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過不好,離不了的婚姻,最後都是怎麼收場的?讀完你就透徹了!

嘉待情感
2023-07-08
2244
27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所謂“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過不好,又離不了的婚姻,最後要麼形同雞肋、要死不活地麻木着過下去;

要麼雙方不堪忍受内心積壓的痛苦,一定會在婚姻中制造更多的痛苦,爆發出更大的危機,從而打破這種狀态。

爆發更大的危機,比如一方出軌,讓另一方無法繼續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裡,不得不有所行動。

危機帶來的,要麼是雙方開始看見“過不好”背後所掩蓋的真相,開始面對和解決過往婚姻中的固着問題,彼此共同成長,逐漸推動婚姻轉變為“過得好”。

要麼是,危機帶來徹底的絕望感,壓倒了離婚的恐懼,最終結束這段婚姻。

更糟的情況是雙方各自出軌,也就是常說的“彼此互不相幹,各玩各的”,本質上是一種更深的逃避——不是對方出軌了,我也出軌,就感到心理平衡不會痛苦,而是通過防禦機制将自己的痛苦掩埋更深,以至于無法覺察。

他們假裝婚姻還可以維系,又對痛苦的處境自覺無力改變,在名存實亡的婚姻中,消耗對方也消耗自己。

01過不好,離不了的婚姻,是最為折磨的狀态

在我接觸的婚姻個案中,有學員因為長期處于這樣的婚姻狀态,走向抑郁,用她的話來說——就像“行屍走肉”;

有學員與伴侶先後出軌,雖然彼此并不幹涉,但正因為對方的不幹涉以及“自己不得不假裝無所謂”,她變得更痛苦了,她覺得家是個最折磨人的地方。

過不好,離不了的婚姻,雙方就像處在一種真空狀态,明明伴侶就在身邊,你們卻好像從來都不在關系中:

你們之間或許還有對彼此的關心與問候,但看起來就像是走走形式。

你們有意無意地戳向對方的痛處,明顯表現出對彼此的“疏離”和“不在意”。

你們或許會就日常的生活瑣事偶有交流,但從來不碰觸真實的情感,也沒有身體的接觸。

或者轉向工作,成為工作狂;轉向孩子,覺得婚姻中隻要孩子好就夠了,其它不抱期望。

你們成了失語者,甚至彼此怨恨。婚姻出了問題,你們心知肚明,卻彼此又很有默契地不再觸碰各自回避。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你們在婚姻中感受着最深刻的孤獨,同時對改變這種處境感到無能為力。

盡管這種感覺很糟糕,但你們非常擅長壓抑和回避——雙方都對婚姻、對伴侶可以滿足自己

的需求已經絕望,并且對結束婚姻心懷恐懼。

這種“離不了”背後的恐懼,形式不一,包括共同孩子的成長與歸屬,經濟和人際的捆綁,父母他人的看法,那些有關自我身份的認知……

這種夾雜着“絕望”與“恐懼”的感受,最終演變成婚姻中一種窒息和最為深沉的無力感。

外人或許看着你們的婚姻一切正常沒什麼大問題,但你們自己清楚地知道婚姻看似平靜的湖面下其實已經一團死水。

知乎曾有一個熱門提問:與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結婚是怎樣的體驗?

回答有“就像在一起的租客”,“每當他出差的時候是我感到最輕松自在的時候”,“我不關心他去了哪裡和誰在一起”。

同樣是情感缺失的空殼婚姻,透過字眼,都感到一種冰涼與無力。

弗洛伊德:被壓抑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隻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人如果不在這種“要死不活”的狀态中,徹底失去感受力和活力變得麻木,就會在婚姻中制造出更大的痛苦,來打破這種狀态。

有的人是變得更加冷漠或者是情緒具有攻擊性,有的人則是出軌或者反複出軌,呈現出一種壓抑下的“爆發”——既然過不好,也離不了,那就幹脆毀掉它。

當然這是潛意識的運作模式,制造更大痛苦,會成為解決“要死不活”狀态的契機。

02長期處于這種狀态,帶給你的身心傷害

可以看到長期處于這樣的婚姻狀态,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過不好,離不了”的婚姻狀态,可能是急性創傷事件帶來的結果。

