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缺愛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嘉待情感
2023-08-13
1835
13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缺愛的人,自己内心缺乏愛,是無法去愛别人的。因為愛是流動的。

内心充盈充滿愛意的人,才有足夠的愛給别人啊。

現在來展開你的想象:

充滿愛意的人的内心,是源源不斷的清泉水,潺潺流水,令人心曠神怡,可以解渴,可以灌溉山野樹木,可以潤澤大地;而嚴重缺愛的人的内心,像趨近幹涸的沼澤,或是布滿泥濘的池塘。

一方面,這樣的内心無法潤澤他人,另一方面,這樣的内心迫切需要外界給予大量的水源來填補。

所以,這樣幹涸的内心,有多少人能夠輸出她需要的愛給她?并且還能夠忍受對方無法潤澤自己的狀态呢?

這代表着什麼?

她需要愛,又害怕别人給的愛不夠多;自卑,擔心自己不配被愛;又可能表現為強勢,想要證明對方愛自己,而控制對方的行為,來給自己愛。

諸如此類表現,都是親密關系中的大忌。

缺愛的根源指的是什麼?

我認為,是存在感缺失導緻的基本焦慮。

缺少真正的被愛,找不到歸屬感,這使得人們産生莫名驚恐、安全感匮乏的心理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把這個心理反應稱為:基本焦慮。

缺愛的原因:

一部分是在童年沒有得到重要養育者的肯定和愛意;

另一部分,其實是童年或者成年沒有得到家庭、家族、組織的認同。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戀愛脫單情感問題!

國際著名偵探小說家喬治 西默農,一輩子都在渴求來自母親的認可,他說:“全世界都欣賞我,除了你。”可是到臨死,母親都堅持不肯給兒子那份對其至關重要的認同。

于是,喬治一直都有一種焦慮感,就是存在感的缺失。

我們所說的缺愛的表現方式,其實就是内心基本焦慮的表現。

類比那些突然被裁員的人們:

比如,接近中年,突然遭遇疫情,被勤懇工作了十多年的公司突然裁掉的人,一樣會有存在感突然被削弱,甚至被抛棄的感覺,此時的内心,就是産生了和缺愛表現一樣的基本焦慮。

缺愛會有什麼影響呢?

在缺愛的人眼裡,因為沒有存在感,缺乏歸屬感,那麼很容易把這個世界當成敵對。

缺乏安全感,所以會不由自主地調動自己的想法、情緒和精力,去獲取安全感。

也就是說,你會發現缺愛的人會非常關注獲取安全感的事件、物品、行為,會調動一切精力、情緒去投入到獲取安全感這件事情裡。

通俗地講,他們的思維邏輯會有這些表現:

1. 你必須用力證明你愛我,我才相信你的愛;

2. 愛我勝過我愛你;

3. 你不證明,那麼你就是不愛我;

4. 要麼委曲求全獲取你的愛;要麼強勢強迫你給我你的愛。

5. 我是不是不配被人愛?

6. 我懷疑你不夠愛我,我會查詢一切蛛絲馬迹去證明你愛/不愛我。

7. 物化對方:你給我錢、服務、行動等等,才是愛我。

8. 我缺愛,該有人給我愛,不給我,我就恨你。

缺愛其實明顯的表現有兩類:

一類是想要愛渴求愛,柔弱到放低自己的姿态,放低自己的框架的人們;

另一類,就是樹立起強勢甚至控制的盔甲,去掩蓋内心那個柔弱的渴求愛的自己。

我曾經接到一個案例,屬于第二類,琳琳在工作上,表現的很獨立,很熱情,是啊,看起來不像是通常意義上的缺愛的樣子。

可是,她在親密關系中卻很強勢,她說:“我擔心丈夫不夠愛我,所以我拼命想要證明自己,于是我在工作上很用力很努力。”

可是她在行為表現上,卻打壓丈夫對她的柔情,對丈夫送的禮物不屑一顧,甚至在細微之處表現得不太看得起丈夫。

琳琳無法表現得充滿愛意,她的内心是沒有安全感的。

她說:“其實我總擔心丈夫會離我而去,我很沒有安全感。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覺得他工作能力不如我。還有,他送禮物是他應該的,我需要他更多地表達他的愛,我才能感到舒服。”

是不是邏輯上看似混亂,一邊嫌棄丈夫,一邊還擔心丈夫離去,另一邊又渴求愛。

就是這些缺愛的人的内心與表達之間的矛盾,讓他們的關系病入膏肓。

可以推斷,她的丈夫該有多難熬和憋屈,付出了,卻得不到正向的反饋和鼓勵。當丈夫感受到妻子嫌棄的時候,丈夫的自尊心被受到嚴重折損,又怎麼會想到其實妻子是渴望自己給她更多的愛意呢?

最終,琳琳的丈夫以出軌來争取自己的權利,甚至三人行。琳琳痛不欲生,丈夫深深傷害了她,而她依然在溝通中控訴丈夫的行徑,導緻無法達成交流。原本自卑的丈夫,索性開始不說話,拒絕溝通。

琳琳非常痛苦,這不能說是琳琳的錯,丈夫的出軌當然是原則性問題。

可是琳琳和丈夫相處的問題,依然橫梗在他們之間,或者說,琳琳的缺愛問題,丈夫的自卑與出軌,都讓他倆離幸福越來越遠。

雖然親密關系是兩個人建立的,可是缺愛的人,将可能遭受更多親密關系中的坎坷。

那麼,缺愛的人怎麼自救呢?

