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前的文章中經常提到一個詞“内在小孩”,很多學員就很好奇,真的有“内在小孩”嗎?它在哪裡?為什麼我看不見它?
根據我的經驗來看,有内在小孩的人往往有以下幾種體驗,比如:
①情緒不穩定,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控制不住地發脾氣或者感到崩潰;
②在關系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經常用作和讨好來換取伴侶的關心;
③内心敏感脆弱,常常自我懷疑與否定;
④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過于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評價;
……
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我們的“内在小孩”。
那麼内在小孩需要被看見嗎?當然需要了,原因有兩點:
01内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内心深處,都住着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就是我們的内在小孩。
當我們在感到安全時,内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内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情緒,比如焦慮、崩潰、退行、糾結、抗争。
比如來訪者羅女士跟我講述了她的真實經曆:
(以下為來訪者自述)
我和老公結婚八年了,我老公人很好,但是和他相處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發無名火,每次都是他無條件主動向我認錯。
隻要他不順我意,我就會在他不清楚原因的情況下對他冷暴力,如果他遲遲不來哄我,我就會在心裡埋怨他,不夠在乎不夠體貼,還會故意做出一些不尋常的事兒來引誘他跪舔,求和。
不斷試探他到底愛不愛我,有多愛。反複糾結“你既然愛我,就應該要包容我所有的壞情緒”,“你愛我,就應該處處為我着想。”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可是我“作”的過了,時常用生悶氣、哭泣等方式來搜刮他對我更多的愛和關心。後來他漸漸也不耐煩了,轉而在網上找其他女人傾訴,還說“跟我在一起太憋屈,太壓抑,如果不是為了孩子為了父母着想,他肯定不願意和我過下去。”
經過這件事,我也開始反思自己,“原來是我自己太沒有安全感了,因為小時候經常用哭鬧的方式來挽留父母,讓他們滿足我的所有需求。現在我又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的伴侶,我的所作所為,何嘗不像一個小孩子。”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退形”,指的是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愛、認可等)沒有得到滿足,ta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并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尋求補償。其表現就是常常會退化到孩子的狀态,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所以說,療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真的很重要,如果内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隻有内在小孩被看見、被療愈,并且與我們一同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的内心才會成長,才會感到快樂。
02看見内在小孩,才是對自己深度的療愈。
在自我療愈的路上,我們總說要“與原生家庭和解”、“接納殘酷的世界”、“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但表面的和解與接納,更多是緣木求魚,隔靴搔癢。
榮格說過,真的療愈,是内在的小孩的成長。
與其一直向外,向别人尋求索取來獲得心靈的慰藉,不如通過“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來自救。
就像一位長期堅持療愈内在小孩的媽媽說: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即使内心一鍋沸水,表面也要故作鎮定。
以前,我很容易崩潰,感情冷淡、孩子哭鬧……工作家庭一地雞毛,平靜下來後又不得不在廢墟上一次次重建。
現在,我終于為自己搭好了牢固的地基,足以應對生活中的狂風暴雨。
因為我有一個法寶——每一次自己矛盾糾結,情緒崩潰與失控的時候,我就與自己的内在小孩對話,嘗試安撫它,擁抱它,這使我的内心愈發獨立與強大。”
所以, 如果我們能夠去看到内在小孩,同時能夠不去否定他,也不去回避它,而是真正的去看見他、接納他、安撫他,并最終能夠很好地照料他,他就能和我們一起成長,突破自我。
那麼怎麼才能看見自己的内在小孩?
其實很多時候伴侶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我們與伴侶的關系,更像是我們與内在小孩的關系。
所以如果看不見自己的内在小孩?我們可以去看看自己的伴侶!
01你的内在是什麼樣,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很多來訪者都跟我說過類似的話:
l 為什麼我愛上的人總是同一類型的?
l 為什麼上一段感情不幸福,這一段感情還是沒有好結果?
l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渣男,在關系中我總是受傷的那一個?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你的内在小孩決定了你容易被和你類似的人吸引。
舉個小例子:
如果你了解自己的内在價值,并且相信自己遇到的大多數人都是善良、友好和可靠的,那麼你的内在小孩很有可能會選擇一個和你希望的三觀相一緻的戀愛對象。因為這是你習慣的,這種感覺很正常。
相反,如果你是在一種混亂、極度完美主義或者情感淡漠的環境下長大,你對這種氛圍也很熟悉,并且你從小就認為自己是一個麻煩制造者,沒有内在價值或者你需要通過發脾氣這種手段來赢取别人的注意力,那麼你的内在小孩自然會傾向被會這麼對待你的人所吸引。
所以說,你的内在是什麼樣,就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然而,這并不是說選擇糟糕的對象就是你應得的,而是你的内在小孩選擇了他。
02你在親密關系中的伴侶,其實就是你内在小孩的投射
有一篇文章,題目叫“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潛意識”,文章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人本來是一個整體,但是為了适應環境,發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動,壓抑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動,結果變成了“半個人”,你的配偶就是你壓抑的潛意識。
在尋找配偶的時候,人們就會被擁有自己所欠缺的心理活動(其實不是欠缺,而是被壓抑了)的人所吸引。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似乎又變成了一個整體。
所以,有的夫妻一開始比較融洽,但是在一起久了,也會發生分化,一個人發展了一部分心理活動,另一個人發展了另一部分心理活動。
人們對壓抑的部分,也就是配偶所擁有的部分,可能是接納的,也可能是不接納的。如果是接納的,兩個人在一起就會非常和諧;如果是不接納的,就會沖突不斷。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
一個女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也很聰明,但她在戀愛中總會碰上渣男。
明明她的身邊也不乏追求者,其中也有不少對感情認真且體貼溫柔的男生,但她就是無法被他們吸引,反而經常被渣男吸引。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強迫性重複。我們總是把對父母的期待投射到另一半身上。
從原生家庭來看,這個女孩子的父親是一個沒有能力愛她的人,但她渴望被父親關懷,所以從小在她心裡就有兩種渴望:
1.那個看起來不愛我的人其實是愛我的;
2.我能夠通過我的努力讓這個不愛我的人愛上我。
由于在自己的父親身上,多年來這兩個願望反複受挫,她為了避免痛苦就把願望壓抑了起來。
但她卻還是會不斷通過愛上類似的男人制造出熟悉的情境,期待着這段新的親密關系,能解決自己的渴望。
這是個死循環,因為這樣的男人注定無法給到她想要的愛。
這個女孩子想要愛,但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那個小時候祈求父親疼愛的小孩就會跑出來接管自己。
小孩控制着她的情緒、感受和理性,讓她做出和以往一模一樣的選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女孩子,那些隐藏在内心的模式,像一個小孩一樣控制着我們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選擇一個糟糕的伴侶,是因為我們想要解決曾經屢次遇到的這些麻煩。
當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伴侶那些很難改變的問題時,這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控制感」,而且還會讓我們産生一種奇怪的「希望感」。
雖然這些都有可能是幻想,但是我們總是認為,隻要加倍努力,事情就會變得更好。
然而我們并不能從幻想中獲得任何東西,而且我們也無法從糟糕的伴侶身上獲得所需要的支持和尊重。
所以,你身邊的人都是你的潛意識。
他們是你的替身,是你的投射,是你的鏡子,他們把你的面具外化,讓你看清自己!
唯有明白這一點,才能發現:
原來每個人的存在都給自己帶來了一份獨特的禮物—— “看見完整的自己”,隻是給出禮物的方式不同而已。
如果能夠順利地接收到每一份禮物,你的人生将會呈現不可思議的豐盛,每一個人與你而言,都是名副其實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