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父母皆禍害?原生家庭,應該為你現在的痛苦負責嗎?

嘉待情感
2023-07-29
2145
21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今天我們來聚焦原生家庭對我們成長的影響。

原生家庭話題讨論得非常火熱的時候,有人提出,父母皆禍害。

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了坎坷,不如意以及很多的苦痛。當這些不如意和苦痛出現的時候,我們總是想找到一個可以為這些苦痛買單和負責的人,就會想把它推到别人的身上。

比如,推給我們身邊的人,推給社會制度,推給我們自己的情緒,推給一些身體不适的症狀。最後會發現,不管怎麼推,好像都不是很管用。

因為推來推去,也隻是讓自己在痛苦中打轉,就是不能前行。

于是,我們就找到另一個可以為我們負責的地方,原生家庭。

随之而來的就是很多的建議和議題,比如,去和父母來一場溝通,把自己一直壓抑的沒有表達的話,去跟父母表達出來。

以及,和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等一系列,從理念到行為到情緒的宣洩。

讨論的最終走向似乎帶來了一個誤區,就是,已經年邁的父母,得為已經成年的我們内在的那個小孩負責任。

也就是說,我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為我們的苦痛買單的人:我們的父母。

但現在我們會發現,讨論原生家庭時,那些僵化的儀式性的東西越來越淡化了。

比如,建議一定要和父母去談話,去聊天,去訴說自己小時候的委屈。

這樣的聲音越來越淡了。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把自己生活的責任歸咎于我們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話,我們同樣會陷入到執念之中。

這個執念就是:都是我父母的錯,都是父母當年忽略了我,都是他們情緒化,都是他們沒有能力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才會讓我現在過得如此不堪。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清楚,這個執念的起點就在于,

你又一次成功地把自己的責任推向了外界。

那麼我們做一念之轉的時候,轉的是什麼?

轉的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出去的這樣的一些想法。

當然,确實會有些父母意識到他們自己的責任,會跟孩子道歉,說要不是當年他們不懂,忙于工作,沒有照看好我們,也不會讓我們變成這樣等等。

的确,我們現在的有一些不好的狀态,确實是和父母有關,和原生家庭有關,這是一個事實。

可正是因為它是一個事實,現在的你,能做些什麼?

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對吧?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這些事實,然後讓自己可以轉身,離開一直要讓父母負責任和呵護的位置,開始學會為自己負責。

之所以說,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過得不好,經曆苦痛,被苦痛折磨的責任推給原生家庭,是因為,第一個,往事不可追。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可逆。

既成事實,你想再多的【如果】,再怎麼一直去苛責父母,再怎麼去想讓他們一定要給你,一定要對你負責,它始終也隻能是你的一個想法,對吧?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父母有你一直期待的無條件的愛,他們有那種非常能夠自省和覺察的情緒狀态,他們為什麼不給你?

不管是他們故意不想給你,還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給不了你。

事實就是,你沒有得到。

事實就是,他們沒有辦法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到你。

第二個,你不知道你要什麼。

童年時期的懵懂無知,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具體需要的是什麼,隻知道不舒服。

比如,小時候你做什麼都希望媽媽能陪着你,隻要媽媽在,你就感覺舒服了,但你其實并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安全感。

而現在的你,終于知道這個需要的是什麼,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安全感。

那既然現在你這麼清晰地知道你要的是什麼,為什麼不在此刻開始嘗試給自己?

如果自己沒有,能不能找到一個可以幫助你擁有給予自己,滿足自己這些需求的能力的專業人士?

這個才是我們面對原生家庭部分,當下最可以去操作的态度。

這個态度就是,我們可以去回溯我們的過去,回溯我們的成長經曆。也可以回溯父母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究竟都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們都做了什麼。

甚至,我們還要細細地去分辨,我們身上的哪些特質是從父母那兒繼承來的。他們把哪些部分傳遞給了我們,比如他們的情緒,他們的處事模式,他們的生活理念。

這些是我們需要看清楚的。

因為我們要想明确自己是誰,出現了什麼問題,就一定要知道我們的來處在哪裡。

所以,回溯是沒有問題的。

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是,我們回溯的目的是什麼?

