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沒有家的孩子”要怎樣走出原生家庭之痛?

嘉待情感
2023-07-08
2307
35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随着“原生家庭”的概念越來越被大衆熟知,“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金句。這句話也讓如何過好這一生增添了幾分宿命的意味。

以下是一位受困于原生家庭、“命運多舛”的網友:

“出來工作十多年,每月給家裡寄生活費,做房裝修、節假日都會打錢,家裡有事我都會馬上關心問候和打錢。而我遇到事情隻能自己扛着,告訴家人,他們不是不相信,就是指責和破口大罵。我很渴望家人的愛和關心,但我始終像沒有家的孩子。”

“後面我越來越敏感自閉,失眠嚴重。幾次大病做手術,家人并不相信,我感到絕望和無助。都是同學或朋友陪伴和照顧我到出院,我很感激和珍惜朋友。”

“和前男友分手後懷孕,打算自己流掉,醫院需要家屬簽名,就告訴了家人。父親和哥哥對我破口大罵,說不知羞恥,覺得我丢了他們的臉。幸運的是有妹妹理解和支持我。”

“不得已聯系前男友準備結婚,後因為疫情耽誤沒領成證。前男友說沒感情還是不結婚了,他想和前任結婚,但孩子會付撫養費。我不愛他,也不想和他結婚,知道他其實不想要這個孩子,不會和我争,就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檢查出來我有很多病,醫生建議生完孩子後做手術,不能母乳喂養。家人不相信我生病,不會幫忙帶孩子。無奈和前男友簽了協議,孩子他幫忙帶半年到一年,撫養權歸我,病愈後我再接回來。”

“簽協議的事情被家裡知道了,父親不顧我生病需要做手術,大罵我非常愚蠢,說孩子給男方帶了以後不會給我的,說我非常自私非要生下孩子自己卻不帶……”

“我現在已經絕望透頂。說我自私也好,愚蠢不相信家人也好,我很想逃離和斷絕家人關系,法律不允許,我也逃離不了。我隻想好好地、開心地活着。罵醒我吧,或者施舍一點建議給我吧!”

責罵這種語言暴力并不能真正使一個人醒悟,否則社會就不需文明人類就不需要溝通了。

所以我實名反對那些罵你諷刺你,說你不該生下小孩制造悲劇的答案,因為正常人都知道懷孕8個月再談“不該”為時已晚。眼下最該做的,是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态,承擔好對自己、對未來小孩的責任。

事實上,現在的你并非你想象中那般一無是處、不配為人母,你一直都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決心,是你改變和療愈自己重拾生活的最佳動力。

想要擺脫這些影響,療愈内心的傷痛,恢複生活的自信與動力并非不可能。

接下來我的所有分析和建議,會圍繞這一點展開,希望能夠帶給你幫助。

01. 先搞清楚童年創傷如何影響的你,才能避免原生家庭悲劇蔓延給你的孩子。

“想要和家裡鬧翻,斷了一切關系”,但“法律不允許,我也逃離不了”,你對當下的處境是無能為力的。

原生家庭帶來的孤絕感,長期以來的困境,讓你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即相信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有用,都無法改變現狀。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這種絕望無力之感,未必就是客觀現實已到絕境,因為隻要還擁有生命,就沒有真正的絕境。

這是那個未長大、缺愛脆弱的内在小孩感受到和相信的,是“心理絕境”。

内在小孩,就是基于我們的童年經驗,留存于我們内心的一個心理實體。這是我們人格中柔軟、脆弱的部分,指向感受和直覺。我們和心連接的時候,也和内在小孩相連接。

所謂“小時候被愛,是一個人一輩子的铠甲”,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帶來的最大影響便是個體未長大的、缺愛脆弱的内在小孩。

很多人能感受到這種創傷感,但很少能夠清楚地知道“這種傷害是什麼”,以及“創傷是如何影響了我”。

在療愈内在小孩之前,先來了解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

顯然在你的原生家庭裡,是缺乏情感上的愛的,比如關懷、理解、尊重、支持與共情;是充斥着質疑與忽視,控制與指責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或許你感受不到任何情感上的溫暖,覺得自己像個工具人,隻有取悅家人不斷打錢才能換來一些好臉色。

