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親密關系中,為什麼越愛越得不到愛?

嘉待情感
2023-07-08
2388
20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愛情當中,有些人做了看似平常的事,換來的是如膠似漆、相親相愛。

而有些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去做一些看起來不平常,甚至富有挑戰的事,但依然得不到想要的愛。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付出,就應該有回報。

愛情裡過多的“付出感”,實際上是謀殺愛情的兇手。

很多人對于愛情的認識存在誤區:隻要付出真心,對方就會愛上我。

但這個世界上,付出必有回報,但愛情除外。

在愛情裡,沒有真心不行,可隻有真心,更是萬萬不行的。

01 先看看以下3種無效付出,你中了幾個?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喜歡一個人,就要不停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并通過不斷付出的方式,來博得對方的好感,從而獲得愛情。

但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效付出。

無效付出,從字面理解是,付出了真心,但沒有效果。從做法來講,無效付出大多是以自己主觀理解角度出發,去為對方做一些認為對其有利的事。

那麼什麼是無效付出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1、表演式付出,是追求愛情的大忌

刻意的付出,越付出,越失敗。

在愛情中,看起來好像付出了很多,熬了很多夜、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收獲。

表演式付出,實質隻是在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隻是一種“僞付出”。

心理學上的自我服務偏見指出:

當我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表現出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一邊會想盡辦法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則會自然而然地接受贊譽。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戀愛脫單情感問題!

自我服務偏見,是一種常見的歸因錯誤,是影響人際關鍵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影響我們判斷愛情的關鍵。

“我都付出了這麼多,TA還是不動心,我也沒辦法了,我盡力了。”

持續不斷地付出真心,其本質并不是我們認為付出就會有回報,而是我們在為最終不得不放手,為自己開脫的借口。

這樣的真心付出,越付出,表演程度越高。而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對愛情的追求,到底是愛還是表演,對方一清二楚。

在愛情中,我們一定要避免“僞付出”。假裝付出的真心,對方不會珍惜,追求的愛情也不會陪“僞付出”演戲。

2、執念式付出,是追求愛情的阻礙

過量的付出,越付出,越相悖。

人在追求愛情時,應保持一個基本的自我覺察狀态,在感情的沖動下,過多地為愛付出,非但無益于得到愛情,更可能會使得我們與愛情擦肩而過。

心理學上的契可尼效應指出:

人們很容易忘記那些已經完成的、圓滿的事情;但對于那些中途結束,沒有完成的事情卻記憶深刻。

對于付出方而言,得不到的時候特别想要,似乎除了對方,我們就再也無法喜歡上别人了。其實執迷地付出,我們較勁的不是對方,而是在跟得不到的自己較勁。

執迷式的真心付出,是虛幻的,我們愛的并不是對方,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對方,是自己極度美化後的對方。

其實質在于,我們并不是在追求一個人,我們是在強求一種100%的完美。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承受這樣100%完美的要求。所謂的付出真心,其實是對對方的壓迫。

越是付出真心,越是在強迫對方。這樣的付出,隻會讓對方避而遠之。

3、壓力式付出,是追求愛情的陷阱

索取的付出,越付出,越不平衡。

付出與索取,雖然看上去沒有絲毫關系,甚至在漢語中,付出與索取是相反的意思和行為。

但有壓力式付出,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索取。隻是這種索取變得非常隐蔽,常常無法讓旁人意識到這一做法的問題。

愛情中的沉沒成本,常常以“為愛付出真心”的形式出現,因此更容易使人在道德和心理上陷入自我安慰的怪圈,從而難以下決心去放棄已經注定沒有結果的感情。

而當我們一旦對付出上瘾,實質上是以道德綁架去向對方,索取更多的、更大能量級的情感回饋。

正是這樣的想法,讓付出不再隻是單純的付出,反而變成了一種利益交換的方式,甚至是不符常理的“索取”。

付出感強的人無限放大自己的付出,無限向對方索取,越是真心付出,關系越無法平衡。

02 不懂兩性思維差異,付出變成一種“自嗨”

