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讀懂你就明白了

嘉待情感
2023-07-08
1739
38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

我的答案是:防止不了。

除非你把對方24小時綁在身邊,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對方心裡不會去想另一個人。

我知道我這樣說可能會讓你難以接受,但是你必須明白這一點——

生活充滿着随機與偶然,我們從來都不能控制任何未發生的事情,也永遠無法真正控制一個人,在無常世界中,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

換言之,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别人給的,而是來源于我們内心。

别急着劃走。我知道這個答案可能暫時讓你失望了,因為你覺得安全感是另一半絕對忠誠才會有的,而你要的就是這個絕對忠誠的方法。

“另一半出軌”是無論男性或者女性潛意識都會有的恐懼,男性因不接納自身的脆弱會傾向于直接施加控制,而女性更傾向于向外學習和求助。

問題的核心解決方式——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是一樣的。這裡我們從女性視角聊一聊。

想要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感受到了你在關系中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另一半出軌于你而言,意味着災難性的後果:

感情被背叛,對自身産生質疑,愛情與婚姻的信念感崩塌,接連帶來一連串的家庭現實問題,尤其是當你經濟完全依賴對方,此時另一半出軌,還意味着現實生活的威脅。

你絕對不允許這樣的情境發生,才因此想方設法防患于未然。

對另一半出軌充滿着擔憂與焦慮,這樣的你,還可以坦然地享受當下的關系嗎?

我想一定是不能。

你或許會說,我就是因為太愛太在乎他,才不能接受他出軌。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真正的愛是信任對方,給予對方充分做自己的自由,允許對方天然地愛自己而不加幹預。與其說是太愛對方,不如說是依賴和需要對方,正因為内心充滿着強烈的不安,才需要“保證對方絕對不出軌”以求心安,這實質是一種“控制欲”。

一個客觀事實是:

生活并不以個人意志為中心,有各種随機偶然的因素發生,我們每個人能切實控制的事情其實非常有限。人也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想要控制未發生的事情或者牢牢控制一個人,注定會失敗。

越是想控制,結果往往是更多地體會到失控,伴随而來的是強烈的憤怒與無力感,控制與被控制本就一體兩面——

當你生起控制心的時候,你才是那個被控制的人,因為你的喜怒哀樂全被對方的一言一行所牽動,你的情緒好壞不再由自己決定,這無異是織了一個繭把雙方牢牢束縛住。

回到擔心另一半出軌的問題上,這裡有兩種情況:

對方有事實上的疑似行為,

激發了你在關系中的焦慮。

婚姻中女人的情感需求是:關愛、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安全感,以這六大核心需求組成各種不同形式的愛。

當對方出現事實上的可疑行為,比如不修邊幅的人開始注意形象打扮,若有若無地回避接打電話,态度出現冷淡與疏離等等,詢問對方卻遭到質疑——是你太敏感,類似這樣的端倪,極容易激發女性在關系中對“忠誠”與“安全感”的需求受到威脅,感到正逐漸失去對方的愛。

這種事實上的疑似行為确實讓人備受煎熬。我們無法“證據确鑿”地确定出軌是否發生,就迫切想要知道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成為既定事實。

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行為。那我們隻能繼續煎熬着,或者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一樣,假裝什麼都沒發生嗎?

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從自身出發,用更有效的方式就這些行為本身聊一聊,來推動情況改善,而不是加足内心戲,把内在感受的決定權交給對方。

使用平靜溫和的溝通方式代替指責質問的對話,談論具體的事情和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态度明确傳達給對方。

這裡有親密關系裡溝通的萬能句式:

你怎樣的行為(具體事情),讓我感覺如何(内心的感受),我需要的是(内心的需求),如果你怎樣做(具體的行為),我會感到(想要的體驗感)/後果會是……

舉例:“最近你不再像以前一樣關心我了,我感到困惑和難過,是遇到什麼事了嗎?我需要你的關心,如果還可以和以前一樣,我會感覺更好一些。”

