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員這樣問我:“老師,為什麼每次發生矛盾之後他的道歉都讓我覺得很敷衍,沒有誠意,老師你說是我誤會他了,還是他真的在敷衍我?”
我問這位學員:“那他道歉的時候說了什麼,态度怎麼樣?”
學員答道,“他說,好了,我錯了行了吧,你别這麼小氣行不行。每次的态度都好像不是很好的樣子。”
男人和女人這兩個來自不同星球的人要想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就要學會經營婚姻的法則,期間他們要戰勝自身的很多缺點,由于婚姻問題相當複雜,夫妻在處理沖突時往往難以尋求恰當的途徑、選用得當的方法,緻使沖突常常得不到有效化解,嚴重者甚至會導緻婚姻關系的破裂。那麼夫妻關系發生矛盾,如何解決婚姻矛盾,經營完美婚姻?
不正确的道歉方式,有時候真的很要命!
那麼到底要怎麼樣道歉才能讓女人看到你的真誠,從心底裡接受你的道歉呢?
在前陣子熱播的夫妻檔綜藝節目《我最愛的女人們》中,就這個問題,袁成傑給出了教科書式的答案。
當時,張倫碩和老婆鐘麗缇在節目中跟其他嘉賓分享了兩人在采購路上出現的矛盾,張倫碩說自己當時做出了妥協,對鐘麗缇說,“好吧,是我不對。”乍一聽好像誠意滿滿,可是當即,袁成傑就指出了張倫碩表情不對,他說,“你這個表情出來就是錯的”。旁邊張倫碩的媽媽也說:“我教了你無數遍了,說話的方式要變。”說着還親身對旁邊的陳芊芊做了示範。
一時之間,張倫碩仿佛受“千夫所指”。
大概所有和張倫碩一樣有相同道歉經曆的直男們,應該也是一頭霧水,這怎麼就是錯了呢,我已經道歉了啊?
這時,袁成傑一語道破,指出張倫碩實在是太理性了,根本不用去和老婆分對錯的。(圈起來,這是重點)
接着張倫碩又繼續講述,當時自己在三次的妥協無效之後就換了種方式對老婆說:“好吧,那你說怎麼做就怎麼做。”
話音剛落,袁成傑又指出了此話的不妥,他說“雖然你内心會有挫敗感,但是你要參與讨論”。( 袁成傑再次指出了重點。)
張倫碩當時又想出了一種方法,就說,“有一句話最經典,就是跟她說我錯了,你說得都對”。
就在張倫碩以為自己終于說對了的時候,袁成傑卻表示:“你這個态度又錯。‘我錯了,你說得都對’,這句話就是在賭氣。其實你的潛台詞是在說,随你怎樣,你開心就好。”
作為一個鋼鐵直男,張倫碩表示自己當時整個人都懵了,隻想說,“你還要我怎樣?”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袁成傑立即又表示說,這句話也不能說。
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直男應該是欲哭無淚,甚至想直接給老婆大人跪下了吧。
通過了一番複述,指出張倫碩的幾大差錯之後,袁成傑又親自傳授教科書式的回答——“這樣想起來,好像真的是我錯了,我應該早聽你的”。
聽到這話,鐘麗缇也于情于理地表示出自己的寬容,欣然接受道歉。
看來袁成傑能和老婆陳芊芊這麼恩愛有加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為夫之道”的。
但是真的不得不說張倫碩夫婦的這段矛盾經曆對于每一對夫妻來說都是生活裡不知道該怎麼邁過去的坎,同時也是每一個男人生命裡的一道妥妥的“送命題”。
拉近距離,緩解情緒
夫妻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如出現聲調升高、語速加快、反應強烈等情況,兩人間的物理距離會無意間拉大,随後嗓門會越來越高,怒火也越燒越旺,情緒也越來越激烈,局面逐漸變得更難收拾。心理學上有個所謂“一公尺交流法則”,是說在一米内人們說話會不自覺地把音調降低,語速變緩;近距離内,若不能大聲叫嚷,自然會輕聲細語,小聲說話本身即可降低人的情緒循環反應強度。一般來說,越是生氣的時候,越要靠近對方,靠得越近越大聲不起來。這樣可以幫助人們緩解情緒的沖動,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控制情緒
情緒具有對機體信号放大和增強的作用,某些情緒狀态下人的認識範圍會變得狹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均會下降。過度情緒化令人無法把握當事人表露的真實意圖,難以進行必要的理性思維,無助于具體問題的解決。有的夫妻化解沖突隻限于情緒的宣洩,往往把問題的内容複雜化、範圍擴大化,使局面不堪收拾。
因此夫妻雙方必須學會如何控制情緒,盡量避免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讨論問題,一般可在情緒大體平複之後進行。現實生活中,夫妻一方尤其是女方受到委屈時,有時稍微有一些情緒表現反而會産生較好的效果,比如“眼圈泛紅”,“淚光點點”,“楚楚可憐”,“似嗔似怨”,“嘟嘴别頭”,“小腳輕跺”,“似笑非笑”,“佯嗔薄怒”等均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就事論事,避免人格攻擊
夫妻産生任何沖突都有其原因,解決沖突應有明确目的,非常忌諱拉三扯四,無端地擴大範圍。尤其注意要就事論事,不可進行人格攻擊。很多夫妻在談論某件事做得不對時,往往不去評判該事做得如何不對,而習慣于說你這個人如何如何。
這樣往往讓對方難以接受,下意識地予以反擊,經常吵得昏天暗地,最後他們自己也弄不清楚究竟吵得什麼,甚至連要解決什麼問題都還沒搞明白。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基本難以産生好的效果,有時甚至産生負面效應,因此應當避免。
總之,如何有效解決婚姻沖突,是夫妻雙方應予積極重視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關乎人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