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咨詢中,有這樣一個個案(個案已經過來訪授權匿名去信息化分享):
杜女士(化名)在結婚後,将自己之前的戀愛經曆告訴了丈夫,丈夫表面不在意,但在之後的生活中,丈夫不但會經常檢查她的手機,還會控制她與朋友聚會的頻率。
她心裡很迷惑,本來是好心,不希望夫妻之間有隔閡,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如果說戀愛是靠感情維系的,那麼婚姻則是需要經營的。
追求百分百完美主義?或者幹脆佛系躺平糊塗是福?
任何時候,都不能走極端的,婚姻尤其是這樣。
01 婚姻生活中,100%的絕對坦誠傷人傷己
幸福婚姻的前提和基礎,當然是愛、信任和理解。
但在婚姻中,追求100%的坦誠,凡事太較真,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迷茫。
夫妻是一個家庭裡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卻比任何有血緣關系的,更親密的兩個人。
夫妻之間,需要經曆的挑戰、需要面對的問題,也幾乎是成倍數級的增長。
面對這些倍數級的大事小情,我們凡事要求清楚明白,做到絕對的坦誠,難以持續的事。
原因有以下三點:
1、100%坦誠的前提是,自己和對方都是100%完美
人,首先是情感,而後才是理智。
當你的腦子還沒開始思考的時候,心早已做出了反應:
發現蟑螂時,我們首先會大叫,然後才會想如何處理;
吃到苦瓜時,我們首先會皺眉,然後才會慢慢品嘗苦的滋味;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情緒判斷優先定律”。它是指在遇見問題時,情緒會優先于理性,影響人們對問題的判斷。
這就導緻了100%的坦誠會制造許多令人不愉快的情緒:
“我遇見了大學的初戀,一起喝了咖啡,她變得越來越成熟。”
“我媽确實不太喜歡你,覺得你花錢有點大手大腳了。”
“同事的過分要求你不拒絕,我的要求你就拒絕,你怎麼這麼慫呢。”
在面對日常狀況時,因為對方的直率,有意無意地戳到我們的痛點。而大多數人往往會情緒先行,但在冷靜之後,又會開始後悔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
看似每一次小情緒的爆發,微不足道。但如果婚姻生活中,一直充斥着這樣的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将會對婚姻造成無可避免的傷害。
你戳我軟肋,我就踩你痛點;
你不尊重我,我也沒必要尊重你;
一個人的軟肋和傷疤,是自己最深的秘密,在伴侶面前暴露自己的軟肋和傷疤,是最大的信任。
然而當傷疤轉換成為刺向自己的武器時,辛苦搭建的信任和尊重也就蕩然無存了。失去了信任,夫妻很大可能越走越遠,分道揚镳。
從瑣碎事情的對立,漸漸變成相互的攻擊,再上升到對感情和人格的否定,很大程度上将會引發夫妻雙方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最終婚姻走向破裂。
更何況,要做到100%坦誠,其實就是要求對方是一個100%完美的人,要求自己是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問題面前,保持100%理智清醒的人。
所以在婚姻中,追求100%的坦誠,無異于将人性放在顯微鏡下考驗。在顯微鏡下,并不存在100%完美的人性,所以100%的坦誠是一種苛責。
2、100%坦誠是一種邊界入侵,給彼此帶來的是壓抑與捆綁,反抗與回避
人,首先是個獨立個體,然後才是婚姻中的角色。
100%的坦誠意味着讓渡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基本邊界與自由,深度捆綁對方。
而在這種深度捆綁的過程中,又會因為彼此獨立的人格被束縛,無法理解對方在100%坦誠下的真是心意,而引發一系列的誤會與指責。
畢竟這個世界上,很難存在完全心意相通的兩個人。
當心意不通時,100%的坦誠帶來的是互不理解。
“虛假共識效應”理論指出,絕大多數人總會高估自己的判斷能力,在大多數問題上,認為别人可以和自己達成共識。
這就像明明兩個人平時相處得很好,雙方也都是通情達理的人,但有時候交流卻并那麼順暢:
“我什麼都跟ta說,ta卻拿這些事在我傷口撒鹽,ta是故意的嗎?”
