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說一個和大家認知相反的新觀點:
你們是不是總認為,一個人不敢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怕得罪别人,怕傷害别人,總是過分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和關注,是不是就覺得這個人是一個自卑者?
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其實這樣的人可能不是自卑,而是全能自戀!
比如在我的來訪者中,就有很多人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攻擊性,不敢拒絕别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害怕沖突,習慣忍受,處處為他人着想……
于是我就問他們,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想法呢?
他說,他潛意識裡覺得,如果我為自己着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維護自己,讓自己變得優秀,過得幸福,我就會傷害或者“殺死”别人,這個世界也會毀滅。
這種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決定别人生死的“全能自戀感”是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父母的鏡像作用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鏡像效應”,意思就是人們把别人對自己的态度視為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而孩子對自己的認識都是從父母開始。如果孩子小時候有一個控制型父母,父母總是向孩子傾訴自己的痛苦或者發洩自己的憤怒,強調自己的不易,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讓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
那麼孩子長大後就會形成“拯救者情結”,比如他覺得自己必須很聽話很懂事,才能滿足父母的需求,才能讓父母開心和滿意。否則他就覺得自己傷害了父母,父母就會痛苦,就會不愛他……
所以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為了讓父母滿意,他們就會逐漸“閹割”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養成為父母着想的性格。
所以有這種性格的人大多都有一個類似之處,那就是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爸爸媽媽可能經常在小時候和他們說,掙錢太不容易了,每天忙着賺錢還要照顧你,你要學會懂事!爸爸媽媽會和你傾訴他們很多煩惱和痛苦,讓你幫忙分擔,或者不斷地強調他們苦的部分,讓你體諒。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慢慢開始承擔起大人的責任。他會開始思考自己的各種行為,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會傷害家人,影響家人。
也就是說,孩子會慢慢地覺得别人是弱小的,是需要被照顧的,是需要自己幫助的,因為在他的家庭中,爸爸媽媽就很弱小,像個孩子一樣,經常抱怨經常哭泣,需要自己幫忙。
所以這種孩子長大後就會逐漸養成處處為他人着想的習慣,就會習慣性認為,自己需要理解别人,擔心别人處理不了自己的麻煩。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第二,太過在意别人的看法,本質上也是一種自戀。
人都有一個理想自我,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是導緻許多神經症産生的根本原因。
比如有些人表面上非常自信,實際上非常在意别人對自己看法,别人說了他一句不好,他就覺得很受傷,于是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攻擊自己,這是因為别人對他的看法直接威脅到了他們虛構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又或者别人看了他一眼,他所關注的是:TA為什麼這麼看我?是我哪句話說錯了嗎?是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嗎?他這麼看我肯定是在嘲笑我,他看不起我,我怎麼這麼笨呢?我真是無能......。
所以很多時候,太過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本質上是一種“過度的自我關注”。
因為别人沒那麼在乎你,也沒那麼關心你。
但實際上太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會讓你活得很累,一輩子都是為了外界的評判标準而活。而不敢釋放自己的攻擊性,也無法真正地認清自己。
所以想要治愈自己,想要讓自己活得輕松些,一定要知道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要總是關注别人怎麼看你!
首先,嘗試一次,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你不喜歡時,勇敢地說:“NO”。
當别人不理解你時,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别人欺負你了,去嘗試捍衛自己的權利,反抗欺負你的人。隻需要一次。
當父母要求你滿足他們的期待時,你也要堅定的告訴他們:我的未來我自己做主!
其次,不要害怕得罪别人。
很多時候,你不敢得罪别人,總是為他人着想,并不是你真的想這麼做,而是小時候的成長經曆或者原生家庭讓你養成了這樣的思維方式!
但是這樣對對方、對自己都是不公平的!
弗洛伊德說過: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總有一天,他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卷土重來……
所以在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一定要說出來。
即使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也要去表達,起碼情緒能被看到和釋放。
有時候,敢于釋放你的攻擊性,才是真正地維護自己,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