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沒有過度誇大。接納、重生、和解,才是原生家庭正确的打開方式。
不能因此完全責怪父母,忘記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之深遠,可以用“一生”來度量。
但不代表不能治愈和改變。
先來說說為什麼原生家庭影響被誇大。
一、 心理學普及的過程
最近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發現一個現象,以80年代為斷點,
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他們的交流詞彙,和思想,嫌少涉及心理學内容,
80年代出生的人,無論是聊天用語,還是邏輯思維,可以觀察到較為深入的心理學知識,
而90,00後的年輕人在聊天的時候,“原生家庭”這個詞彙被頻繁提及。
再加上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版塊,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和過去十年相比,心理學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已經大大地提升。
一個從西方舶來的知識體系,初初傳入沒有那麼發達的中國的時候,自身是自帶“權威光環的”,盲從+部分專業學習者的認可,導緻了“心理學”在中國最初的樣子,
随着我們自身的強大,加上信息時代,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加簡易,知識得獲得同樣也更加容易,“權威光環”逐漸退卻,于是質疑開始出現。
“得到”變得容易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獲得知識的例子:
真實曆史中,玄奘為了求取真經,一路西行,遭遇過土匪,跋涉沙漠,一直被追捕,還險些被當權者扣押隻能絕食抵抗,為了獲取知識,可謂堅忍不拔,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而如今我們隻要打開手機,想要知道什麼,甚至都不用搜索,大數據會自動推送給你,
在商業背景下,推送的内容不可能那麼專業,和透徹,因為現代人就連文字都不再愛看。
獲取知識需要沉下心來研究,我們現代人的心,一直是浮躁的,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
我們太容易了。
二、标簽化
當獲取知識過于容易,又無法沉下心來研究透徹的時候,知識,就成為了“标簽”。
“原生家庭”這個詞彙,就僅僅隻是一個給自己打的标簽,它和吃飯拍照發朋友圈,和你身上穿的某個牌子的衣服,和你在豆瓣上看過什麼電影聽過什麼音樂,其實沒有區别。
它成為了一個你展示給他人,你定義自己的概念。
在聊天中它可能會頻繁出現,可是,随着它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卻僅僅隻是提及的時候,就會有人說:“原生家庭也沒有那麼嚴重嘛,我們是不是誇大了?”
标簽化還有一個原因,原生家庭的傷痛被觸及,被研究,被化解的過程,一定是伴随的痛苦的,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也導緻了這一結果,
畢竟,談笑間的玩笑話,比真實地去面對自己的痛苦要容易地多。
隻是“知道”,它就隻是談資,
隻有“做到”,它才能改變人生。
三、原生家庭
回顧我接手的案例,90%的學員意識不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他們在咨詢之後,才能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成長經曆,從而在咨詢師的幫助下,去解決目前生活中的困境。
将知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你才能親自去證實:原生家庭的影響并未被誇大。
不妨觀察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哪些反應,和原生家庭有聯系,再着手從多方面解決。
例如,在目前的親密關系中,對伴侶有不滿,卻無路如何也不敢,不願意,甚至不能說出口,那麼可以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否有一位“不允許你發表自己見解”的養育者。
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愛與生存”是最主要的需求。
當孩童表達自主意識的時候,如果養育者采取了否定、斥責、甚至恐吓的回應。
孩童會有:“我不被允許做自己,因為這是錯的,我做自己了,他們就不會愛我,我也活不下去”的念頭。
這樣的念頭會成為你的一部分,藏在潛意識裡,随着年齡的增長,你不會再察覺它,可是,它卻會一直存在,
等到你長大,每每感受到“愛”的時候,無論是與同事,朋友,還是伴侶,特别是伴侶,你都會有“做自己了,就不會被愛”的感受。
在某種程度上,心,其實是一台剛出廠的電腦,我們潛意識裡的念頭,就像電腦系統,電腦程序,初初裝的是什麼程序,那麼這台電腦就會按照指令運行。
舉一個反例,我有一個“嚣張”的學員曼曼,她從小成長在一個充滿肯定和愛的原生家庭,曼曼從來都是勇敢表達自己,做自己,而在每一段親密關系中,她都是被呵護,被寵愛,無法無天的那一個。
因為她的程序,最初就是“做自己是安全的”。
如果減輕原生家庭的影響,
第一步,就是看到這些影響之後,對自我和對家庭的接納。
第二步,是接納之後的重生。
第三步,跟原生家庭和解。
不需要一刀切地責怪原生家庭,也不需要被其影響所束縛。
接納、重生、和解,才是原生家庭正确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