你有名義上的家,卻從來沒有家的感覺,無依無靠的孤絕感如影随形。

人隻有在愛裡,才能健康成長和發展。原生家庭這種愛的嚴重匮乏,會使個體無法得到滋養,内在小孩一直處于長不大、缺愛脆弱的狀态。

隻有被父母愛,人才能學會愛。童年的你,缺愛缺的是父母愛的體驗;成年後的你,缺愛缺的是愛的能力——對愛的正确認知,對愛的感受力,付出愛與接受愛的能力。

可以說,父母教會你有關愛的功課幾乎為零,甚至是負數。

将痛苦的糾纏視作親密的表達,對真正的愛感到陌生。這将根深蒂固地影響你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越缺愛,越固着在原生家庭

當一個人在成長中獲得足夠愛的體驗,他就能成為真實的自己,發展出獨立完整的自我,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分離,開始構建屬于自己的關系與生活。

反之,若一個人體驗到的是缺愛的創傷性體驗,他最大的感受是無法做自己。内在自我力量未能充分發展,甚至是被破壞的,就會固着在原生家庭中,難以分離。

那些缺失的愛,不被滿足的需求,成為缺愛者最深的執念,渴望終有一日能在原生家庭獲得圓滿。

有的人終其一生隻為獲得父母的認可,有的人為了赢得父母的愛而不斷犧牲讨好。即便已經獨立生活,但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動機,心理上與父母糾纏一起。

可以說是,越缺愛,越糾纏;越糾纏,越痛苦;越痛苦,越離不開。

對自己産生負面的核心信念,不會愛自己

由于父母情感上愛的匮乏,缺愛者會對自己産生負面的核心信念,認為不被愛的自己是糟糕的、殘缺的,發自内心相信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形成低自尊。

這種消極的負面認知,讓缺愛者很難對自己真正滿意,甚至是自我攻擊和自我傷害。

假如父母以充滿愛意的方式對待我們, 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珍惜和善待的,也同樣會以充滿愛意的方式對待自己。

隻有當一個人愛自己,他才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心理狀态、人際關系、個人生活負起責任。

比如,父母如果經常貶低指責,那麼我們内在就會有一個嚴厲的批判者,時不時對自己發動攻擊,自我貶低、自我指責。父母如果經常忽略我們,我們往往對自己也是忽略的。

無法照顧好自己,對自己的親密關系、婚姻生活包括成為媽媽等重大決定,并未以審慎負責的态度對待,是因為發自内心無法愛自己。

親密關系的強迫性重複

心理學對強迫性重複的定義: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特别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産生深刻而強烈的互動。

換句話說,我們會特别被伴侶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系,是因為伴侶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通常是父母)的心理特征。

伴侶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借着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别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一方面我們會被與父母相似的人吸引,渴望獲得補償;另一方面我們會在親密關系中,不自覺地重現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因為這是我們在原生家庭已經熟練掌握的生存技能。

盡管痛苦,但熟悉的痛苦,總比未知的關系模式要來得“安全”一些。

自身愛的能力缺失,無法給予愛的伴侶,雙方缺乏愛的關系模式,組成的将是你孩子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可避免地,也會給孩子帶來童年創傷,和年幼的你如出一轍。

這便是童年創傷的代際傳遞。

這不是宿命論的玄學,而是人是這樣一種高級動物——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學習并最終适應環境。

學習愛,傳遞愛;學習痛苦,傳遞痛苦。

之所以說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是因為原生家庭缺愛的影響,是在潛意識進行的,并不能被意識所覺察。很多時候,還來不及反應和思考,我們的言行就已經被缺愛的内在小孩接管了。

以上可以看到,由于原生家庭缺愛的體驗,個體此并未發展出愛的能力,無法愛自己,無法愛他人。

缺愛帶來安全感的缺失,使你既無法全然信任自己,也無法全然信任他人,内在小孩被巨大的恐懼包圍。

愛與情感的發展不足,成年後的缺愛者,通常會成為一個空心人;而潛意識的運作,帶來宿命般的無力感。

從某種意義來說,如果對内在的自己一無所知,缺愛的内在小孩未能獲得療愈,那麼背負沉重原生家庭之痛的你,會無意識地成為悲劇人。

02. 療愈缺愛的内在小孩,走出童年創傷,帶着“重生”的自己步入新生活。

明白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如何影響自己,并不是要将個人處境甩鍋給“原生家庭”,認為自己就是受害者。

