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遭遇痛苦的失戀之後,我們要如何學會放下?

嘉待情感
2023-08-02
1580
12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 散夥本就是人間常态,你我皆是凡人又怎會例外,隻是很遺憾沒能成為你的例外和偏愛,你卻成了我愛而不得的遺憾。”

我想這句話,對于愛而不得的人來說,有着不一樣的意義。

那麼,今天老師就來說一說,我們該如何學着去放下。

想要度過分手期,首先你必須學會去接受現實。

敢于承認,這個人不是你對的人,敢于接受,對方離開你的事實,他并沒有想象中的這麼堅定。你的愛,給錯了人。

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有一兩次分手的經曆,即便是在青春期約會的時候也是如此。

分手的現象如此普遍,相關的研究卻如此之少,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詩人和音樂人來教我們如何結束愛情關系的。

來吧,跟我一起開始這個“放下”的主題。

我們時常想要個解脫,但解脫究竟是什麼?

當你左右手十指交叉相握,在緊握的狀态下,指節發白,這時候突然把手分開,你就會感受到“解脫”。

相愛的感覺并不是唯一難割舍的東西。難以難舍的還有憤怒、怨恨和報複以及不甘心自己的付出化為烏有。

如果一個人喋喋不休的談論前任,無論用詞甜蜜還是憤怒,都說明Ta沒有放下對前任的愛恨情仇。

但其實分手或者離婚,也有蜜月期,大家知道嗎?

有個姐妹經曆過,領完離婚證,前夫哥還給她送了一束花,像熱戀時候一樣,表達對她的思念,要做好朋友。但彼此都知道,回不去了。

很多人分開以後,常常宣稱要繼續做彼此的朋友。等到甩人者的内疚感得以排解,被甩者的憤怒感就位之後,這種想要做朋友的願望就消失了。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拼命想要在内心維持真正的朋友關系。

結果他們就不能放下,不能讓心中的憤怒走出來,不能讓憤怒幫助他們放下。

所以,在分手早期,最好不要保持朋友關系;等到自己做到了解脫,再做朋友。勉強做朋友,放下的過程可能會因此而延長,甚至導緻以後你們也做不成朋友。

(當然,這并不意味着你們要變得不禮貌或是不熱情,你們隻是不親密了)

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逃跑綜合征”( Runaway Syndrome)

在這一過程的某個時間段,大多數分手人士都有想要逃跑的強烈沖動。他們想要搬到新的社區,遠離前任所住的地方,避免遇上前任或以前兩個人共同的朋友。

如果你的離開是為了新的工作,或是為了回到以前那個有支持你的家人或朋友的生活圈子,又或是為了人生前進的目标,那搬家是可以的。如果你離開是為了逃避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就應該三思而後行,你現在本來就處在壓力之下,搬家隻會增加你的壓力。

所以,不要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會讓原本down的心情,變得更差。

其實在一階段,有三個關卡:否認、悲傷、放下。

在打怪途中,我們可能是在同時應對這三個關卡。

壞消息是它們相互制約,相當于一個集成關卡,你會很難攻破。

好消息是逛過這一關,你相當于一下子過了三關,是不是會一下子很爽,所以加油,每前進一點,都是離打BOSS更近一步。

第一關:否認

為了避免内疚感,提出分手的人往往想要對被分手者“好一點”,但這隻會讓放下的過程變得更加漫長。

有一個男人想要分手,但他想要表現得溫和友善,于是特地每周都帶女友(被甩者)到外面吃飯,他覺得這樣會讓她好受些。

可每次他這樣做,就好像是朝着一隻饑餓的貓扔了幾塊饅頭。

有了這幾塊饅頭,貓還是餓着,但也不會到别處覓食。隻要看起來似乎還有某種複合的希望,女友就做不到放下。

想要對被甩者好一點,直截了當遠勝過“溫和友善”,其實這個男友隻是在對自己“好”,他想要減輕自己的内疚感。

其他的一些情況也會延長解脫的過程:互相住得很近,男人不定時來關心你一下,生活有困難時的及時雨……這些行為,都會讓你心生期待;還有的人,有共同經營的生意,不得不保持交往。離婚了有孩子,男人卻還想一家三口出去旅行。