“你背着我接電話,讓我感到不被信任,我需要在關系感到是信任和坦誠的,如果你繼續背着我接電話,我可能會重新審視我們的關系。”

嘗試盡可能多地使用這樣的句式去表達。如果對方是因為工作不順或遭遇偶發情況,經過有效的溝通,情況一般會得到改善。

如果對方拒絕溝通或溝通無果,那還是要回到最終的——我們不能控制任何未發生的事情,也無法真正控制一個人,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

對方沒有任何事實上的可疑行為,

僅僅是自己無法全然信任關系

如果對方沒有任何事實上的可疑行為,僅僅是自己無法全然信任關系,你在關系中可能會有一種彌漫性的焦慮——你既無法坦然地享受關系,也會為這種“心始終無法踏實”的感覺所困擾。

回想過往的關系中,你是否有過堅定、踏實被愛的感覺?是否曾有過全然信任一段關系的體驗?

如果有過,也許是因為遭遇過情感的背叛與創傷,讓你不敢再輕易去信任一段關系。

引起創傷的那件事早已經過去,但從未真正結束,未被安撫的情緒和遺留的恐懼,依舊存在于當下的關系中發揮着作用,屬于過去的創傷是需要被看見和處理的部分。

如果沒有過,我們需要把目光看向更早以前,甚至是早年經曆。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系,特别是成年以後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作用,即“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間的最初關系構成了以後所有關系的起點”。

根據照料者與嬰兒的回應互動方式,嬰兒的依戀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基礎類型:

安全型依戀:當孩子哭鬧時能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安撫和照顧,得到了悉心照料的孩子,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從心裡覺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能夠從心底信任他人。回避型依戀:當照顧孩子的大人,心中帶着對孩子敵意或者拒絕的态度,這種态度孩子是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孩子自覺他們是靠不住、不能依靠的。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在與他人的關系中畏縮不前,很難信任對方,也很難建立起親密關系。焦慮型依戀:如果大人對孩子的照顧,表現出反複無常,有時細心照料,有時冷漠敷衍,這樣會導緻孩子産生複雜焦慮的情感。他們無法确定父母是否會及時出現照顧他們,這使得他們與他人的關系變得緊張和過度依賴他人。

成人依戀與母嬰依戀的内在機制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隻是随着依戀關系的發展,個人依戀序列的結構會發生變化。

在嬰兒早期的基礎依戀類型上,成年人相應發展出了四種依戀風格:

安全型依戀:既不擔心被抛棄,也樂于親密,與伴侶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疏離型依戀: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對親密感到不适,追求獨立。癡迷型依戀:總是很擔心被抛棄,渴望親密,十分依賴伴侶。恐懼型依戀:擔心被抛棄,但又對親密感到不适,既想要依賴又希望獨立。

除了安全型依戀外,其它三種都屬于不安全依戀類型,無法全然信任關系和享受關系,或者說自身構建幸福親密關系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這是個人成長中一大命題,需要深度的自我覺察和構建新的客體關系經驗,尋求專業的情感心理咨詢或許能更好幫到你。

想要防止另一半出軌,有這個想法的你,是否存在對另一半的過度依賴呢?可能是物質上的,可能是精神上的,或者兩者兼有。

當你在物質上無法獨立生存,依靠對方的供養;當你在精神上無法成為自己生活的主體——沒有了另一半,你無法确定自我身份以及生活目标,此時的另一半,幾乎是你人生的救命稻草。

焦慮,就來自于這種過度依賴背後,自我力量的匮乏。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就是提升自我的力量。

那怎樣才能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升自我力量呢?