懷有受害者心态,對改變自身處境毫無助益,活在強烈的命運不公感中,未嘗不是另一種痛苦。

了解成長至今自己的全部曆程,明白自己為何如此,可以幫助你看見那個受傷的、缺愛脆弱的内在小孩,碰觸被塵封已久的内心真實。

人的心靈既脆弱,又堅強,一如你經受如此痛苦,依舊向往好好地、開心地活;

人的心靈既被束縛,又可以無限自由,區别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心懷勇氣,自我覺察;

心靈具備成長的力量,如同很多從原生家庭中走出、重獲新生的學員一樣,你也有足夠力量,可以療愈缺愛的内在小孩。

① 看見内在小孩的痛苦

當你還是年幼的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的愛而活,那意味着生存安全的保障。

當父母以傷害性的方式對待我們,比如忽視、剝奪、控制、打壓,内在小孩對失去愛的恐懼,會将所有的負面感受壓抑下來,轉為對自己的攻擊。

認為自己是糟糕的,所以不值得被愛;認為自己必須努力争取,才能赢得愛。

被壓抑的情緒從來不會消失,它們會被保留下來,在無意識中發揮作用,也會在當下的情境不斷浮現出來。

情緒是我們的朋友,比如憤怒是在告訴你,自己的需求被忽視和剝奪了,提醒你要保護自己;比如悲傷是在告訴你,一些重要的東西正在失去,提醒你看見重要的東西。

去感受内在小孩深埋在恐懼之下的感受,那些強烈的憤怒、悲傷與破碎。對于那個年幼的孩子來說,這些情緒遠超出了可承受的範圍,但如今的你,可以逐漸容納這些感受。

感到憤怒,就用合理的方式發洩怒氣,意識到父母絕不該以傷害的方式對待你。諸如控制、背叛、打擊,還内在小孩以公正。

感到悲傷,可以盡情哭泣。很多時候你可能聽不見内在小孩在哭泣,因為你在原生家庭中,學會了遠離自己的感受。

當你看見了内在小孩的痛苦,意味着你開始與内心深處産生連接。随着情緒開始流動起來,内在小孩冰封已久的傷痛,也開始松動。

② 哀悼失落的童年

在回憶童年時,也許會有千萬種感受湧上你的心頭,哀悼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自己的父母因為心理或自身局限而掙紮,這給你帶來了很多的損失。

你為自己從未經曆過的事物而哀悼,為偶爾才能享受到的事物而哀悼,比如一個穩定、可靠,能讓你時刻感受到自己被愛護、被接受、被尊重的養育者。

成年的你為失落的童年而哀悼,因為從小你可能被當作一個小大人,有時候還要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不得不快快長大,跳過了嬉笑打鬧、充滿自由與好奇心的童年。成年後,你感覺衰老、疲憊,并且不記得多少自己童年的事情。

你也許會哀悼那個失落的自我,哀悼自己為了抓住父母的愛而戴上的一幅幅假面具。一段時間之後,面具幾乎變得不可分辨了,即便是你自己也幾乎忘記了面具的存在。脫掉面具,重新恢複真我, 有時候已變得遙不可及。

你也許會哀悼那個并不存在的理想化的父母。即便你認為自己可能與父母還有親密關系,但你忽然意識到,那是因為你把父母的需求擺在最前面,并且否認自己的需求。

你意識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父母有自身的局限,永遠都不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自己永遠都不會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匮乏的童年永遠都不可重來。

而你做不了任何事情去改變這樣的事實。

你必須發自内心接受這世界本就不完美,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父母是,你自己也是。

就像活在原生家庭的創傷下,很多時候你對自己人生的選擇也無能為力。

哀悼意味着你能夠與所有糟糕的感受在一起:憤怒、痛苦、絕望、被傷害、背叛感和受傷。意味着你接受自己在面對這一切時根本性的無能為力感,意味着你決定盡可能地繼續前進——接納事實,着眼當下。