那回溯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把責任推到根本就沒辦法提供給我們的人或環境上。

我們無法穿越回去,也沒有辦法強求父母一定先要有,才能給我們。

那麼唯一要做到的是,當我們看到了我們自己的來處,看到了我們自己如何成為了當下的自己時,我們可以開始為自己負100%的責任。

這,才是對一定要父母為我們負責的執念的破除。

好,既然我們要為自己負責,搞清楚了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那它就有了一個意義。

就是我們知道了,我們這個人,是怎麼慢慢地成為現在這種狀态的。

我們的起點,我們的現在,以及我們未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把這些看得更清楚的話,我們就會知道問題在哪,我們現在又身處在何方,我們前行的方向在哪裡。

這就是我們探索原生家庭的意義。

接下來,老師就帶大家把這個部分攤開來看一看。

首先,要發現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成長曆程是怎樣的。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要把與生俱來的一團混沌的感覺進行區分。

區分出身體上的感覺,哪些是精神的狀态,哪些是情緒的狀态引發的。

就像嬰兒時期我們的哭聲,有可能是餓了,尿了,熱了,冷了,也有可能隻是想要被媽媽抱抱。

那養育者,比如媽媽,面對我們的哭聲,她必須一個一個的去區分,才知道嬰兒到底是餓了還是尿了,還是單純的要抱抱,對吧?

那小嬰兒也在媽媽這樣不斷的區分過程中慢慢的了解了,哦,原來我需要這樣,被這樣弄,我就舒服了。

好,随着孩子越來越大,他可能開始出現一些狀态,比如煩了,急了,不舒服了的感覺和情緒,并且在和媽媽不斷地關注和互動回應中知道了每種情緒和感受的名字。

他的每一種狀态有了命名後,最大的好處是,下次這個感覺又出來的時候,我知道自己是怎麼了,媽媽也不用再一個一個的去試了,直接就能判斷孩子到底是熱了還是冷了,直接就能解決問題了,對吧?

那麼,這裡其實就是父母最核心的責任:幫助孩子區分以及明确他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們成年之前,父母需要不斷地幫助我們區分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内在有什麼感覺,這個感覺對應的言語表達的是什麼,我們用什麼樣的模式去回應,去處理,去解決,去滿足它。

如果父母在這個部分做得好的話,孩子的分化程度就會很高,他就已經可以獨立的進入到社會,慢慢的去以更加成熟的方式應對這個世界。

如果父母做得不太好的時候,這個孩子的發展就會受阻。

他自己那些莫名的情緒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分解成具有功能性的和可以應對的,他的一些感覺,還會是以一團混沌的狀态在那裡。

但假如,作為養育者本身,媽媽她自己就是一團混沌不開的。比如一個精神分裂症的母親,那她養育出來的孩子就很難真的去做到很好,孩子可能也會有一些神經症的症狀。

所以我們很難讓一個精神有問題的母親去養育一個孩子,是因為母親她本身就不具備這個功能。

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那如果父母是正常人的精神狀态呢?

如果父母是正常的狀态,但他們本身在情緒上也是有很多沒有分化,是一團的,應激的,混亂的狀态時,也是會直接傳遞給孩子的。

換句話說,當母親的情緒處在混沌狀态中,當她受到了某種情緒的操控時,她可能唯一的方式就是宣洩,而途徑就是宣洩到孩子身上。

這個孩子就會莫名的被一大堆情緒籠罩起來,然後他自己可能也會覺得,好像自己動不動就得進入到某種抓狂的狀态裡。

孩子的這種情緒狀态叫做,父母對孩子的占據狀态。

再比如,從小父母對我們有很嚴格的約束,可能小學初中高中,我還知道是要為父母努力,為父母拼搏。可是上大學後,父母不再管我了,我沒有目标,突然就感覺整個人很迷失了,覺得很不舒服。

那這種缺乏拼搏的力量導緻的不舒服的感覺,其實也是一種父母對我們的占據狀态。

那你能說,父母要為我上大學後的這種不舒服負責嗎?

該負責的是我們自己,對吧?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核心的議題和責任就是,去把我們内在的感覺進行區别,進行分化,進行命名,同時開始找到它的出處,甚至可以轉化成某種能量,促進我們成長為一個更具有成熟姿态,對各種環境能夠靈活應對的人。

為什麼我們要強調在成長過程中,要注重抓到自己内在的感覺?

