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分手後為何雙方都不和對方聯系?分手後雙方的心理分析

嘉待情感
2024-11-10
3156
23

在愛情的旅程中,分手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許多人在分手後,都會面臨一個糾結的問題:“分開後為什麼不允許自己和對方聯系呢?” 這背後其實隐藏着複雜的心理因素。

恐懼:分手後不聯系的心理根源

人們之所以在分手後克制與對方聯系,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對傷害的恐懼首當其沖。想象一下,當你鼓起勇氣聯系對方,卻遭遇對方無情的拒絕,或者聽到那些如利刃般傷人的話語,那感覺就像心被瞬間撕裂,整個人可能因此崩潰。這種恐懼就像一道枷鎖,讓你不敢輕易邁出那一步。

失望也是一大因素。我們常常對對方抱有期待,希望某些問題能得到對方的回應。可當對方要麼毫無回應,要麼态度冷淡時,那種失望就像冷水澆頭,讓我們對聯系望而卻步。

還有一種無力感。即便保持聯系,卻深知無法再回到從前,那些曾經的問題如同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想努力改變卻無能為力。這種深深的無力感,讓聯系變得更加痛苦。

此外,很多人在分手後會陷入一種暗自較勁的狀态。在他們的觀念裡,誰先主動聯系就意味着誰輸了,而自尊心又不允許自己成為那個失敗者。這些對受傷、失望、無力感的恐懼以及對自尊心的維護,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畢竟沒人願意主動去面對這些痛苦。

“否認和築牆”:逃避痛苦的防禦機制

然而,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啟動一種防禦機制 ——“否認和築牆”。他們不願承認自己内心的脆弱和需求,強迫自己變得強大,仿佛隻要不觸及内心的脆弱,就能保持強大。于是,他們不斷告誡自己:“他不想被打擾,所以别打擾他!”“你們堅持不到最後,聯系又有什麼用?”“你生命的意義是圍繞着他嗎?你不能做你自己嗎?”“如果他喜歡你,他就會來找你。”“沒有他你依然可以過得很好。”“正是因為你太依賴他,太容易上當受騙,他才會肆無忌憚地傷害你。你應該學會愛自己,不要再想他了。”

對抗模式:内耗與外部歸因的惡性循環

這種 “否認和築牆” 的行為,往往會讓我們陷入 “對抗模式”。一方面是和自己對抗,産生内耗。比如,我們會讨厭自己總是想聯系對方,抱怨自己忘不了他;當表現出軟弱和需求時,會大聲責罵自己;還會強迫自己立即停止這種想法。這就像一場自己與自己的戰争,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讓我們對自己各方面都不滿意。

舉個例子,就像一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回家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擁抱,可父母卻大聲責罵他沒用。這個孩子不會因此變得強大,反而會更傷心、更膽小,以後即使受了欺負也不再和父母溝通,而是假裝堅強,默默承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己就像那個孩子,而我們内心的 “父母” 就是那個不斷批評我們的聲音。

另一方面是和對方對抗,也就是外部歸因。失戀後,我們可能會痛罵對方是人渣,不停地向身邊人訴說對方的傷害,把所有問題都歸咎于對方。當遇到與對方有關的事物時,情緒會異常激動。在心理學中,這涉及到内歸因和外歸因兩種模式。外歸因在分手時,會将原因完全歸于對方,覺得自己沒錯,是對方不理解、太過分。這種思維模式是不成熟的,因為它會讓我們逃避自身的問題,當再次進入一段關系時,很可能因同樣的問題再次分手。

而且,這兩種對抗模式會讓我們陷入惡性循環。當我們把過多精力放在與自己對抗和自我批評上時,就沒有精力做其他事,整個人狀态會越來越差,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進而更激烈地對抗自己,導緻越來越累,也更容易在受到打擊時崩潰。如果把精力放在批評對方上,就會沉浸在受害者思維中,難以從感情傷害中走出來。同時,越是否認自己的需求,就會越渴望得到滿足,就像小時候需求未被滿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努力地去滿足自己,當再次面對對方時,很容易被這種渴望壓垮。

合作模式:打破惡性循環的鑰匙

那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呢?答案是采用合作模式。不過,如果對方是一個會對我們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的人,比如有暴力傾向或渣男等,那就應該徹底斷絕聯系。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從和自己合作以及和對方合作兩方面入手。

和自己合作: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 停止自我批評,安慰自己:我們不能再對自己說出 “你為什麼這麼沒出息?在他對你做了那些事情之後,你為什麼還要去找他?”“是沒人要你嗎?你一定要去找他?” 之類的話。我們要知道,内部批評隻是我們内心的一個方面,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就像鑽石一樣。如果總是順從或抗拒自己性格的某一面,就會被它控制。正确的做法是傾聽内心批評的聲音,但不忽視也不回避。比如,可以把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 換成 “我不喜歡你總是這樣”;把 “你不想要嗎” 換成 “你還有很多人支持你、喜歡你”;把 “把 “你一定要去找他嗎” 換成 “我知道你很需要他,但他現在不想被打擾”。當我們接受内心的批評是自己的一部分時,它的價值就會增加。我們甚至可以在說完後回複一句 “謝謝”。這樣,我們就能将内心轉化為一顆嶄新而健康的心。