對童年創傷進行充分哀悼,是幫助你逐漸恢複内心平和,改善你應對事實能力的過程。也是缺愛的内在小孩開始放手,與原生家庭告别的過程。

③ 感受愛、擁抱内在小孩

受限于原生家庭愛的匮乏,你對愛是陌生的。或許你可以說出有關愛的一些概念,但對這些概念缺乏切身的體會。

愛是給予,一切類型的愛共同具有的要素是:關切、責任、尊重與了解。

愛是深切關心對方的成長與幸福,提升對方存在的生命質量。

你可以更多去感受生活中的愛,觀察正常家庭愛的表達形式,感受身邊朋友對愛的感受和表達。

對愛越具有感知,你就越能分辨,那些“為你好”的控制、指責并不是親密,而是心理上的糾纏,是情感傷害。

你還可以想到一個重要的朋友,自己會用怎樣的方式去愛ta,用同樣的方式愛自己。比如,在朋友遭遇挫折時,你會鼓勵ta,那麼你就同樣鼓勵自己;比如朋友自責時,你會寬慰ta,那麼你就同樣寬慰自己。

在你學會愛自己之前,你需要首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愛惜的方式悉心對待自己。

停止自我責備、自我攻擊,以慈悲心來深切同情和寬宥自己,擁抱那個受傷的内在小孩。

或許一直以來,你都習慣了取悅父母、在關系中取悅伴侶,而對自己視而不見。那麼現在開始,你需要首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取悅自己。

和原生家庭告别的你,已不再需要取悅任何人,也不必依賴他人的愛而活。

而那些童年缺失的愛,不被滿足的需求,你現在完全有能力給自己。

可以說,愛自己的過程,就是陪伴内在小孩逐漸長大的過程。

④ 選擇滋養、遠離消耗的關系

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同樣可以在人際關系中獲得治愈。對關系已不再抱有補償性幻想的你,可以更客觀地看待和判斷身邊的關系。

這裡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如果一段關系讓你感覺是輕松、愉悅、溫暖的,那麼這段關系就是有愛的關系。比如陪伴并照顧你出院的同學好友,比如理解支持你的妹妹,更多在這樣的關系裡獲得滋養。

如果一段關系讓你感覺到沉重、疲憊、壓力,處于這樣的關系中,你常常對自己産生糟糕的感受,你感到自己是被消耗的。那麼你首先要做是保護自己,遠離消耗性關系。

遵從内心的感受,從内在積極的體驗感出發,去建立和保持關系。遠離無愛的假性親密關系,遠離有毒的親密關系。

或許消耗你最多的,正是原生家庭。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不再糾纏。

這裡并不是說一定要與原生家庭和解,或者與父母斷絕關系,而是從心理上認識到,自己與父母是彼此獨立的成年人——你生活的決定權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必須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父母無權幹涉,而你也無權去改變父母。

不再把以孩子的身份與父母相處,而是以彼此獨立成年人的身份與父母相處。

值得說的是,與原生家庭和解,并不是必要的。

很多人可能以為,與原生家庭和解,是療愈内在小孩的必要前提。其實與原生家庭和解,是内在小孩獲得療愈後的結果。

當你還沒有處理好内心的傷痛,無法釋懷時,那麼就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無法原諒就無法原諒。

因為首先我們必須尊重自己在原生家庭受到傷害這一事實,不管父母自身有如何局限,傷害在客觀事實上已經發生。

此時的不原諒,意味着我們尊重自身經曆的真實性,尊重内心的感受。

必要時,可以與原生家庭減少聯系或者保持距離,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心力不夠時,避免被過度卷入。

當然這并不意味自己就要成為受害者,或者與原生家庭對抗、與父母斷絕關系。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抱怨出身,或者對抗、斷絕關系,本質上還是在與原生家庭糾纏。

因為你的錨定點不是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怎樣讓自己感覺好一些,而依舊是在原生家庭。

随着内在小孩逐漸獲得治愈,原諒父母、與原生家庭和解是可能自然發生的。

既不是迫于孝道壓力不得不原諒,不是為了獲得父母的愛無奈作出妥協,也不是為了獲得治愈逼自己原諒。

而是你終于接納了這世界的不完美,接納了父母的不完美,接納了自身的不完美,你選擇從裂縫中迎着光,繼續向前。

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愛和安全、不斷自我整合的過程。當缺愛的内在小孩獲得療愈,那些曾經的傷害就會轉化成為積極的内在力量,散發出鮮活而自由的光彩。

這一刻你會深刻理解堅強的意義,找到堅強的感覺,和那種笃定的、踏實的、洋溢着愛和溫暖的體驗。

當從童年創傷中療愈自己,你也就可以真正愛孩子,給Ta一個心裡的家——始終有愛與歸屬感。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