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讨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可怕?

嘉待情感
2023-08-12
2506
11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我有個學員小希,從小到大都給人陽光開朗的感覺,她總是開懷大笑,朋友圈裡的人都喜歡她。

她很細心,能夠體察到他人的需求并給予關懷,朋友們都愛和她呆在一起,沒有人說她不好。

她的人生被很多人羨慕,年輕的時候在多個城市工作,閱曆豐富,30以後開了一家花店,貓狗雙全。

然後某天,她經人介紹找到我,說:“老師你知道嗎?我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從高中開始,就一心求死,現在,每天都想死。”

陳奕迅有一首歌,叫做《孤獨患者》:

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外向的孤獨患者,有何不可。

小希的情況和歌詞所描述的,是“讨好型人格”。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蘇珊 · 紐曼博士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

小希這35年的歲月中,其實并不快樂,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她隻是每一天從起床開始就很絕望。

她對别人的好,是她覺得,自己“應該”這樣做,卻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做。

“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也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小希說。

我們生活中,時常會有“委曲求全”的情況,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壓制、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表現出對方喜歡的樣子。

而讨好型人格的人,他們在意識上,是沒有目的的。他們的委曲求全,是一種條件反射,長期的、穩定的、自我虐待式的條件反射。

小希活着的每一天,都在接受自己的精神虐待。

在我看來,讨好型人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你一直通過讨好他人虐待自己,自己卻從來不自知。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01

自測一下,

你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又被稱為“老好人”。他們總是替别人着想,對别人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小心翼翼地去迎合别人,不敢表達自己的内心真實感受,總是照顧到所有人情緒,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天才少女作家蔣方舟在綜藝節目裡談到,自己曾經也有“讨好型人格”。

她說:“我不會展示自己很憤怒的一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雖然内心已經積累了很多的不滿和想反駁的東西,也不敢表達出來。即使這個人你不喜歡,然後你也希望他喜歡你。我太喜歡别人喜歡你了,成為一個谄媚的人。”

卡倫霍妮在《我們内心的沖突》裡說:讨好型人格對于溫情和贊賞有極度需求,這種需求近乎病态。

1. 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總是迎合讨好别人

在人際交往中,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上,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即使自己不認同,也會贊同和附和他人,通過認同得到群體的歸屬感。

他們特别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忽視自己的内心感受,總是希望滿足别人需求讓别人滿意,通過他人評價來定義自己。

2. 甯願委屈自己,也不敢與人起沖突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害怕和别人意見不一樣,甯願委屈自己,也不敢與人起沖突,即使被别人冒犯,也不敢越去跟人吵架。

3. 缺乏邊界和原則,不會說不

擁有清晰個人邊界的人最明顯的标志之一,就是足夠堅定。

邊界意識好的人知道自己有權利拒絕,他們清楚自己能夠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既尊重别人,也保護自己。

相反的,缺乏健康邊界的讨好者們則不會說“不”,且覺得自己需要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4. 故作謙卑

讨好者會用自我貶低的方式故作謙卑。

比如面對他人的誇獎時會說“我不夠好”、“您比我更好,請多教我一些”,背後其實是讨好者試圖用放低姿态來構築防禦,因為害怕一旦肯定自己的成績,會招來他人的挑剔和攻擊。

同時,故作謙卑也是一種控制手段,可以換來他人的善意對待。

5. 不會求助

讨好者們總是生怕自己“麻煩”别人,即便自己成天都在被“麻煩”。

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他們也不願向他人求助。如果真的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幫助,他們還會生出一種内疚和負罪感。

02

讨好型人格的原生家庭

孩子的自發行為,是在滋養他們的靈魂。讨好習慣的根源,是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濃烈的被抛棄感。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直刺人心的準自傳《人間失格》,描繪這種心理說:

“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我們讨好型的人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一直被教導,你不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而活。