既然缺愛的根源在于存在感的缺失,那麼療愈缺愛一定是要在與世界與社會的鍊接中,去療愈。

也就是說,需要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系,找到自我的需求以及對歸屬的需求,建立關系。

我總結了一些落地的方法,獨家的。

1. 團隊中工作。

參與到團隊工作中去,與團隊成員、團隊目标等達成鍊接。在團隊組織關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存在感。

同樣的,我不是鼓勵你們沉迷遊戲,但是團隊作戰的遊戲是可以适當參與的,也包括團隊的運動,都可以。

當我們發現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在這裡可以得到認可,可以得到肯定,甚至能夠發揮你的光和熱,那麼你才能夠獲取存在感,才能夠療愈你缺愛的表象。

我們經常在加入一個志同道合的群時,會有一種感慨:“終于找到組織啦。”就是一種淺層的存在感的獲取。

2. 走出去,建立關系。

很多缺愛的人其實内心孤獨,因為沒有跟外部世界建立更多鍊接。

那麼,走出去,積極建立關系,無論是友誼還是愛情,無論是戰友還是共同愛好,或是隻是去多認識人。

建立關系,這個過程就能夠重新建構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3. 多嘗試不同的事件,勇敢行動。

前面我們都是在跟人建立連接,現在這裡是在跟事件、跟行動建立連接。

當我們這些行動,産生反饋的時候,就能夠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樣子的。

很多人可能會想,我是想看缺愛該怎麼療愈,誰要看你怎麼做事。

要知道,做事,處理事件,就是我們與外部世界的一種鍊接方式,這些行為可以讓我們構建自我,讓我們獲取更多的關于自己的存在感的構建啊。

比如,你遇到很難的客戶投訴需要解決,你不确定是否能夠搞定,于是你鼓起勇氣花了幾個時間,付出了勞動和智慧,最後居然圓滿解決掉了。

你開始對自己刮目相看,你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你開始自信,對不對?自信之後,你自己、你的同事、你的客戶,對你的認可,是不是讓你的存在感加強?

你是不是在一點一滴中構建自我,并且修補自己的缺失?

4. 多攝入知識,多閱讀,在知識的碰撞中找到自我需求。

這也是一種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我們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我們要跟世界發生碰撞,反彈回來的,才是我們的自我。

你才會發現:“噢,原來我能夠跟書籍中的内容産生共鳴,原來我可以了解這麼多的知識用在生活中,我可以跟古代的作者握手,還可以跟新暢銷書的作家達成思維上的同頻。”

5. 修複與養育者的關系,或在重要關系中進行療愈。

我們無法重塑童年,但我們可以構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

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伴侶的關系模式,甚至影響到擇偶方向上。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找了和父母類似或者看似相反的類型,但歸根結底,我們似乎在重複自己與父母的親密關系模式,或者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模式。

前面提到琳琳的強勢,其實是母親從前非常強勢,賺錢養家,而父親稍微弱勢,還不怎麼顧家。琳琳發誓要找個優秀的,跟父親相反的男性作為丈夫,可是婚後,卻發現原本工作上很厲害的丈夫開始走下坡路。

結果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經過我的詢問引導,她才發現,她訓斥丈夫的時候。和母親當年訓斥父親的方式甚至場景都是類似的。

所以,琳琳的問題,是要與父母和解,尤其是與父親的和解。

當安排引導琳琳與父親深入對話之後,琳琳才發現,其實父親非常智慧清晰,隻是當年是愛着母親,所以一直忍讓。讓琳琳錯以為父親不優秀,以此對父親産生敵意和嫌棄。

當琳琳與父親關系逐步開始和解之後,琳琳面對丈夫乃至男性的态度,開始根源性的變化。

嘉待情感老師總結

缺愛會有什麼影響呢?

在缺愛的人眼裡,因為沒有存在感,缺乏歸屬感,那麼很容易把這個世界當成敵對。

缺乏安全感,所以會不由自主地調動自己的想法、情緒和精力,去獲取安全感。

1.你必須用力證明你愛我,我才相信你的愛;

2.你愛我勝過我愛你;

3.你不證明,那麼你就是不愛我;

4.要麼委曲求全獲取你的愛;要麼強勢強迫你給我你的愛。

5.我是不是不配被人愛?

6.我懷疑你不夠愛我,我會查詢一切蛛絲馬迹去證明你愛/不愛我。

7.物化對方:你給我錢、服務、行動等等,才是愛我。

8.我缺愛,該有人給我愛,不給我,我就恨你。

缺愛其實明顯的表現有兩類:

一類是想要愛渴求愛,柔弱到放低自己的姿态,放低自己的框架的人們;

另一類,就是樹立起強勢甚至控制的盔甲,去掩蓋内心那個柔弱的渴求愛的自己。

缺愛的人怎麼自救呢?

需要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系,找到自我的需求以及對歸屬的需求,建立關系。

1.團隊中工作。

2.走出去,建立關系。

3.多嘗試不同的事件,勇敢行動。

4.多攝入知識,多閱讀,在知識的碰撞中找到自我需求。

5.修複與養育者的關系,或在重要關系中進行療愈。

無論如何,缺愛是一種曾經的痛苦,我們從中體會到悲傷、難過、背叛、争執等等,我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被認可被肯定。

但隻要我們行動起來,面對自己,接納自己,并且投身于人際關系和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自我,那麼我們就可以越來越充盈和勇敢。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