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是心意,疏遠是心病。
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戀。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回避依戀型人格的特征定義為: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受到傷害。②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③除非确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④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⑤心裡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答不出問題。⑥敏感羞澀,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⑦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規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如果自測滿足以上其中四項,即可診斷為[回避型人格]。
細心的學員會發現,似乎我們人人都能對号入座個2-3條,4-5條,有的幾乎全中。
歸根結底,當我們被一個人吸引或陷入一段不确定的親密關系時,人人都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戀”。
從事親密關系心理咨詢多年,通過幫助你正确認識回避型依戀人格,打破“逃避有理”的怪圈,經過專業心理治愈,重新定義自己的幸福标準。
第一步:找到“回避”的根源。
回避型的具體成因也許每個人多少都有些細節差異,但共性特征很明顯。最大的成因就是來自童年的創傷,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回避依戀的原因,在于小時候有過被抛棄的體驗,或者從小就沒有得到過“親密相處”的正确示範。
歸根結底,回避型依戀人格就是一種自卑情節,以及對他人的不信任。
具體表現如下:
A.對親密關系的不安全感(既害怕孤獨又渴望擁抱)
B.對表達愛意的羞恥感(不論是告白還是被告白,心理上難以忍受)
C.自我認知低(我配得上嗎?)
那麼解決問題的答案就有了。
第二步:正确看待你的情感需求。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首先,面對親密關系産生渴望又逃離的矛盾感受,往往會讓當事者有一個差錯的反饋:“那說明我還是排斥親密關系。”
但真實的原因是:你隻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項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隻要狗接觸籠子想要出去,就電擊;
多次實驗後,哪怕實驗員提前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逃跑,甚至沒等電擊就開始倒地呻吟,仿佛已經被電擊一樣痛苦。
本可以主動逃避卻因為心裡畏懼隻能絕望等待痛苦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因為你的慣性逃避導緻你的親密關系一直在重複失敗、失敗、失敗。
所以在下一段親密關系到來之前,你已經習慣自我定義:别幻想了,沒有人會真正愛我,我也不能很好地愛人。
既然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就是“回避型依戀”,那在開始之前就鼓勵自己:
承認自己内心深處對親密關系有本能需求,承認自己同樣渴望被愛和去愛,同大多數人一樣,你對愛情和愛人也有着自己的暢想和勾勒。
首先你自己是真實的,他人才有機會愛上一個不需要僞裝的、充滿脆弱感的你。
第三步:改變以往的溝通方式。
回避型依戀最大的弊端,就是用反向行動來表達正向思維。
我愛你,但你不要靠近我!這是他們的心理寫實。
但實際上你隻是在通過把對方一次次趕走,來驗證他是真的愛你;用無數次的考驗強化你付出的心意也許是值得的。
但這樣做的弊端很明顯。
這種若近若離,忽冷忽熱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住,你很容易推走那些真心待你但又找不到方式的人。
既如此,那就要用正向推動力,去争取和維護親密關系。
具體措施:用直截了當的表達代替猜疑;
心理學認為,當一個孩子的需求得到了父母準确的理解,及時的回應,他們的痛苦、慌張、不安可以被父母感知,并得到鼓勵和引導,那麼TA就擁有了安全的依戀模式。
反過來說,如果他們的負面情緒不能被理解、感知、引導化解,那他的情緒表達和心理需求自然就被壓抑和扭曲,最終導緻親密關系崩塌。
所以,不論是作為回避依戀型本人,或者他們的另一半,最關鍵的一定是互相把需求表達清楚,争取得到對方最大的理解。
回避型依戀本人的表達邏輯,參考如下:
①提出你的恐懼和慣性模式;
比如我渴望與你相愛,但又害怕太過親密,害怕習慣你以後又分開等......
②講清你回避背後的深層需求是什麼?
比如原生家庭的孤獨、被抛棄的恐懼等等........
③提供對方在面對你的回避時,需要展示的行為态度,具體方式等。
比如給我空間,在我需要的時候及時回應等.......
而作為回避依戀型的另一半,你的表達邏輯參考如下:
①及時留意到他的情緒,并強調懂Ta的處境和心理;
當Ta突然表現得冷淡,忽視你的感受和情緒時,說明TA又陷入了回避的焦慮中,并試圖壓制對你的依戀。
雖然很難,這時候一定要理解TA。
明白并非是你的需要/情緒/想法不值得被好好對待,而是他們在自我掙紮,TA的行為和反應不是針對你的。
②給TA适當的空間,不要緊追不舍。
雖然回避的是TA,但恐慌和害怕的情緒TA一樣在體會。
如果發現Ta在用一堆看似邏輯強大的謬論在反駁你,例如“沒有一段感情是長久的”、“我本來就不喜歡你,誰叫你喜歡我的?”
當TA說出這些話,說明這個人在測試你的反應,并根據你的反饋選擇是否關閉心門。
那就不要再嘗試刺激表達了,時機不對,語言就是毒藥,反而會讓TA徹底失望。
③選擇恰當時機,平靜、溫和的引導溝通。
建議盡量少一些自己需求的表達,尤其是負面情緒的抨擊。
例如:我愛你真的很辛苦、你真的讓我很累等;
而是隻表達你懂TA的感受,并盡量溫和的描述出來,然後耐心等待Ta的回應。
不嘲笑、不忽視,真誠的理解,最終會收獲TA對你的信任。
綜上所述,不論你是回避型依戀本人,或者是回避型依戀的而另一半,最佳建議一定是要學會抛開行為的表面,去探索真實的情感需求。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會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很多類型,比如攻擊型,回避型,依戀型......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不同的原生家庭經曆和性格,選取讓自己最安全的模式去溝通生活。
那些偶然的行為背後,是受潛意識影響的。
理解種種偶然,以真愛出發,用理解包容,最終我們都會找到最适配的另一半。
别灰心,愛就在路上。
正如回避依戀型人格,他們像帶刺的玫瑰,如果你願意付以溫柔,就能看見玫瑰綻放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