  • 承認自己的需求,大方地聯系對方:分手後,其實雙方都可能有想聯系對方的念頭。這不是一場忍耐比賽,而是勇敢者的遊戲。如果我們想聯系對方,就應該勇敢去做,因為我們有權滿足自己的需求。在聯系時,心态很關鍵。我們要明白,想聯系對方是因為在一起久了,情感慣性很強,這是正常的。聯系對方不是為了傷害或拯救對方,隻是單純滿足自己的聯系欲望。同時,不要内疚,覺得打擾了對方,因為我們有權聯系,對方也有權拒絕。如果對方感覺被打擾,他們會表達出來。而且,不要對對方期望過高,聯系的目的隻是取得聯系。聯系時,可以表達自己的心态和目的:“我知道我們已經分手了,但還是忍不住想聯系你。(承認自己的需求)不要說這樣不好。其實我知道你也想聯系我。剛好我這樣做了。(揭穿僞裝)但我聯系你不是為了别的,隻是想聯系你。雖然我們之前有過一些不愉快,但我不認為我會成為敵人。(合理化)我并不會打擾你,别擔心,就保留這些聯系方式吧。(釋放壓力)”

和對方合作:

  • 明确目标并過濾攻擊:當我們向對方表達想保持聯系的想法時,對方一般會有三種反應:“嗯,好的”(被動接受)、“神經病,為什麼分手後還留着”(主動攻擊)、“...”(冷淡,沒有回複)。無論是哪種反應,都是分手後的正常現象。我們很容易将對方的 “攻擊和冷漠” 解讀為 “不愛了”,或者對對方的被動接受感到失望,總是希望捕捉到對方仍然愛我們的信号。但我們要記住,不要有過高期望和過多解讀,對方是什麼樣的與我們無關,我們要明确自己的目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過濾掉無用信息。如果我們不在乎對方的攻擊,他們就無法傷害我們。

  • 看清形勢,延遲滿足:第一次與對方聯系後,不管對方反應如何,我們的目的達到了,需求得到了滿足。但後續怎麼辦呢?這要根據現狀和對方态度來決定。如果對方不排斥甚至願意聯系我們,各種聯系方式都還在,我們也不要過于主動。比如有 10 次聯系對方的沖動,第一次主動聯系後,第二次就可以先不聯系,找點别的事做,這就是 “延遲滿足”,這樣不會給對方壓力。如果對方表示 “對你沒感覺了,我們不要再聯系了”,聯系方式大部分沒了,對方也不太樂意聯系,我們不要指責對方無情,要說 “我知道我們之間存在着一些問題,我理解你這樣的想法。不過沒關系,我并不強求。” 此時要降低期望值,10 次沖動可以保留 3 次,給對方一個感情緩沖期。如果對方非常抗拒,說 “别再纏着我了,夠了!”,聯系方式幾乎都沒了,我們不要糾纏,要說 “對不起,我沒想到會讓你這麼難受。我隻是想和你分享。你不願意那就算了。” 此時不要降低聯系頻率,而是要冷靜觀察和試探,因為分手後對方越是抗拒,可能越說明對我們有需求,他們的情緒也是一種測試。我們要學會根據對方反應判斷其真實态度和想法,看看是否對我們有需求和期望,如果有,就順勢而為。

  • 建立合作,共同反思:分手前,兩人在矛盾中往往會被情緒控制,說出傷人的話,沖動地提出分手。分手後,雙方可能都會反思,但總會有一些不了解的細節導緻誤解。沒有解決的事情最難忘,因誤會分手最遺憾,不理智的決定最容易後悔。當化解對方的負面情緒後,可以對對方說:“我知道那件事其實我們都還沒有放下。也許這中我們都存在着誤會。我想我們可以好好談談。畢竟,隻有放下過去,我們才能迎接新的未來。” 如果雙方之間有未解決的問題,對方也會渴望一個結果。然後,兩人可以一起捋順沖突的全過程,一個人先講述眼中的事實和感受,另一個人傾聽,之後交換。如果過程中情緒失控,就暫停,換個時間再談。經過多次這樣的交流,雙方就能明白前因後果,消除誤會和過度情緒,該認錯認錯,該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之後如何相處就可以自己決定了。

分手固然遺憾,但更遺憾的是原本可以處理得更好。我們的直覺和感覺往往是值得信任的,即使有時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但背後是真實的自己。隻有了解、滿足和調整這些,我們才能在感情的波折中收獲更多。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