“我完全暴露我的情緒,ta卻不接納還嫌我煩,是不愛了吧?”
“ta明知道我不會說話不善于溝通,偏要曲解我的意思,ta成心的吧?”
事實上,我們經常傾向于把自己的觀點或思維方式,強加于他人,如果對方沒有按照我們的預期給到回應,絕大多數人就會感到生氣或是失望。
同樣,我們經常也會把自己的主觀判斷,誤當做是邏輯推論的結果,誤認為别人會認同我們的觀點。
尤其是在婚姻中,很多人會對另一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止是認同、不止是要以同一種思維模式思考問題,甚至帶着強烈的主觀意志,要求對方必須與自己的情緒、喜好、處事原則保持同步。
但我們都明确地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三觀,哪怕是對着同一件事,也會出現認知差異和理解偏差。
要求婚姻中的另一方,時刻同步我們的感受和理解,是一件不現實的事。
一味地忽視對方具體感受,以自我認知為主;
一味地認為對方應該包容自己的一切,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
你是做到了100%的坦誠,但對方并不是100%的你,100%理解你所思所想。換句話說,你真的100%了解你自己嗎?
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獨立空間,來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梳理自我的變化,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
追求100%的坦誠,把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強加在了對方身上,把本來深入認知自己的機會托付給了對方,這不僅入侵了彼此的邊界,更是無形之中給彼此套上了枷鎖。
更何況極少有人能做到100%的感同身受,這種毫無邊界的枷鎖帶給彼此的隻剩下壓抑與捆綁。面對壓抑與捆綁,人會本能地反抗、逃避,婚姻也就再無親密可言。
02 婚姻生活中,糊裡糊塗是不負責任;開心就好是得過且過
在自我發展心理學中,糊裡糊塗的心态,來源對目标感和意義感的缺失。
從深層次來說,這表明了我們對婚姻并沒有任何期望,因此無法将自己的現在與未來,通過婚姻這一橋梁,聯系起來。
而人的意義感,都是在關系中得到确認的。糊裡糊塗的狀态,無法确認自己的存在感,也無法給到婚姻另一方價值感。
沒有存在感和價值感的婚姻,是婚姻的頭号殺手。
1、糊裡糊塗的心态,其實是是一種自我逃避
無所謂好壞,婚姻是湊合,日子能過一天算一天。
在婚姻裡,糊裡糊塗,就是時刻向對方釋放着負反饋暗示效應:
在一段關系中,一方在無暴力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另一方的心理和行為産生影響。
為了避免麻煩,于是逃避任何有可能産生的沖突,采取“我既不在意你,同時也不在意這段婚姻”的态度來應付彼此。
比如:
無論對方說什麼,要麼一言不發;要麼“嗯嗯嗯”;要麼“顧左右而言他”
無論對方做什麼,要麼視而不見;要麼不發表任何意見;放任随他;
“我太忙了,沒時間”。家裡的什麼事都推得一幹二淨,矛盾沖突自然就少了;
負反饋暗示效應是一把雙刃劍,不僅會造成自己的認知偏差,也會誘導另一方形成認知偏差。
對于負反饋的使用方來說,一旦接受了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會對婚姻中好的一面視而不見,而将關注重點放在婚姻不好的一面上。
通過婚姻生活的日常細節,不斷強化自己的認知偏差,從而采用更加消極、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去對待另一方。
對于負反饋的施受方而言,不斷被負面情緒所暗示,所有正向積極的溝通都被阻斷,那麼他大概率會采用三種回擊方式:
①忍受負面情緒:既然你不想溝通,那麼就各過各的吧;
②反射負面情緒:你冷暴力,我更冷暴力,都别想好過;
③對抗負面情緒:出軌/外遇,升級夫妻之間的矛盾,加劇隔閡;
在這樣的婚姻生活中,婚姻雙方都利用消極、失衡、負面的認知,表達着自己對于這段婚姻的否定态度。
對于眼下的婚姻,采取得過且過的心态,逃避責任,無心經營婚姻生活,甚至會持續做傷害婚姻的事情。
這種負反饋心理暗示,傷人傷己,最終會讓婚姻向分崩離析的方向一路狂奔。
2、開心就好,是逃避責任自欺欺人的“僞包容”
秉承“開心就好”的人,常常繞不開這3種心理:
①“沒關系,你開心就好”——自欺欺人的“僞包容”心理。
在婚姻中,當我們無法說服自己接受對方的言行,而對方暫時也沒有改變的意願時,大多數人都習慣以“你開心就好”,以作自我心理安慰。
殊不知在“你開心就好”的背後,往往代表着一方對另一方明顯的不認同,以及不溝通不交流的非良性狀态。