比如在遭遇伴侶出軌後并未獲得療愈,在不得不從形式上原諒後,又無法做到發自内心真正的原諒,創傷延續下來一直在關系中産生影響,表現出自我折磨又折磨對方的擰巴狀态。

此時,你需要先療愈出軌事件帶來的創傷。

也有并未發生急性創傷事件,而是婚姻中雙方内心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在時間累積下形成一種“鈍痛”,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處于這種狀态下,帶來的傷害可能有:

自尊受損

你不自覺地産生自我懷疑,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才會擁有這樣的婚姻。

來自伴侶冷漠的反應,他對别人又一切正常,讓你感到自己似乎才是那個“不值得被愛”的人。

在長期負反饋的體驗中,你不禁懷疑自身的魅力,那些有關“自我”的良好認知逐漸被動搖。

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是指個體在經曆某些不愉快的情景中,無意識地讓自己處于一種沒有情感體驗的狀态,以此來避免可能深入體驗所帶來的焦慮與不安。

情感隔離可以幫助你回避那些糟糕的感受,同時也回避了對美好體驗的感受,比如快樂,成就感,愛與感動等積極情感。

你似乎什麼什麼都感受不到了,你不帶情感投入地活在生活最膚淺的層面,比如按部就班地生活,順從他人的觀點,隻從“應該不應該”的角度出發做事,而對内心的“我想不想”變得沒有概念。

你更多從頭腦去說服自己,比如,結婚都是一地雞毛,大家都在裝聾作啞,跟誰結婚都一樣。

愛的能力與活力的喪失

情感隔離,讓我們與自己内心的感受脫離,逐漸對自己産生一種陌生感;同時與他人的感受脫離——你既無法敏銳地感受他人的愛,作出愛的回應,也不再真正地去愛人。

你或許因為逃避,而一心撲在工作或者孩子身上。

但你始終無法從工作或者孩子身上感到踏實的快樂與滿足感,你知道内心始終有一個地方,不可觸碰。

當工作或者孩子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你感到崩潰,這種崩潰不是因為工作或者孩子本身,而是因為防禦失敗了。

也就是說,你對工作或者孩子的貫注,不是出于情感主動性的愛,而是一種對婚姻痛苦感受的消極逃避。

把内心的感受從生活隔離開,或許是當下糟糕的婚姻中,自我保護的唯一方式,但代價是——

我們失去了愛的能力,喪失活力變得麻木和冷漠,如同“行屍走肉”。

你或許莫名情緒不再穩定,甚至産生想要毀掉婚姻的沖動,比如報複性出軌。但無一例外,都會讓你對自己的感覺更加糟糕。

然而在所有傷害中,最嚴重的就是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模式,這也是你對婚姻産生“過不好,離不了”的認知的來源。

03困住你的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曆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産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态和行為。當一個人将不可控的消極事件或失敗結果歸因于自身時,一種彌散的、無助的和抑郁的狀态就會出現,自我評價就會降低,動機也減弱到最低水平,無助感由此産生。

婚姻既過不好,又離不了,這裡面有兩個“無力感”:

過不好,是雙方都對婚姻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絕望了,本質是把自己需求的滿足,完全寄托在伴侶身上。

想要改變伴侶或者控制伴侶,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自身的需求才得以滿足。當發現伴侶無法成為理想的樣子,就對婚姻感到失望,乃至絕望。

潛意識裡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伴侶才不願改變、不願意給。

事實上,把自己婚姻中好的體驗感,寄托在伴侶的改變上,必然帶來挫敗與無力——因為我們永遠都無法真正控制一個人,也沒有人真正喜歡被控制和改造。

離不了,是雙方對離婚的後果都有所忌憚。恐懼帶來結束婚姻的無力感。

無論是從哪個方向,“過得好”還是“離婚”,似乎都成為行不通的絕路。

長期處于“要死不活”的煎熬中,你逐漸對改變這種處境感到無能為力,演變為更深層的無力感,一種對“自我”身份感——我好不好、我能不能、我值不值得 的質疑與否定。

這是一種無法超越當下的生活情境,自我被困住的感覺。

從心理上喪失能量将導緻行動力的癱瘓;無法行動,就會習慣性逃避;而現實的惡化,又會進一步加深這一信念——“我既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也無法改變這種不被滿足的狀态,因為我不夠好我做不到”,形成一個閉環。

