技巧:直接表達需求,不含敵意的堅決。

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對方為你做什麼,你就跟他好好說,不要怕他拒絕你。

其次要實事求是,對事不對人,隻表達需求,明确你的态度,但是對對方又沒有任何的敵意。

舉個例子,你今天加班辛苦了,回到家,伴侶卻還在你耳邊不停的叨叨叨,你覺得很煩。

暴力的溝通就是:你怎麼這麼煩,你能不能少說幾句,還有比你更自私的人嗎?

現在,不妨換成一種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親愛的,我今天累了,需要休息,有什麼事我們改天再聊!

第三,利用心理博弈,提高自己的心理地位

通常在我們表達需求後,對方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不願承認自己的問題,反而會推卸責任。

這時候就需要用到關系博弈了。既然都決定了要表達你的需求和不滿,就一定不能輕易妥協,至少要進行幾個回合的拉扯。

很多心理比較脆弱的人,在博弈的過程中往往會很容易産生焦慮感。

一旦收到對方更多的否定信号,心裡就會有負罪感“感覺要不還是算了吧,計較那麼多幹嘛。”

但事實是,在親密關系中,有時候就需要一些較真。因為太過容易的妥協就是在告訴對方,“你是可以這樣對我的”。

當對方感受到你對自身利益和感受的堅定,當他想對你做一些沒有邊界感的事情時,他才會在心裡預判一下,“我真的可以這樣做嗎?TA會不會生氣?”

所以,關系中的博弈可以增加你在對方心中的權重感,給你更多的話語權,這樣你在關系中才會更順利,更幸福。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