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為什麼說親密關系中「不确定性」一味地減少不一定是件好事?
嘉待情感老師:
因為“不确定性”的減少,會降低對彼此的吸引力,增加彼此的刻闆印象,加速感情關系的僵化和倦怠。
親密關系中的“不确定性”跟兩個人對彼此的好奇心正相關,不确定性一旦開始持續減少,往往說明大家對伴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在斷崖式下跌,會不由自主進入一種對伴侶想當然、貼标簽的思維定式。
而這些,往往是冷漠、忽視開始蔓延的前奏,它代表親密關系開始由流動走向僵化,怎麼樣都說不上是一件好事吧?
當然,我也理解,絕大多數人本質上是非常厭惡“不确定性”的,甚至連整個人類的發展史都是一個對抗“不确定性”的過程:
我們想對抗病痛的不确定性,于是努力發展醫學;
我們想對抗大自然的不确定性,于是積極發展科技;
我們想對抗人性的不确定性,于是緻力于建構法治社會。
這種對于“不确定性”的恐懼是深入骨髓的,體現在親密關系中也是一樣:
我們害怕愛意消失,所以比起個人感受更看重承諾;
我們害怕被辜負被抛棄,所以在開始一段親密關系前總是慎之又慎;
我們害怕被讨厭被評判,所以不自覺修飾真實的自己;
······
總之,保留好奇心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你不僅需要有接納他人真實内在的勇氣,也需要有不懼真實自我被觸碰的勇氣,更需要有擁抱變化與“不确定性”的勇氣。
而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對伴侶最有好奇心的時候,往往是“不确定性”最多的熱戀階段。
隻是這個時候大家對彼此積極探索的目的是為了篩選,希望通過前期的慎重挑選,找到一個合适的、優秀的人,發展出一段安全且穩定的親密關系。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換言之,就是希望通過不斷地掌控“不确定性”來達到“确定”的目的,減少意外發生。
但是,現實往往是前期篩選得越嚴格的人,在親密關系的中後段越是容易後勁不足。因為他們對親密關系的期待太理想化了,會想當然地認為足夠“确定”的關系才是安全的。
這種想法的後果就是:一旦探測到一絲不确定性,當事人就容易感到焦慮、暴躁,喜歡上綱上線成一個人的品質道德問題。
比如:
“你之前承諾過要愛我一輩子、照顧我一輩子,就不能反悔,但凡有一點怠慢,就是欺騙我”;
“你一直是一個善良顧家、值得信任的好人,不可能背叛我傷害我,如果你犯錯了,就是人品差”。
在過于“确定”的過程中,逐漸将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刻闆化、标簽化。認為一個人從來如此便會永遠如此,對于人或者感情的變動接受無能。
可是你要知道,“不确定性”才是人性的底色,變化才是生活的常态。
這是我們生而為人自帶的出廠設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如果一段親密關系開始變得隻剩下确定性,它不是穩定安全的體現,反而說明關系中至少有一個人在壓抑或者拒絕反饋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而這種壓抑,恰恰是整個親密關系中最緻命的系統性風險,因為有壓抑必有反抗。
所以從事心理咨詢多年,我最大的體會就是:
隻有敢于擁抱親密關系中的不确定性,你才能真正擁有更穩定的内核去享受親密關系中的安穩和甜蜜。因為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是通向真實世界的一把鑰匙,它是真正的勇敢者遊戲。
就像《引爆流行》中有一段描述人類需求的話說得非常精準:
“人們的基本需求非常複雜,人們希望感受獨特,同時又有歸屬感;希望沉浸在熟悉之中,但是又希望有一點點驚喜;希望達成自己的預期,打破自己的預期,然後再次達成自己的預期。”
而親密關系中的幸福也無法與人類的基本需求相悖,它不是四平八穩的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我們在熟悉中感受到獨特,在安全中警惕危險。
你越是不懼風險,才越有機會觸碰到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