看似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包容和理解,但實際隻暫時擱置了夫妻雙方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早晚會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影響婚姻。
面對婚姻問題,築起“情緒高牆”,不主動積極去解決,結果隻能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最終釀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②“管你呢,我開心就好”——逃避現實的“僞自我安慰”心理
同樣,在婚姻中遇到了矛盾,我們也經常會采用另一種“我開心就好”的思維,來逃避問題。
當大多數人認為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是雙方的努力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趨向采用讓自己更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無奈和抗議。
在“我開心就好”的心理模式下,我們會持續忽略另一方的感受,以自我感受為原則,放大情緒對抗,來對待伴侶和處理雙方問題。
而婚姻是兩個人共同協作互相作用的角力場,一方的自我中心,必将導緻關系的失衡。“我開心就好”的婚姻,亦無法長久維系。
③“想那麼多幹什麼,現在開心不就行了”——推卸責任的“僞體諒”心理
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婚姻的目的在于雙方在自願的基礎上,願意共同合力,獲取最優化的資源利用,以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同時,婚姻制度模式給人以穩定感和安全感的心理收益。夫妻雙方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抵抗預期之外的變故,共同應對未知的風險。
這就意味着,當變故和風險來臨時,夫妻雙方應該共同發揮能動性,将變故和風險對于雙方利益的傷害值,降到最低範圍内。
而“不管未來,隻顧當下開心”的心态,則是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前,夫妻雙方都以“體諒對方”的借口,推卸責任擔當,回避解決問題。
而當前期累積的問題和風險總爆發時,絕大多數人又傾向于為自己找借口開脫,最終兩個人婚姻大概率走向互相指責、互相推诿的境況。
所以,不管是糊裡糊塗,還是隻顧當下的“開心就好”,婚姻是兩個成熟人的共同選擇和共同擔當,隻有學會管理才會獲益。
03 幸福婚姻秘訣:大事坦誠,小事糊塗
坦誠給夠安全感,糊塗給夠包容和理解。
有效地處理差異和沖突,發展獨立健全的自我,順應人性,才能經營好一段婚姻。
我們想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内驅力,是人類的一種本性,歸屬感是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傾向。
好的婚姻,是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跟另外一個客體建立深度鍊接,從而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從以下方向出發,為幸福婚姻添磚加瓦
合理坦誠,相互信任
信任是婚姻的基石,坦誠是信任的基石。懂得訴說,懂得溝通,找到适合雙方的相處模式。
凝聚共命運共風雨的決心,在日常中收獲歸宿感和幸福感。
尊重對方,親密有間
在婚姻裡,我們都是最了解彼此的那個人。但每個人都有不想說法的時候,誰都有不願意訴諸于人的秘密。
尊重對方的意願,不強求改變,不強勢幹涉,安靜的陪伴。
不離不棄,攜手艱難
生活像是一場馬拉松,婚姻亦然,會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事業瓶頸、懷孕生子、家庭矛盾……
越是艱難,越要攜手迎難而上;所有困境,都是為了最終的美好。
共赴目标,彼此包容
婚姻,并不是一場必要決出勝負的戰場。與其雙方内耗争鬥,不如共同設置目标,共同成長,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難得糊塗,以理解、包容之心處理問題,彼此欣賞、共同成長,形成良性循環。
好的婚姻,既不能隻是百分百的絕對坦誠,也不能是百分百糊裡糊塗開心就好。
好的婚姻,是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與邊界,尊重人性的局限,在雙向奔赴中,接納彼此,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