我的建議是:

1、無論是否有必要,保證自己有獨立賺錢生存的能力

這裡說的不是必須賺很多錢,而是至少不會沒有另一半就無法生存。你不一定非要進入職場,也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小事業,很多時候賺錢能力是與我們的底氣直接挂鈎的。當你有自己想要投入的事情并可以勝任的時候,你将逐漸感到來自自身的力量。

2、發展更多有質量的人際關系,不隻局限與伴侶的關系中

有時候我們的情感需求不一定隻有伴侶可以滿足,還有好友與同伴。當你能更多在除另一半之外的比如閨蜜、親友身上獲得情感接納與支持的體驗,對伴侶的依賴就會相對減輕。我們完全可以用更加靈活、有效、合理的方式去滿足内在的情感需求。

3、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多體驗生活的樂趣

做自己感興趣和喜歡的事,人是會被滋養的,當你更能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讓個人世界變得豐富起來,你自然就不把太多時間放在尋找伴侶可能出軌的“蛛絲馬迹”上,你也會有更多的心理彈性去應對婚姻可能遇到的狀況。

4、不斷認識自己,不放棄自我成長

如果說有件事是到老都要做下去的,那一定是“認識自己與成長自己”。外面沒有别人,隻有你自己——我們眼中的他人和世界,是我們内心的投射。把看向另一半的眼光收回來,放到自己身上,覺察自己。

5、在沒有事實上的可疑行為時,選擇相信伴侶

另一半同樣需要你的信任。在沒有事實上的可疑行為時,選擇相信伴侶,更多留意并感謝與伴侶共同的美好體驗。

過度焦慮推動下的行為——去“防止出軌”、不斷尋找蛛絲馬迹,你潛意識對另一半出軌的擔憂,實際是對伴侶的消極心理暗示,結果往往适得其反,讓預想的“災難”成為現實。

這就是自我實現預言:

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會影響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最後導緻他人(或自己)的表現,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态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他人(或自己)的預言一樣。

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

我的答案是:防止不了。

除非你把對方24小時綁在身邊,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保證對方心裡不會去想另一個人。

我知道我這樣說可能會讓你難以接受,但是你必須明白這一點——

生活充滿着随機與偶然,我們從來都不能控制任何未發生的事情,也永遠無法真正控制一個人,在無常世界中,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

換言之,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别人給的,而是來源于我們内心。

别急着劃走。我知道這個答案可能暫時讓你失望了,因為你覺得安全感是另一半絕對忠誠才會有的,而你要的就是這個絕對忠誠的方法。

“另一半出軌”是無論男性或者女性潛意識都會有的恐懼,男性因不接納自身的脆弱會傾向于直接施加控制,而女性更傾向于向外學習和求助。

問題的核心解決方式——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是一樣的。這裡我們從女性視角聊一聊。

想要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感受到了你在關系中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另一半出軌于你而言,意味着災難性的後果:

感情被背叛,對自身産生質疑,愛情與婚姻的信念感崩塌,接連帶來一連串的家庭現實問題,尤其是當你經濟完全依賴對方,此時另一半出軌,還意味着現實生活的威脅。

你絕對不允許這樣的情境發生,才因此想方設法防患于未然。

對另一半出軌充滿着擔憂與焦慮,這樣的你,還可以坦然地享受當下的關系嗎?

我想一定是不能。

你或許會說,我就是因為太愛太在乎他,才不能接受他出軌。

真正的愛是信任對方,給予對方充分做自己的自由,允許對方天然地愛自己而不加幹預。與其說是太愛對方,不如說是依賴和需要對方,正因為内心充滿着強烈的不安,才需要“保證對方絕對不出軌”以求心安,這實質是一種“控制欲”。

一個客觀事實是:

生活并不以個人意志為中心,有各種随機偶然的因素發生,我們每個人能切實控制的事情其實非常有限。人也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想要控制未發生的事情或者牢牢控制一個人,注定會失敗。

越是想控制,結果往往是更多地體會到失控,伴随而來的是強烈的憤怒與無力感,控制與被控制本就一體兩面——

當你生起控制心的時候,你才是那個被控制的人,因為你的喜怒哀樂全被對方的一言一行所牽動,你的情緒好壞不再由自己決定,這無異是織了一個繭把雙方牢牢束縛住。

回到擔心另一半出軌的問題上,這裡有兩種情況:

