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回避型的伴侶不回消息,究竟是真的有事,還是壓根不想回呢?其實,答案往往是一種特殊的 “不想回”,這種 “不想回” 并非是簡單的拒絕,而是有着複雜的心理緣由。
回避型的人,他們的冷漠源于情感和感知的缺失。他們仿佛置身于自己的世界中,對周圍人的情緒缺乏敏銳的感知。他們看起來可能是善良随和的,但在他們的内心世界裡,父母、愛人、朋友似乎都沒有那麼重要,他們可以長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就像親人去世,他們雖會做出悲傷的表情,可心裡卻沒什麼波瀾;朋友離開,他們也不會有太多不舍。和伴侶在一起時,他們能感受到幸福,可分開了也覺得無所謂。伴侶難過時,他們可以佯裝難過,然而一轉身,就會因在伴侶身上耗費精力而感到疲憊。
他們覺得愛别人是一件極其耗費心力的事,因此不想深入親密關系,隻想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逃避一切需要社交的關系。當收到他人的消息時,對他們而言,就意味着要開啟關系的維護,而這往往會讓他們陷入糾結。
就拿 “在嗎?” 這兩個字來說,這看似平常的詢問,卻能讓回避型的人心跳加速。因為這兩個字意味着他們必須要有所回應,必須要開始一場交流,可他們并不知道對方接下來要說什麼,隻是有一種預感,這可能會是一件麻煩事,甚至會讓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對他們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避免的麻煩他們都想躲開,因為麻煩會帶來内耗,不斷消耗他們本就不多的耐心和精力。他們會選擇假裝沒看到消息,會給自己找借口,比如正在吃飯或者洗澡,就算過了幾分鐘再看也沒關系。可實際上,他們的思緒已經被 “在嗎” 這兩個字完全打亂了,他們會不停地猜測對方的意圖,糾結自己該何時回複。
當看到 “能幫我個忙嗎?” 這樣的消息時,他們會立刻覺得麻煩來了。他們的内心仿佛有一個敏感的雷達,總是能迅速捕捉到負面情緒。他們會在心裡産生一連串的疑問:是什麼忙?難不難?為什麼找我?不能找别人嗎?是不是因為我好說話?事實上,他們确實比較好說話,常常很難拒絕别人。哪怕自己原本有其他計劃,也可能因為别人突然的求助而打亂自己的安排。他們很羨慕那些能夠堅持自己觀點的人,即便這些人會被别人批評任性,但他們依然有自己内在的力量,可以不顧他人看法,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回避型的人卻做不到,因為他們會擔心,如果拒絕了對方,對方會生氣,會覺得自己小氣、有心計、沒耐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不可靠。可如果答應幫忙,又會擔心自己能力有限無法完成,畢竟别人會對自己有所期待,而他們又總是害怕讓别人失望。就在這樣的糾結中,消息可能還會不斷地進來,讓他們更加焦慮。
“方便視頻嗎?” 這樣的消息對回避型的人來說簡直是噩夢。他們大多有社交恐懼,非常讨厭别人突然打來視頻或者語音,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不接,就像一隻受驚的烏龜,想要把頭縮起來。他們其實很想拒絕,可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壓制着他們,讓他們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很難向别人說出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電話鈴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幹擾,那種感覺真的很糟糕,不知道是不是隻有他們有這樣的困擾。他們不敢接電話,因為不知道對方要說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回應,如果即興發揮不好怎麼辦?于是,他們可能會選擇按靜音,可這短短的幾秒鐘卻如同一個世紀般漫長。喧嚣停止後,世界安靜了,他們的大腦也暫時得到了片刻甯靜。但随之而來的是擔心,他們會害怕對方因此而怨恨自己,電話鈴響得越久,他們的焦慮感就越重。可後來他們又會想,對方是否怨恨自己是對方的事,自己為什麼要去讨好别人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需要讨好别人也能過得很好。他們一直以來都在圍繞着别人的想法打轉,對于所有的請求幾乎不會拒絕,不是因為别人逼迫,而是他們自己害怕沖突和質疑,然而這種害怕卻讓問題越來越多。
