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因為性格不合适而分手,還有挽回的機會嗎?

嘉待情感
2024-04-10
1866
16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性格不合”這四個字在我看來啊,就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

你能說世界上有完全合适的性格嗎?

你找了個性格互補的,嫌人家無法給你回應。你找了個性格類似的,嫌人家總是跟你争吵。

性格差異才是人際交往最美好的地方,它帶給我們了新鮮感,彼此的吸引力,彼此分享不同的人生和态度。你享受了性格差異帶來的好處,卻無法接受性格磨合過程中的一些小問題,這合理嗎?

“性格是從行為方式中表現出的人格特征,是人對現實的穩定态度,但不是一成不變,性格會被我們的認知和閱曆所影響。”“性格沒有好壞,沒有高低,沒有絕對的合适或不合适。”“即使看起來性格比較合适的兩個人,也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所有的分手,說“性格不合”,這隻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認知不足,對伴侶的了解不夠,沒有在感情裡“見招拆招”的能力,而産生的一種合理化歸因。所以我們為了規避自己内心的挫敗感,簡單的用一句“性格不合”來打發這段關系中的各種問題。

01

感情中的“性格不合”,其實是一種“認知偏差”。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不舒适,并不是因為對方給我們造成了多麼嚴重和實質性的傷害,而是我們自己産生了一些認知偏差,或者說是認知不和諧。

因為我們往往在愛情來臨的時候,無法産生“真正的認知”。激情使我們互相催眠,那些相處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都被我們的幻想掩蓋了。我們愛上的并不是這個人,而是愛上了愛情,于是把對方身上一些我們所沒有的品質放大了,完美化了。

而這種狀态卻不能持續很長時間,随着兩個人越來越親密無間,幻想的部分減少了,真實的生活才開始了。這也是我們真正開始建立認知的時候,也是我們會産生認知偏差的時候,無一例外。

a“自利歸因偏差”

自利歸因偏差指的是:當一件事成功時,我們覺得這是自己的功勞,而失敗時,就歸因給别人或者外部環境。

很多人在遇到現實困境的時候,都會本能地甩鍋給自己的另一半。我舉個非常常見的例子。

有一天,我跟我的伴侶準備出門參加聚會。我收拾得比較慢,他站在那等了我幾分鐘。然後我們一出門,就突然下起了暴雨。我們慌忙找地方避雨,卻注定要遲到。這時候,他就對我抱怨了一句“如果你早點出門,現在我們都到了!”

事實上,下雨并不是我能預料的,我也是受害者,因為重視這場聚會的妝發被大雨破壞的我心情也非常糟糕,再加上被責怪之後,本能地就選擇反擊,于是我就說“誰讓你不早點叫我起床?”然後他更加生氣,又說了一番指責抱怨我的話,最後雨停了,我們準時赴約了,但整場聚會我們都在鬧别扭,氣氛非常尴尬。

後來我發現啊,真的太多人會習慣性把差錯歸結于對方,來尋求自我内心的平衡。但是這樣的認知偏差往往就是兩個人争吵的開始,一旦兩個人都用這種偏差心理去指責對方,那溝通的結果一定是以失敗告終,一方失望一方憤怒。

這時候兩個人誰都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用一種“自利歸因偏差”,扭曲了客觀事實,冷靜下來想想并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又覺得對方好像也沒問題。于是歸結于“性格不合”。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b“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指的是,當我們觀察對方的行為時,我們總是忽視情景的影響,而傾向于指責對方的人格品質。

這個偏差其實最常見的就是在一些綜藝節目上,網友對于某些明星行為的不滿,上升到人身攻擊,揣測和打擊明星的人品而不是從客觀環境去分析。

親密關系裡,我們也總是有這樣的誤判。

比如當你的另一半,非常疲憊地回到家,你讓他去洗衣服,他說好累想睡覺。可是躺在床上又開始玩起了手機。這時候,你就會忽視外部因素對他造成的内心感受,而是本能地抱怨對方“不是說睡覺嗎?玩遊戲就有力氣,洗衣服就沒力氣是嗎?我看你就是故意逃避責任,想拖到衣服發臭讓我來洗,你是不是想要累死我!你累我就不累嗎?”