對方有事實上的疑似行為,

激發了你在關系中的焦慮。

婚姻中女人的情感需求是:關愛、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安全感,以這六大核心需求組成各種不同形式的愛。

當對方出現事實上的可疑行為,比如不修邊幅的人開始注意形象打扮,若有若無地回避接打電話,态度出現冷淡與疏離等等,詢問對方卻遭到質疑——是你太敏感,類似這樣的端倪,極容易激發女性在關系中對“忠誠”與“安全感”的需求受到威脅,感到正逐漸失去對方的愛。

這種事實上的疑似行為确實讓人備受煎熬。我們無法“證據确鑿”地确定出軌是否發生,就迫切想要知道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成為既定事實。

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行為。那我們隻能繼續煎熬着,或者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一樣,假裝什麼都沒發生嗎?

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從自身出發,用更有效的方式就這些行為本身聊一聊,來推動情況改善,而不是加足内心戲,把内在感受的決定權交給對方。

使用平靜溫和的溝通方式代替指責質問的對話,談論具體的事情和坦誠表達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态度明确傳達給對方。

這裡有親密關系裡溝通的萬能句式:

你怎樣的行為(具體事情),讓我感覺如何(内心的感受),我需要的是(内心的需求),如果你怎樣做(具體的行為),我會感到(想要的體驗感)/後果會是……

舉例:“最近你不再像以前一樣關心我了,我感到困惑和難過,是遇到什麼事了嗎?我需要你的關心,如果還可以和以前一樣,我會感覺更好一些。”

“你背着我接電話,讓我感到不被信任,我需要在關系感到是信任和坦誠的,如果你繼續背着我接電話,我可能會重新審視我們的關系。”

嘗試盡可能多地使用這樣的句式去表達。如果對方是因為工作不順或遭遇偶發情況,經過有效的溝通,情況一般會得到改善。

如果對方拒絕溝通或溝通無果,那還是要回到最終的——我們不能控制任何未發生的事情,也無法真正控制一個人,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

對方沒有任何事實上的可疑行為,

僅僅是自己無法全然信任關系

如果對方沒有任何事實上的可疑行為,僅僅是自己無法全然信任關系,你在關系中可能會有一種彌漫性的焦慮——你既無法坦然地享受關系,也會為這種“心始終無法踏實”的感覺所困擾。

回想過往的關系中,你是否有過堅定、踏實被愛的感覺?是否曾有過全然信任一段關系的體驗?

如果有過,也許是因為遭遇過情感的背叛與創傷,讓你不敢再輕易去信任一段關系。

引起創傷的那件事早已經過去,但從未真正結束,未被安撫的情緒和遺留的恐懼,依舊存在于當下的關系中發揮着作用,屬于過去的創傷是需要被看見和處理的部分。

如果沒有過,我們需要把目光看向更早以前,甚至是早年經曆。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系,特别是成年以後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作用,即“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間的最初關系構成了以後所有關系的起點”。

根據照料者與嬰兒的回應互動方式,嬰兒的依戀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基礎類型:

安全型依戀:當孩子哭鬧時能得到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安撫和照顧,得到了悉心照料的孩子,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從心裡覺得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可以從他人身上獲得安全感,能夠從心底信任他人。回避型依戀:當照顧孩子的大人,心中帶着對孩子敵意或者拒絕的态度,這種态度孩子是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孩子自覺他們是靠不住、不能依靠的。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在與他人的關系中畏縮不前,很難信任對方,也很難建立起親密關系。焦慮型依戀:如果大人對孩子的照顧,表現出反複無常,有時細心照料,有時冷漠敷衍,這樣會導緻孩子産生複雜焦慮的情感。他們無法确定父母是否會及時出現照顧他們,這使得他們與他人的關系變得緊張和過度依賴他人。