愛情對于兩性的意義是不同的。

哲學家休谟說:

男人和女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如果不了解這種差異,就體會不到人類之間最美好感情的妙處。

差異性,并不隻是在于表達方式上。差異性,廣泛存在于男女的想法、感覺、認知、反應、需求、态度等方面。

這種差異的存在,既達成了在親密關系中的某種平衡,同時也帶來了令人困惑、難以調和的兩性矛盾。

心理學家羅蘭·米勒所著的《親密關系》一書指出:

男女在心理上的差異,主要來源于性别差異和性認同差異。簡單來說,兩性之間存在着性别差異和性别心理差異。

如果說,性别差異是天生存在的,進化心理學則認為:男女心理差異之所以存在,因為它們是長期機制演化的結果,是具有适應意義的。

從兩性心理差異而言,在愛情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以下兩個方面:

1、評分差異,導緻雙方對待感情态度不一

男性往往具有目标性,而女性大部分則關注感性層面。

而且戀愛中的男女在平衡對方價值的“得分方式”上是有差異的。

男性在戀愛中實行的“減分制”,如果對方需要的價值逐漸超出男性的能力或耐心,他會給這個女性減分;

女性則實行的是“加分制”,一旦女性建立起了一段感情,在感情中她往往會在關系中越來越依賴另一半,會用小事或小細節不斷為對方加分。

例如在感情中,男性通常認為工作是最重要的事;而女性則認為有些事雖小,但意義很重,比如交流、擁抱等,而男性認為的豪車、社會地位,對于女性來說并不那麼重要。

由此現象,戀愛心理學上的男女情感曲線差異理論則指出:

男性的愛很多時候源于一瞬間的刺激,一旦追求成功,他的興趣值就會逐漸下降。而女性恰好相反,考察期長不容易“上頭”,而一旦确立關系,興趣值會逐步上升。

因此在愛情裡,雖然我們可以靠一時的真心付出,和心儀的對象确立關系,但這種隻靠真心維系的感情,更像是為表達真心而表達。

2、需求差異,導緻雙方表達感情方式不一

大體上來說,男性避免在别人面前留出自己的感情,那意味着示弱。而女性,情緒化被普遍認為是她們天生的表達武器。

大部分人認為,男性更加理性、也更容易回避感情;

而女性則更感性,則更擅長表達感情。

理性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馬上得出一個結論,在思考之後得到的結論,往往都是比較确定的答案,不容易更改。

而感性的人,往往容易被情緒帶偏,大多數都是邊說話邊思考問題,不然在負能量滿滿的情況,很少能靜下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橡皮筋效應”指出:

男性在面對親密關系時,非常容易走極端。如同橡皮筋一樣,被拉伸到極限,會立即反彈。

這是因為,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男性比女性需要更大的自由空間,也很享受在“獨處”和“親密”這倆種狀态之間來回切換。

因此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确立關系之後,男性會更傾向于關系中抽離出來,而女性會比男性更看重關系的維護,各種穩定的關系會給女性帶來安全感。

因此就算是兩情相悅的關系,在确定關系後不能好好經營,也面臨着分開的結果。何況是“隻有真心”的單方面付出。

從性别差異和性别認知差異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兩性對于愛情,對于關系的看法都不一緻。

因此,以“真心付出”為唯一砝碼去追求愛情或親密關系,本質上就是忽略模式了兩性認同差異,是無法達成收獲愛情願望的。

兩性認知差異模式,從源頭就否認了“越付出,越能得到愛”這一觀念。

那麼,從兩性互動的層面來看,愛情是否能建立在一方全心付出的基礎上呢?