别傻了,起碼,在你沒做到不愛不恨的時候,不要去同意這些事。

瞧,他的這些行為,其實對我們并無好處,人在饑餓時,會覺得不怎麼好吃的東西,也很美味。而他,就是那個不怎麼好吃的食物,帶給你不怎麼優良的感情。

但這些食物,讓你不停地在内心否定現實:他是不是還愛我?我說分手是不是被逼的?他是不是對我還有感情?瞧,我就說他沒那麼絕情。他可能就是玩玩吧,他會改的。

這些想法,讓我們否定現實,而不是直面現實。我們不停幻想着最美好的大結局,然後以美好的結局來指導現在的生活,最後發現,還是被啪啪打臉。

說分手的開始忽冷忽熱,直到最後不回消息;出軌的依然跟小三你侬我侬,三人行。

如果我們敢于揭開這些粉色紗帳,會發現,内裡藏着的不是錦衣玉食,而是無比痛苦的真相——那個曾經說愛我一輩子的人走了。

是的,很痛,很痛,想一想就痛,我們不想面對。

躺在粉色泡泡裡,起碼還能好受點。我知道他在騙我,可我甯願他騙我。

我就像那隻乞食的貓,雖然求來的饅頭越來越少,越來越慢,但,我還是離不開,餓死病死也離不開,因為我不想出去覓食,在這裡,起碼還有馊掉的饅頭吃。

你是不是那隻貓?像不像?

直面這個現實吧,他能給你的,都是馊饅頭,而你真的不配吃精美的食物嗎?你真的要為這幾塊馊饅頭而卑躬屈膝嗎?

第二關:悲傷

今天學員說,我要離婚了,突然好悲傷。

是的,這悲傷來源于分離。

其實悲傷并沒有什麼不好,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緒。親人去世,我們會悲傷,寵物走失,我們也會悲傷。

我們隻是被迫要跟過去說聲再見,雖然,我們不願意。

而,當我們學會了承認,承認現實就是這樣,并且接受。接下來,就是悲傷了。

我真的要離開這裡了,不會再有每天那一點點的食物了。

我真的要離開他了,不會再有半點退路和幻想了。

我真的要獨自上路了,從此再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港灣的地方。

這種撕裂感,失去感,空洞感,讓我們感覺彷佛一切失去了意義。

曾經構建的一切,曾經擁有的一切,曾經暢想的一切,都要打破,這感覺讓我們時刻要飙淚。

沒關系,哭就哭吧。

沼澤泥潭上建的大廈,不會堅固。

做個哭倒這些海市蜃樓的孟姜女,我敬你是條好漢!

壞掉的感情,就像腐肉,切掉,必然會痛。

但,不切掉,會要你命。

第三關:放下

論有沒有外界的複雜因素,我們的大問題依然存在:“怎樣做才能放下?怎樣做才能不再愛那個人?”

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是個難題。如果你有其他的支撐,放下就要容易得多。

愛人離開了,你的心中會出現一處空缺,而份好工作、良好的支持體系,有幫助和支持你的朋友,都能使你的内心有充實感,這些都有助于填補你心中的空缺。

你可以做一些具體的事情來幫助自己放下。

(1)清理物件

首先,你需要檢查一遍家裡的各個角落,清除掉那些總是讓你想起前任的東西:照片、結婚禮物、生日禮物,還有諸如此類的紀念品,免得睹物思人。

你可能還需要重新擺放家裡的家具,盡可能讓家裡看起來與分手前不一樣。你倆的大床就是一件特别的象征物。也許你需要換新床單,或是在房間裡換一換床的擺放位置、換一個房間來放這張床、賣掉這張床,甚至送給别人。

(2)内爆型悲傷

你也許應該把所有這些睹物思人的東西放在箱子裡,扔進車庫或是儲物室,某個周末,你成許想要進行一場“内爆型悲傷”便拿出這些紀念品,設定一段時間讓自己盡情地悲傷,這種悲傷可能會使你感到非常壓抑,我們建議你找一個人待在你身邊給你支持。