而對方可能隻是想先休息一下,對他而言玩手機可以緩解情緒,他心裡其實早有打算,玩一會遊戲就會去洗。而這時候你的揣測和指責,就會讓對方産生更大的負面情緒。于是他也不會意識到,你這是好心提醒。對方也會用觀察者偏差來誤解你“你說夠了嗎?你怎麼這麼喜歡控制别人呢?你把我當你的保姆嗎?我欠你的嗎?”

看,問題就這樣産生了,這時候,你忽視了倆人本身的生活習性的差異,覺得對方做錯事還反咬一口,于是引發争吵冷戰。但其實如果一開始,你就溫柔地問他“你打算什麼時候去洗衣服?你要是累的話要不明天再洗吧~”,對方就會在一種很安全很舒适的環境裡放松下來,補充能量,而不是一直處于敵對攻擊狀态。

c“差錯定價”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件事對我們自己的價值,來給這件事定價。之所以會有差錯定價偏差,就是因為我們往往隻看到了眼前當下的利益,而忽視了長期價值。

所以很多人一開始會被一些甜言蜜語啊,禮物驚喜什麼的打動,但是我們卻忽視了,感情不是一天兩天的遊戲,是需要幾年甚至一生去經營和陪伴的事。那放到長期來看,一個人的情緒價值是否穩定,品質品格是否端正,是不是更值得你去考慮呢?

還有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比如對一些物質相對匮乏的人來說,他們更願意找一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伴侶,但是卻隻注重于眼前的财富,家庭背景,而忽視了這個人本身的能力是否能夠持續地為家庭帶來安全感,這個人的品質是否能維系和穩固住他的家産。這都是值得被考慮的因素。

因為讀書和學習,短期看不到價值,于是放棄治療。因為賺的一些小錢買不了房,于是揮霍無度。

如果兩個人都隻注重于眼前的價值感受,而忽視了長遠的關系需求。那這段關系就會越走越狹窄,越走越覺得無路可走,落差越大,就越不想将就。于是再次說一句“性格不合”,草草了事。

所以你發現了嗎?哪有什麼性格不合,性格不合的背後,都隻是普遍的認知偏差問題。如果你能嘗試去把這些偏差修正,那你們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從而感受到更多的舒适和合适。

當然,以上所說的内容,是你在任何親密關系裡都适用的,需要去調整自己認知的地方。而以下所說的,就是我總結出的一些幹貨了,在你調整好自己狀态後,可以參考的一些挽回方法。

02

如何挽回“性格不合”的對方?

1.

挽回對方的第一步是“劃清邊界”。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困惑,都分手了!早就劃清界限了!不,分手隻是關系上的斷裂,而不是在問題上的梳理清楚。所以被分手的一方,往往是比較難以感知“界限”的一方。

劃清界限就是:分清楚哪些是“你的問題”,哪些是“對方的問題”。

對方的問題,你無法控制,但是你可以掌控你自己的問題,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溝通是有選擇性的。

這就是通過心理學的“課題分離”理論,把“自己的課題”和“對方的課題”做一個分離,你隻要負責自己領域的問題即可。這不止在挽回中,在複合後也同樣适用。如果你一味想去侵犯别人的邊界,幫别人解決他并不需要解決的問題,你們之間的矛盾就此産生。

尤其是當你跟對方有産生多次沖突和無效溝通之後,你更要學會劃清界限地思考問題,越俎代庖毫無意義,隻會讓對方更排斥你。分手後如果你還能聯系到對方,擺正自己的位置,你隻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你要做的不是把對方拉回來,而是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别人對自己的認知。以這樣的心态去挽回,成功率高一大半。

2.

學會深度溝通,把問題做減法。

你知道嗎?大部分人都會把關系中的小問題放大,很多問題本身并不是什麼問題,但因為你加上了情緒态度和主觀判斷,讓小問題發酵成了大問題。

那麼如何判斷你們之間的問題是否嚴重呢?

