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小時候缺愛,長大後會造成多大的性格缺陷?

嘉待情感
2023-08-10
2367
19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輕則自卑,重則如我,放任自己成一座孤島。

逃避愛、遠離關懷、無法期待、不敢信任,就像Alice永遠聽不見鲸魚的聲音...

1

也許很多人都有過像我這樣的經曆:

我們是朋友,一起開黑,一起撸串,但是很難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們是情侶,相互陪伴,關系穩定,但是一切都充滿了例行感,感覺雙方所做的都是在“例行公事”;

我們是親人,血脈相連,本該親密無間,但相處的時候總是覺得沒有話說,無法溝通,帶着熟悉又陌生的尴尬感。

就在上個月,我咨詢者小許(化名)來問我,“老師,我要怎麼跟我老公相處才能感到舒服”。

經過當事人的允許,我把這個故事當成案例給大家分享一下:

小許人生跟很多人所差無幾:畢業——工作——結婚——生子。

小許和她老公畢業以後都考了公務員,穩定的收入來源。按理來說,這樣的生活平平淡淡,壓力不大,應該能達到夫妻雙方想要的舒适感。

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

“我不會向丈夫袒露我的想法,他也不在意我的感受。”

“我有時候覺得很空洞,我感覺我就像一個演員,維持一個好性格,溫柔太太的人設。”“在爸媽眼裡,我是那個從小就很懂事的孩子,在親友眼裡,我就是脾氣很好的誰誰誰,甚至在我老公眼裡,我好像就天生應該說話溫柔,懂事,講理...”“我一直覺得有些壓抑,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壓抑。”“直到那天孩子對我說,媽媽,我覺得你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媽媽……”

“但這句本該讓我覺得快樂的話,竟然讓我恐慌,我好像就把一個殼套在我身體上,逐漸地,我身體也開始退化了,那些個性的枝丫都被一點點磨掉。”“還有上次,我老公說他要出差半個月,聽見這消息我第一反應是真令人心煩,又要出差,正好最近婆婆要來,我跟你媽相處總覺得有那麼些不自在,孩子每天還得去上興趣班要人接送,婆婆一個人接送又不怎麼令人放心……”“我很想跟他說出我的煩惱,但那些話就好像堵在嘴邊,一個字也冒不出來。最後,我禮貌地回了一聲好……”“我無法把心裡話告訴他,我怕開口對方就覺得我不講道理,人怎麼變了,我怕我要求太多顯得我不懂事,我怕我抱怨老公會離開我,我更怕我回到以前的孤獨。”

“明明我都已經是孩子媽了,我依舊害怕,依舊不敢面對。”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小許的婚姻,即便有一個如此親近的愛人在,她仍然活得像一個套在袋子裡的人,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内心的想法。

“讨好”、“委曲求全”、“把想法憋在心底”……這些似乎成了小許的性格标簽。

2

是什麼導緻了“性格缺陷”的出現?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

我們都是從人生早期的關系中學習去“定義”什麼是愛。當兩人看似親密地長期相處,但是情感問題一直存在,卻無法被察覺和解決時,假性親密關系就産生了。

而這種假性親密關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于原生家庭以及成長的環境。

其實大家對假性親密關系這個詞,很大一層停留在愛情層面,但實際上,假性親密最開始源于家庭。

史秀雄(Steve Shi)在《假性親密關系》一書中提到,“家給孩子創造了什麼,孩子就從中吸收什麼。”

家庭中的“營養不足”,會直接導緻孩子對父母也産生“假性親密關系”。

· 不敢提要求;

· 不敢說感受;

· 以為自己是乖孩子,父母就會愛自己多一點;

· 以為自己努力,就能獲得父母的贊美和認可……

之前有段話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那麼在湊合、冷戰、吵架的夫妻關系下長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而如今這些孤獨長大的孩子們如今都變成什麼樣了呢?身後沒有燈火,身前白霧茫茫……

3

我們缺失的是愛,最後是什麼彌補了缺失的版塊?是“假性親密關系”。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系”?

假性親密關系(irrelationship)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于很淺層的狀态,然後又處于不作為的狀态。

我對一個咨詢者印象十分深刻,她跟我聊天的時候,表現得十分自在,侃侃而談,并沒有表露出任何不适。甚至說到她和她男友相處的過程,也覺得十分自然。

“他對我挺好的,我對他也不賴啊。”

“他送了我一套裙子,我就給他買了一雙AJ,還比他買的貴。”

“他給我做了愛心早餐,我就給他做了愛心便當送到公司樓下,他公司離我住的地兒有一個小時公交,還好那天是周末,我不上班。”

“他給我發了520情人節紅包,我轉手給他買了他最喜歡的手辦。”

她描述的一切,都是她跟她男友相處的過程。

後來,她說累了,短暫休息時,我問她要不要喝杯水,她搖搖頭,說不渴。我笑笑沒說話,依舊給她倒了杯水,她愣了愣,還是喝了。

她把不麻煩别人當做習慣,也将伴侶的愛分得清清楚。她和伴侶看似很親密 ,但她可能自己都未曾發現,她在下意識地對比自己和男友的付出,

“我要付出比他多,這樣我才不會欠他,更不會低他一等...”