你可以恣意地悲傷,這樣做能讓你更快地放下,内爆型悲傷能夠增加悲傷的強度,也能縮短你完全放下所需要的時間。

(3)不再糾纏

很多人還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前任會打來電話、寫信和來訪,或是前任的信件和客人。

如果前任明顯黏着不放,你可能會覺得心心煩意亂。但是,如果你聽任對方如此,就說明你也沒有放下。黏着不放需要兩個人才能進行。

如果你不肯配合,長期看來,雙方都更容易做到放下。你不得不果斷一些,甚至有必要挂掉對方的電話,或是原封寄回對方的信件,不予回複。

你要控制自己,停止對前任的幻想。

一旦發現自己因為前任面痛哭流涕,就想一想你們倆之間發生過的痛苦或不快的事情,這樣你就不會再想着對方。或者你還可以關注别的事情,以免自己聚焦過去的戀情。

最後,分手以後,大家更不能忽視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恐懼

學會最重要的一件事:放下自己的恐懼

關于放下這個問題,我們還有個更為抽象的答案。一種行為模式的内核往往都有一種特定的感受,比如說對被抛棄的恐懼、内疚、害怕自己不被愛或是自我價值感低和缺少信心。

令人驚奇的是,我們常常通過對自己生活的設定來獲得自己最害怕的感受。比如說,我們害怕被拒絕,可是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我們就把生活設定成“我們會被拒絕”。

如果我們想要内疚感,我們就會創造出内疚的條件。

分手時,我們的反應往往是自己行為背後的感受。如果平日的行為模式是被拒絕,那麼我們在分手時的感受就是被拒絕;如果是内疚,那麼感受就内疚。

很有可能,這種感覺可能非常強烈,由于我們不夠堅強,所以無法在忍受這種感覺的同時,做到放下。

如果你覺得很難放下,就問問自己:“如果放下前任,我的哪種感覺會最強烈?”也許,你的難舍難分實質是在掩蓋自己無法面對另一種痛苦感受的事實。

比如說,你很害怕放下,因為放下之後你就不得不直面自己被抛棄的感受。于是你拒絕放下,以此回避被抛棄的感受。

要做到放下,你就不得不面對那種感受。你如感受需要支持,可以尋求靠譜的朋友或咨詢師的幫助。

學會投資自己,很重要。

我們放下目的就是:在情感上投資自己,促進自己的個人成長,不要在已經結束的關系上再進行投入。過去的關系已經是一具情感死屍了,投入是不可能有回報的。投資自己,オ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回報。

而這裡,老師給大家一個關于放下的彩蛋:

如何放下?當然是好好彌補自己内心這個巨大的空洞了。

用什麼彌補?可以是健身,可以是旅行,看書,工作,考證,賺錢等等等等,一切讓你有意義的事情。

我的導師說過,人的快樂,來自于物質的,愉悅比較短。他說,他得到再多的錢,買再貴的東西,也不會高興超過5天。

但,有一些事,卻可以讓他高興一輩子,每每想起,都會會心一笑。

是什麼呢?幫助他人。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物質的需求,在底層,而越上層的需求,滿足起來越難,但帶來的快樂,越持久。那麼上層是什麼?

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

他說,他曾經把兒子的高中筆記(他兒子當初考上了北大),無意中送給一個成績很好但是家庭條件很差的小男生,小男生當時欣喜若狂。

當他發現,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善舉,幫助了另一個人,有可能改變别人的生命軌迹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内心充滿了意義和愉悅。

這就是,幫助他人的作用所在。

老師在2012-2013年,一直在老人院做義工,包括後來,走上了心理咨詢的道路,結識了很多學員,一步步看大家走出來。

這段經曆,也讓我能夠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自我的愉悅。

再就是像現在的疫情特殊時期,我們看到很多好心人,做的各種善舉,我想,當他們做這些事情過後,未來的幾十年裡,每次想起來,這種愉悅的情緒不會消失。

要相信哪怕現在處在萬丈深淵,你跳下去也會是前程萬裡。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