如果當你一直糾結于這個問題嚴不嚴重時,它就隻是一個小問題而已。

因為如果這個問題本身非常嚴重,侵犯到了你的底線和原則,你完全就不需要糾結,正常的人類都是擁有基本的安全界限和抵抗風險的能力的。

我們糾結,不是因為我們退無可退,而是因為我們“不夠滿意”。

所以,你試試在挽回過程中,找個機會跟對方進行一次深度溝通,學會抛開你的需求和情緒去分析你倆的情況。

a合理化溝通目的,降低對方設防

“我覺得我倆,确實不合适再在一起了。不過我現在有個想法,既然我們都分手了,不如你給我指點指點我的問題,實話實說,我争取下次戀愛努力進取。”

做這個鋪墊來降低對方的反感,非常有利于你們接下來溝通的平等性。在這次溝通的過程中,你們可以互為好友,互為導師,但是切記不可用“伴侶身份視角”去說一切不該說的話。

b誘導式提問,一邊認同,一邊引導對方的真實表達和訴求。

當你想要問對方“你對我有什麼意見”時,對方往往會有所保留,因為如此直接的問題讓對方不确定自己的“作答”是否是安全的。你可以從一個小問題開始,一步步帶領對方,比如你先說“你這幾天工作還好嗎,還加班嗎?”對方就會很輕松地跟你說一說現在的工作狀态,然後你的反應必須是接納性的,無論對方說他太忙了很累,還是變得輕松了。你都可以站在他的角度,重複一遍他的話,然後肯定他。接下來,你就可以問一些更為深入的問題,逐步引導到他對你的看法和意見。提問的全程都是一個接納和所有所思的狀态,讓對方感受到他的意見是重要的,但你的情緒是安全穩定的。

c植入思維,間接展示改變。

等到你持續地問對方了一些問題後,他也會問問你的現狀。這時候,你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跟他說,我啊,最近想通了一些問題。然後給他舉個有真實感的小例子,來展示你态度和觀念的改變,比如你們身邊類似的情感案例,或者是關于你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感悟。不用展示地太刻意,讓對方自然地了解到“你跟原來不一樣了”,從而造成對方的遺憾“如果你早就這麼想,我們也許就不會分開了。”

3.

利用“恐懼”協助對方彌補缺失。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但同時我們又期待完美的關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或多或少有一些情感上的缺失,或是對未來的恐懼,是需要一個“完美伴侶”來彌補的。

我們擔心自己一個人無法承擔生活中的困難,所以想要有一個人一起分擔。

我們在原生家庭的控制和打壓下無法得到認可,所以需要被人欣賞。

仔細想一想,你想要的安全感,不就是對方能接納你,跟你一起打破不安和恐懼嘛。那同樣的,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對方是一個有缺失的人,想辦法去給予支持和認同呢?

我們常說,要滿足對方的情感需求,但是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往往不是我們表面上理解的:外表、财富、體面的工作、優秀的品質......最核心的情感需求是“你能否讀懂我内心的恐懼,擁抱我的恐懼,走進我的内心,給我足夠的安全感。”

而當我們站在對方的陣營思考問題時,這一切就不會那麼難。比如對方失業了,他需要的可能隻是默默的支持、安撫、肯定。而你要麼抱怨對方,質疑對方的能力,要麼過于積極地給對方尋找就業方式,逼着對方出去工作。

比如對方在背棄信諾的時候,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損失,指責對方不守承諾,而沒有想到對方為什麼會冒着跟你争吵的風險,做出放棄的決定。是因為你讓他感覺到了不舒适?還是他今天實在太累了。比如對方需要被關注的時候,你害怕他過于膨脹,于是用不屑的語氣跟他說,這有什麼。如果他恰好是一個内心自卑的人,從小得到了太多的否定,你的不屑就會喚起他的童年陰影,他自然想要遠離和掙脫你。但如果這時你能告訴他,你真棒!你又給了我很大的驚喜,就會想要不斷靠近你。

相信有兩句話你應該不陌生:

“外在決定兩個人能不能在一起,内在決定倆人能走多遠。”“兩個人因不了解而相愛,因了解而分開。”

但其實要我說,一段關系因感覺開始,但因“能力”而持久。當我們能夠持續給對方舒适安全的感覺,能消除他的恐懼,撫平他的焦慮,那這樣的關系,即使沒有了激情的催眠,也能走得很遠。

别再讓“性格”背鍋了,如果你永遠隻站在一個視角去看待關系,那你的每一段戀情,都很難“合适”。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