因為那些感覺恰恰就是标定了,你處在一個什麼狀态的一把核心的尺子。

你自己混亂的感覺越多,就說明你處在的那個階段就越低。

這個低,不是高低的低,是年齡階段的低。

也就是說,你的内在還處在一個低年齡段的兒童期。

當低年齡段的你,被太多的感覺籠罩着的時候,就會變得有着很強的感受力,但很混亂,很情緒化。

而這種不穩定的情緒狀态,會讓你經常處在一種失控的狀态裡。

同樣的,當你僅憑着感覺去找另一半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問題。

當初愛得有多深,感覺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雖然可能兩個人在這段關系裡都感覺很好,都覺得是找到了彼此的另一半,也都清楚彼此在關系裡需要的是什麼,知道怎麼可以去滿足對方,也有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

但是在這段依賴于感覺的親密關系裡,你更多的會是去依賴兩個人之間因為相依相伴,共同去做些事而産生的那些感覺。

但是,這樣的情感關系有很多的不可控。

因為,如果你的需要是完全要靠對方來滿足的,當對方不願滿足或不能滿足的時候,你的内心就會非常的空洞,就會出現很多失控的狀态。

要回到我們自己的位置,不要去到别人的位置去管别人的事,去找别人要。

那,人成長為什麼樣的狀态是最穩定的?

第一點,你始終要在社會上擁有一個身份。

比如,你不僅僅是某個男人的妻子,同時還有一個事業單位的職場身份。

因為社會上的身份是被大多數人認同的,當你在家裡沒有得到這個男人太多尊重的時候,你在職場中依然可以得到很多的認可和尊重,那麼你同樣會獲得一份自信。

隻有當你意識到,除了家庭,工作也是你的一部分的時候,你的穩定性就會在那一刻又被綁定一些。

所以社會上的角色會讓我們更穩定。

但假如僅僅把自己綁在一個單一的功能性的角色上的時候,雖然穩定,但也會感覺到很冰冷,甚至有點麻木。

因此,人成長的最佳狀态是三個部分,功能的角色的,情感的,和感受性的。

把這三個有比例的放入到自己身上,50%的角色,30%的情感的互動,20%的内在感覺,包括身體感覺。

這個比例是一個人既可以很穩定的成為自己,同時又可以靈活地建立關系,并且還可以找尋到自己内在感覺的一種狀态。

這就是我們确認的一個成長方向。

有了這樣的一個比例,這樣的一個方向在,我們就可以不斷地确認,現在按時間精力來劃分,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精力都處在一種混沌迷茫的狀态裡,有多少的狀态處在很清醒,很冷靜、很釋然,很平和的狀态裡。

按照這樣的一種比例不斷的去标定自己,也許就知道父母在哪一刻沒有給到我,那裡就是我現在的起點。

從這個起點出發,去做一個最重要的嘗試,嘗試沖破和穿越,嘗試去把父母在那一刻沒有辦法在我身上完成的議題去給它完成。

也許它很困難,但這畢竟是我們的一個起點。

如果在你回溯,去看父母的時候,發現他們甚至連這一點都沒有辦法意識到,那隻能證明,在那個時候,他們的内在是比我們還小的孩子,那你還能指望兩個比你更小的孩子給你什麼呢,對吧?

所以,要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和自己生活的主人,就先從破除【父母和原生家庭要為你負責任】的執念做起,開始為自己負起責任,走上成長自己的這條路。

最後,我們還是要附上一念之轉的轉念步驟:

首先是,4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是真的嗎?

第二個問題:我能100%肯定這是真的嗎?

第三個問題:當我有這樣的一個想法的時候,我的反應會是怎樣的呢?

這個反應一方面是自己的狀态,自己身體的反應,自己的言行舉止,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理反應。

另一方面,就是你會對這個人做些什麼?會怎麼看待他。

第四個問題:假如你沒有了這個想法,你會是一個什麼狀态,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這個想法從你腦子裡拿走了,扔掉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其次是,反躬自問。

就是把你執念裡的主語,如果是【我】就要變成那個人,如果是那個人就要變成【我】,主語變一下,其他不變,主語和賓語調換位置。

大家不妨拎出一個讓你痛苦不堪的,關于原生家庭的執念,按照上面的步驟去試着做轉念,看看能不能把自己從執念中帶出來。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