成人依戀與母嬰依戀的内在機制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隻是随着依戀關系的發展,個人依戀序列的結構會發生變化。

在嬰兒早期的基礎依戀類型上,成年人相應發展出了四種依戀風格:

安全型依戀:既不擔心被抛棄,也樂于親密,與伴侶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疏離型依戀: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對親密感到不适,追求獨立。癡迷型依戀:總是很擔心被抛棄,渴望親密,十分依賴伴侶。恐懼型依戀:擔心被抛棄,但又對親密感到不适,既想要依賴又希望獨立。

除了安全型依戀外,其它三種都屬于不安全依戀類型,無法全然信任關系和享受關系,或者說自身構建幸福親密關系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這是個人成長中一大命題,需要深度的自我覺察和構建新的客體關系經驗,尋求專業的情感心理咨詢或許能更好幫到你。

想要防止另一半出軌,有這個想法的你,是否存在對另一半的過度依賴呢?可能是物質上的,可能是精神上的,或者兩者兼有。

當你在物質上無法獨立生存,依靠對方的供養;當你在精神上無法成為自己生活的主體——沒有了另一半,你無法确定自我身份以及生活目标,此時的另一半,幾乎是你人生的救命稻草。

焦慮,就來自于這種過度依賴背後,自我力量的匮乏。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就是提升自我的力量。

那怎樣才能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升自我力量呢?

我的建議是:

1、無論是否有必要,保證自己有獨立賺錢生存的能力

這裡說的不是必須賺很多錢,而是至少不會沒有另一半就無法生存。你不一定非要進入職場,也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小事業,很多時候賺錢能力是與我們的底氣直接挂鈎的。當你有自己想要投入的事情并可以勝任的時候,你将逐漸感到來自自身的力量。

2、發展更多有質量的人際關系,不隻局限與伴侶的關系中

有時候我們的情感需求不一定隻有伴侶可以滿足,還有好友與同伴。當你能更多在除另一半之外的比如閨蜜、親友身上獲得情感接納與支持的體驗,對伴侶的依賴就會相對減輕。我們完全可以用更加靈活、有效、合理的方式去滿足内在的情感需求。

3、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多體驗生活的樂趣

做自己感興趣和喜歡的事,人是會被滋養的,當你更能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讓個人世界變得豐富起來,你自然就不把太多時間放在尋找伴侶可能出軌的“蛛絲馬迹”上,你也會有更多的心理彈性去應對婚姻可能遇到的狀況。

4、不斷認識自己,不放棄自我成長

如果說有件事是到老都要做下去的,那一定是“認識自己與成長自己”。外面沒有别人,隻有你自己——我們眼中的他人和世界,是我們内心的投射。把看向另一半的眼光收回來,放到自己身上,覺察自己。

5、在沒有事實上的可疑行為時,選擇相信伴侶

另一半同樣需要你的信任。在沒有事實上的可疑行為時,選擇相信伴侶,更多留意并感謝與伴侶共同的美好體驗。

過度焦慮推動下的行為——去“防止出軌”、不斷尋找蛛絲馬迹,你潛意識對另一半出軌的擔憂,實際是對伴侶的消極心理暗示,結果往往适得其反,讓預想的“災難”成為現實。

這就是自我實現預言:

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會影響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最後導緻他人(或自己)的表現,符合一開始預期的态度及行為,就好像印證了他人(或自己)的預言一樣。

當你構建起堅實的内心世界,擁有更多的心理彈性與空間時,你會發現控制欲逐漸消失了。

比起找到“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的答案,你終有了一種感覺:問題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你也更自由了。

當你構建起堅實的内心世界,擁有更多的心理彈性與空間時,你會發現控制欲逐漸消失了。

比起找到“如何防止另一半出軌”的答案,你終有了一種感覺:問題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你也更自由了。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