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系裡,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曆?
明明可以用正常的話語表達出來,卻偏要“反着說”。
比如你明明已經很生氣了,但是别人問你的時候,嘴上卻笑着說“我沒事”;
比如明明很愛一個人,想要關心,想要陪伴,卻不敢直接表達,或者一表達全是指責和傷人的話……
其實這在心理學上就是一種“雙重信息”。
什麼是雙重信息,就是一種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性格模式,是完全出于本能的。很多時候,頭腦都沒有意識到就自動運行了。
所以,有的人會經常懊惱自己當時為什麼那麼傻,為什麼要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但時過境遷,還是會一遍又一遍輪回同樣的模式。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表達這種“雙重信息”呢?
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說反話其實是在“否認”自己的真實感受
否認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說當一個人對現狀或者對發生的事感到不滿時,但自己又無能為力,就會用否認來逃避内心的痛苦,或者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沒有發生過,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
比如當你對一件事或者對一個人感到不滿時,但是你知道即使自己說出來也改變不了什麼,而且可能因為自身的原因,你很難表達,也害怕别人看到你強勢背後的“軟弱”和“無助”,所以就會用說反話來逃避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
但實際上“否認”和“說反話”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形成的,可能是在童年時經曆了太多的忽視和不被滿足。
比如一個人在童年時,隻要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常常不是被父母忽視,就是被批評指責要求太多。
隻要索取某樣東西,不僅不會被父母滿足,反而會被斥責。
那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套與人相處的模式,那就是不露心迹不索愛。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因為他覺得,表達需求是不光彩的,是自私的,是可恥的,而索取更有可能會被拒絕。
唯有不說,不要,才不會破壞關系,影響感情。
所以在成年之後,這種心理就一直藏在他的内心深處。
與外界相處時,即使他很想要,可嘴上還是倔強地說:“我不要”。
即使他很喜歡,嘴上還是回應:“我不喜歡”。
之所以“說反話”,是因為他太害怕被拒絕,太害怕再次體驗到童年時那種不被滿足的痛。
所以為了不被忽視,不被拒絕,甯可選擇從一開始就不要,也不希望别人察覺到自己的需求。
而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給自己套上一層堅固的外殼,别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第二,喜歡說反話是因為内心自卑、沒有安全感
比如有些人因為不确信自己說出真實想法後,是否能得到自己期待的那個回應。
因為自卑、不自信、沒有把握,所以口是心非,說出了反話。
比如我上周有個來訪者說,我認為伴侶承受不了我的真實需求和情感。
我也不相信,在跟伴侶表達了自己的内心需求之後,伴侶會一如既往地愛自己。
甚至我更害怕,我表達了需求之後,對方會嫌棄我要求多,會離開我!
所以很多時候,我甯願壓抑自己的需求,也不願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不自信,對自己沒有認同感,對你們的關系沒有安全感。
所以你潛意識已經認定了,我就是一個低價值的人,我不配提那麼多要求,與其說了到時候搞得兩個人都不愉快,還不如不說。
不說,這段關系就會很輕松,對方就不會離開自己!
所以你們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怕自己“要不起”。
但殊不知一味地壓抑自己,不直接表達感受,隻會給伴侶造成一種假象,那就是你沒需求。
所以為什麼有的人會越來越敷衍你,越來越不重視你的感受,因為你自己都不重視自己!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正視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需求。
有需要就直接說,喜歡就大膽地開口;不喜歡就明确拒絕!
不要給自己的内心設置那麼多的枷鎖。
這不僅在治愈現在的你,更是在治愈你過去那個背着沉重痛苦包袱的内在小孩。
比如學會一緻性溝通,真誠地表達你的感受、想法和期待,雖然這麼做對方不一定就能滿足你,但至少你能讓對方看到真實的你。
比如生氣了,不用硬說自己沒生氣;而是表達清楚:我是有點生氣,但我也怕這時候沖你發脾氣會影響我們的關系,我當時就是很受傷,但我又覺得你沒做錯什麼,我沖你生氣顯得我很不講道理……
這時候如果還有能量的話,還可以具體表達是哪個事情哪個瞬間,我為什麼不高興了,我有哪些情緒,我希望你可以怎麼做。
最後老師想說:隻有當你越來越清晰、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你不僅能擺脫心口不一和口是心非的痛苦,還能讓對方越來越了解你,重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