1. 父母關系不好,經常争吵、冷戰的原生家庭

人小的時候,作為一個孩子的時候,有一個認知特點就是“自我中心”,看不到全局,并以為外在發生的事情都與自己有關。

小的時候,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天和地,而父母一旦發生争吵,會讓孩子覺得天都塌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極度沒有安全感,他甚會把父母關系不和的過錯攬到自己的身上,覺得是自己不好,爸爸媽媽才會經常吵架冷戰,而這會讓孩子内心産生一種負罪感和恐懼感。

如果父母在争吵之後,沒有及時對孩子解釋吵架這件事,孩子心中對于被抛棄的恐懼便會一直存在。在這種愧疚和恐懼的心理的影響之下,孩子會下意識的學會讨好父母,時間久了就容易養成讨好型人格。

2. 父母強勢,控制欲太強

孩子的自我,是成長過程中通過外界信息的回饋來建立的。

如果父母控制欲太強,一味以自己的意志為主,不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能容忍孩子犯錯,那麼孩子的“自我”是被壓制且得不到成長的。

很多"虎媽"、"狼爸"他們是不懂得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習慣于忽視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從小到大孩子就會慢慢迫于這樣的“淫威”,變得真的很乖很聽話,但也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埋藏内心真實的需求,内心極度不自信,為了獲得别人的認可,也會習慣性地迎合别人。

3. 情緒化的父母

情緒化的父母有一個顯著的特征:他們需要孩子為他們的情緒負責。

父母要麼拿孩子做出氣筒,發洩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滿,要麼對孩子嚴厲過度,總是大聲呵斥孩子的不好之處,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極度喪失安全感,甚至造成親子關系畸形發展。

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的壞情緒下變得異常乖巧,其實卻是壓抑了自己的内心真實感受,不敢大聲說話,不敢提反對意見,長大後也容易缺乏主見和創新能力,變成小心翼翼的讨好型人格。

03

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讨好型人格的人,靈魂是枯竭的。

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讓他們無法正常感受愛的流動,更不具備愛流通的通道。而從自己感覺出發而做的選擇,不管多瑣細,都是對靈魂的滋養。

正如前面所說讨好型人格對于我們自身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傷害,而如何告别讨好型人格,其實就是:自我覺醒,發現真正的自己。

1. 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讨好型人格,不是原生家庭的鍋。

讨好型人格雖然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可是我們卻不能指責原生家庭為我們的一切負責。相反,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向原生家庭傳達我們的愛。

暴力永遠無法終止暴力,仇恨隻能用愛來解決。隻要你覺醒了,會帶來整個家庭的轉變。

2. 你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

對于任何讨好型人格來說,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費心取悅每個人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而你需要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即使其他人生氣也并沒有什麼。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緒,他人生氣是他自己的事情和你無關,不要把别人的情緒壓力背負在自己身上。

3. 認識你自己比讨好他人更重要

認識你自己的内心,以及發現自己内心感受比盲目去讨好他人更重要。

例如,很多職場女性經常面臨這樣境況到底是做一個全職媽媽,還是依然繼續做職場人,如果我們隻是想讨好自己丈夫,可能會立即選擇做全職媽媽,但是對于一個成熟的人來說,她首先尊重是自己感受,思考自己是事業型女性還是家庭型女性。

從自己内心出發,你才會對自己的選擇真正負責,而不是拱手把決定權交給自己的丈夫或者其他人,這樣是對自己最大不尊重。

4. 學會說不

當别人提出一項請求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不要馬上進行承接,而是先跟對方說自己再思考下,你需要考慮是做這件事對于你内心感受是什麼,是否你發自内心的想做,并問及是否有時間。

另一方面學會說不也是一門技巧,提升自己的情商,即使拒絕别人,也不一定讓對方難受。

5、說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讨好型人格因為常常壓抑自己内心感受,而要變成一個有力量的人一定要大聲說出自己内心感受,當你說出自己感受時候,别人才會真正把你當作一回事。

說得通俗點,隻有你自己把自己當回事的時候,别人才會真正注意到你。

也請你記住一個最客觀的事實,即使你力求讨好所有人,你依然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最後,無論你的成長環境如何,無論你是何種性格,都将蔣方舟的這段話送與你: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