“你在忙嗎?為什麼不回複?” 這樣的追問會給回避型的人帶來很強的壓迫感,他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更可怕的是,對方已經開始懷疑他們是在故意逃避,這種懷疑幾乎可以确定,這讓他們感到害怕,害怕對方繼續追問。他們甚至會産生内疚感,為自己的回避行為而内疚,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對方的期望,沒有展現出對方喜歡的樣子,似乎在對方心中的價值降低了。但更多的還是恐慌,他們希望對方不要再追問了,希望對方離開,不要再和自己說話,不要再詢問自己在做什麼。他們試圖讓自己專注于手頭的事情,可卻無濟于事,滿腦子都是對方可能的失望,同時也對自己失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像别人那樣感同身受。
也許對方很着急,也許真的需要幫助,也許因為找不到自己而崩潰,可這些情緒回避型的人很難感受到,甚至一開始都想不到。如果不是對方事後描述自己崩潰的心情,他們永遠都不會理解為什麼一個人在得不到回應時會如此焦慮,因為他們自己從未有過這樣的體驗。他們不回消息,不是因為讨厭對方,恰恰相反,他們是因為喜歡對方,害怕被對方讨厭,所以才會對自己的回避行為痛恨不已。
當對方來到他們的 “門前”,他們其實已經有些動搖了。他們站在門後,有一個聲音在催促他們打開門。可當聽到 “你去哪兒了?” 這樣充滿情緒的詢問時,他們又會陷入新的困惑。他們能感受到對方的憤怒,可他們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隻是因為沒看到消息沒及時回複,對方為什麼要如此緊迫呢?難道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時間嗎?當他們準備打開門時,突然意識到,如果讓對方進來,自己的世界可能會變得一團糟。對方可能會擾亂自己平靜的生活,打亂自己的節奏,否定自己的情緒,批評自己的消失。他們原本是自由的,一直以來也在遷就對方的情緒,順從對方,難道對方看不出來嗎?如果為自己辯護,對方肯定會說自己自私,所以他們不想争論,因為他們已經能感覺到對方聲調的升高,他們選擇退讓,不想吵架,因為那種針鋒相對的場景會讓他們渾身發麻,他們讨厭那樣的場景,不想破壞彼此的關系。于是,他們又關上了門,因為他們明白,打開門之後,要麼是自己的解釋和再次的變相服從,要麼是情緒上的對抗,所以他們選擇維持現狀,待在這個看似安全的 “門内”。
當被問到 “為什麼不回我的消息?” 這個尴尬的問題時,他們真的無法回答。他們無法向對方描述自己在自己世界裡的安全感,也無法承認自己當時真的很煩,因為那樣會讓他們看起來像個自私的壞人,沒有照顧到别人的感情。他們可能會找個理由,比如 “我剛看到消息”,即使雙方可能都心照不宣,但他們還是不想因為羞愧而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覺得對方不懂自己的感受,認為對方會覺得自己是個怪物,沒有心、沒有感情。他們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但又知道這是一種奢望,因為人們都很忙,很少有人會真正看到他們的内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需要别人的憐憫,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滿足自己。
當被責怪對感情吝啬時,他們承認自己給不了對方太多,因為他們自己擁有的也不多。在他們的世界裡,他們也是情緒化、沒有安全感的。誰要是逼迫他們,他們就會選擇遠離。因為把自己的東西給别人,會讓自己的安全感降低,讓别人進入自己的世界,就等于給别人一個傷害自己的機會。他們害怕靠近自己的人會失望,因為真實的他們覺得自己是自私、懦弱、膽小的,對生活沒有熱情,沒有好的眼光。他們害怕那些說喜歡自己的人,最後發現自己是這樣而不再喜歡自己。他們害怕别人對自己好,因為他們無法同等地回報。就像如果對方有一萬塊錢,願意給他們六千,而他們隻有一百塊錢,就算給了對方六十塊,他們還是會因為無法給予對方同等的多而自卑、自責。他們害怕别人離開,所以選擇先主動遠離。對于普通人來說很平常的親密關系,對回避型的人來說卻如此艱難。所以,如果他們不回你的消息,就當他們有事吧,給他們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