固化成一種認知就是,當下的婚姻是“過不好,離不了”的,唯有等待災難性的結局發生。

随着心理能量的逐漸喪失,你也可能在生活中廣泛地感到一種無力感,比如本可以勝任的工作、親子教育,你無法像往常一樣表現得好。也有更大的風險進入抑郁的狀态。

04看見無力感,超越認知局限

看見“婚姻過不好,離不了的認知”,是在“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模式下作出的,這種認知,會讓你放棄任何行動上的努力,頗有一種“認命了”的意味。

那些動辄庫苦口婆心勸你過不好就離,有什麼不好解決的?既然不離,那就想辦法過好。

他們以旁觀者的視角并未身處切身的無力感之中,因而得出簡單粗暴的建議。

話糙理不糙,解決問題雖然也是這樣的思路,但首要需要處理的,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模式——

看見自己的無力感,嘗試超越認知局限。

這裡有兩種情況:

無力感,是在婚姻中長期“要死不活”的狀态中形成的。

你或許在最開始,做過很多嘗試但最終無效。

最終你對“我既無法在婚姻中滿足自己的需求,也無法改變這種不被滿足的狀态”深信不疑。

問題的關鍵,不是嘗試無效,而是改變嘗試的方向——不再去改變對方,而更多從自身出發,為滿足自己的需求做有效的努力。

比如,看見自己的需求,向對方就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坦誠地交流;了解對方的需求,開始去面對和解決婚姻中長期以來固着的問題,以自身的改變在雙方的互動中,影響對方願意去自我改變。

如果因為對方本身最終問題無法解決,我們也要有離開的勇氣——面對和處理結束婚姻的恐懼部分:

如果是因為經濟無法獨立,你可以先擁有一份保障個人生活的工作;

如果是因為情感上的過度依賴,你需要在心理上建立自我的獨立性;

如果是因為擔心他人的看法,你需要審視自己的婚姻到底是從内心的感受出發,還是活給别人看;

如果是因為孩子,你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認清孩子到底要的是這種“異常”的家庭氛圍還是真實有愛的環境。很多時候,孩子不過是充當了我們逃避問題的擋箭牌。

這些都可以幫助你逐漸打破“要死不活“的狀态,從無力感中解脫出來。

無力感,是過往生活經驗已有的心理模式在婚姻中的顯化。

成長過程中,也許是養育者太過苛刻和愛的匮乏,你的自我是被擠壓的,有關“自我”的信念都是消極的。

在婚姻中你習慣完全依賴對方,而當婚姻出現問題時,你隻能被動等待對方有所行動。而正是這種被動,将婚姻導向了“要死不活”的境地。

這種情況,需要更多看向自己的早年經曆遺留的問題,療愈這些部分。實現“自我信念”往積極轉變,從而不會在遭遇挫折時就習慣性放棄和逃避。

也就是說,我們要超越這種無力感帶來的認知局限,在處理好這種無力感後,要麼獲得推動婚姻過得好的行動力,要麼獲得離開的勇氣。

無論哪一種,都會讓你重獲力量與活力,這對個人的生命體驗來說,實在是一個可喜的突破。

當然,要完全從婚姻“過不好,離不了”的狀态中解脫出來,還需要我們認清感受背後的需求,聚焦在自身的需求上。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内心,就不會因為心理防禦而自我攻略——從自尊上自我打擊,以便更好地忍受眼前糟糕的婚姻。

同時,我們要把目光放在生活更廣泛的地方,從有質量的人際關系和個人的興趣愛好中獲得滋養,當你明白婚姻并不是生活全部,來自婚姻的負面影響也會相應降低。

寫在最後,“過不好,離不了”的婚姻,這種要“要死不活”的狀态,實屬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浪費。每個人最寶貴的生命,永遠值得美好的生活體驗。

當你主動去打破這種狀态時,你便開始真正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