· 我們把僞裝當做最好的保護色;

· 我們扭曲了自我保護的意義,把不在乎當成了自以為的自由;

· 我們害怕失去,所以甯願不曾擁有;

· 我們無法長成一個充滿愛和希望的成年人,所以一直是縮在烏龜殼裡的幼稚大孩子。

· 一邊害怕着,一邊渴望着,一邊索取,一邊抛棄,一邊讨好,一邊自閉……

· 今天重複昨天的生活,明天重複今天的生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 沒有争吵,沒有傾訴,沒有依賴;每天就像通關打怪,完成任務一樣的生活……

對老公,對家庭,就好像是自己設定好的規則和劇本一樣。你表演,我捧場;你付出,我索取!這樣的相處很完美的避開了坦白直率與展示自我。

4

上述小許和我那個咨詢者,她們的情感關系被心理學稱之為“假性親密關系”!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段本該親密的關系之中,我們為了不打破關系的穩定,避免沖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迎合對方,隐藏自我,并将彼此的親密度保持在一臂距離,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5

我們為什麼拒絕真正的親密關系?是“情感禁閉”!

雙方心照不宣地達成一種心理契約:雙方不需要向對方表達内心,也不用對對方的情感和感受負責。

在這種狀态下,一段本該親密無間的關系就慢慢地發展成了假性親密關系。表面相敬如賓,實則貌合神離。

小許是從農村裡出來的,打小就被“留守兒童”這四個字包圍。

父母為了養家,遠出掙錢,一年、兩年、甚至三年都見不到一面。好不容易見上一面,小許就會特别聽話,生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爸爸媽媽就再也不回來了。

父愛與母愛的缺失,讓小許認為,愛就是你我和睦。從小缺愛也導緻了現在的小許,不愛說話、不愛表達、不愛和别人分享。所以也不愛交朋友,朋友也就那麼幾個,平時自己絕對不主動找朋友聊天分享。

在人生早期,我們通過觀察親近的人,主要是父母,來學習如何發展親密關系,也就是如何去愛。

如果一個孩子因為經常被看護者忽視而時刻感到不安,他/她就會嘗試找到一種吸引看護者注意力的方式。

一旦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這個孩子就會反複利用這種方式來獲得看護者的重視,并且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會覺得安全。

久而久之,看護者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就發展成了一種機械化的形式。而孩子也會因為害怕随時失去看護者的關注而焦慮。

于是,孩童時期的大腦就把親密關系理解成為一種程序化的往來。同時,強烈的不安感讓大腦把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交流當作是不可涉足的地帶。

6

如何改變不完整的“親密關系”?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是無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一段新的感情中去改變我們固有的認知。

史秀雄告訴我們,處在親密關系的雙方,對雙方的差異心知肚明,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永遠把兩人之間的信任、親密和愛放在第一位。

我給大家的建議: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正視需求+了解自己的創傷

第一,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對着一面鏡子,你能看到另一個自己。你會發現有毛孔、痘痘、色斑……心裡有個聲音:自己 原來不那麼好看。

但是!你要告訴自己,要暗示自己,沒關系,沒有完美者。容得下别人的中傷,忍得住過去的傷痛,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有時候放下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納,真正的接納才能勇敢地面對,心放開了,彩虹就出來了。

第二,正視自己的需求,敢于表達自己的需求。

從認知—行為角度去表達:

适時地覺察情緒,準确地描述情緒,合理地通過表達情緒來影響關系,包括具體的用詞及話術,以及表達完情緒後如何應對對方的反應,如何将情緒表達和問題解決結合起來,這些都是講究技巧的。

很多人不直接表達,是因為他不知道在特定情況下應該怎麼說出來。

例如:“爸爸,你說的話的确有道理,我會認真考慮。但是你說話的方式讓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

在處理家庭關系時如何用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語言溝通彼此的感受。

一定要告訴你的孩子,表達比隐忍更重要!

第三,明白自我創傷,願意療傷。

傷疤或許來自原生家庭,刻苦戀情,過往友情,其實在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過程中,無非也就是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過程。

溝通與商讨:

你可以和自己的伴侶進行較為深入的溝通,讓他了解你的成長經曆如何影響你的性格,當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是你的憤怒、焦慮或者疏離情緒在作祟。

你也可以和伴侶分享當前他回應你的方式,會讓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尤其是情緒上的反應是怎樣的。

除了分享,也應該向伴侶提出能讓你滿意的表達。

你們還需要共同分析,在過去的互動當中,有哪些因素一直在阻止你們嘗試新的方法,導緻你們一直執着于某種低效的、不良的互動模式。

雙方的哪些誤區,限制了你們對于不同互動模式的探索,比如一方可能覺得溝通的方式不需要刻意去讨論,另一方認為自己的溝通習慣無法被改變。

嘗試與改進:

盡量讓對方透過你的次生情緒和行為,看到你的原生情緒,給予對方機會,以準确回應你對被抛棄的恐懼;

兩人關系出現矛盾和裂痕後,要積極迅速地修複,不要讓次生情緒有不斷滋生和發酵的空間。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其實缺愛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可怕。

事實上,中國的缺愛者很多,因為中國的留守兒童很多,可那些缺愛的孩子中,有一部分能夠通過自我關愛、自我成長去補足父母缺失的關懷,從而實現真正的與原生家庭切割。

我相信,你也可以。

童年沒有得到的愛,會有一個人,願意往後餘生補給你,與你一起努力。

有情緒疑惑,可以說給我們聽。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