03 愛情是一場勢均力敵的互動博弈,僅靠單一的付出是不夠的

愛情是結果,不是目标。

很多人都說,戀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瘋狂的事。其瘋狂往往表現為無私忘我與不求回報,這與“博弈理論”這種理性的規則背道而馳。

但實際上,我們尋找伴侶,不管出于什麼目的,人都有群居、與對方合作生活的本能。一提到合作,就必然出現雙方的決策沖突和行為對立。

愛情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性雙方的博弈。如同任何關系,最好的結果從來不是一方大獲全勝,而是雙方彼此給予,彼此獲得。這樣的關系才能穩定并長遠。

1、知彼跟要“知己”,有互動才有平衡

愛情中的兩性關系博弈。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這就意味着關系是我們生存的剛需,和比人交往是我們的基本需求。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會本能地渴望愛、回應和鼓勵支持。

但這個前提是,你得自知自洽,才能從付出中體驗到幸福感。

不自知不自洽的人,更容易越付出越委屈。

因為博弈的底層邏輯,人與自己的關系。

主動追求并得到愛情,對我們而言,不止是情感層面的滿足,更是自我評價體系的确認和提升。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愛情給了我們的一個非常好的平台。在和另一個人接觸、碰撞、沖突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鏡像的自我,也看到更為完整獨特的自我。

心理學的投射效應充分表明,人的外在境遇,是内在潛意識的投射。

換而言之,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自我價值偏低,那就無法期待别人愛你。

人在潛意識中恐懼的事,在他的人生中大概率就會投射出讓人恐懼的事情。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内在恐懼或自我評價偏低的人容易遭遇被傷害。

不自信的人,容易被群體忽視;缺愛的人,更難以得到愛情。潛意識憤怒的人,很大成都上會遭遇那些讓他憤怒的事情。

大多數無法與自我形成自洽的人,當遇到感情問題時,他們大多采取兩種手段去解決問題:

① 去讨厭對方:用對方的行為,來懲罰自己,認為是别人瞎了眼,看不見自己的好。

② 去讨好對方:但越讨好,越遭人嫌棄,再全心付出,直至雙方關系走入死局。

無法自洽→讨好或厭惡對方→更引來對方嫌棄→更加無法自洽。

這就是惡性循環。無法在博弈中實現自己的期望,是因為本身的基礎就是不堪一擊的。

2、相愛相殺互相付出,有互動才有平衡

博弈的基本模式,人與他人的交換。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這就意味着關系是我們生存的剛需,和比人交往是我們的基本需求。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會本能地渴望愛、回應和鼓勵支持。

交換是合作達成的方式之一。正如硬币的兩面,要合作就必然發生交換,要交換也必須在合作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在愛情中,基于合作大前提的交換,普遍來說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① 價值交換:互相成就彼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喜歡高價值的東西,而抵觸低價值的東西,這是人的天性。

越是高價值的人,可能身邊越是有很多機會,大家通常會覺得高價值感的人有魅力,願意去親近他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越是高價值感的人,自身的價值也會被擡高。

我們在追求愛情時,會通過一系列手段,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價值。這些價值,包括外貌、能力、品行等等方面。戀愛關系的确立,實質上是雙方對彼此價值的認可。

在戀愛過程中,甚至是在婚姻關系中,要想實現雙方關系的穩固,很大程度源于雙方是否能持續不斷地為對方提供新的價值。

因此,增加自己的籌碼,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在所有兩性關系中相當重要一環。

如果一方無法持續提供新的價值交換,那麼愛情保鮮基本是無法做到的。

② 情緒交換:互相接納、理解彼此

人,都是感情的動物。兩性的不同在于,男性回避感情,女性則善于表達情緒。

我們經常都能耳熟能詳一些對對方表達情緒的句子:

“多喝熱水”;

“别想了那麼多了”;

“你就是最棒的,他們那是嫉妒你”

……

這些所謂的情緒交換,隻是在機械地模仿一些看似正确的詞彙,但并不能給到真正的情緒交換。

情緒交換,在心理學中也被稱為情緒協調:

是指伴侶雙方能夠深層次地相互理解,并能将這些理解用恰當的方式相互表達出來,真正的親密就會從中産生。

雙方擁有情緒協調,比普通的價值交換,在親密關系中作用更明顯,更強大。對于雙方關系運營維護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面對雙方差異時,我們第一時間被觸發的是“元情緒”,面對“元情緒”對方是否能共情,是否提供恰當的情緒調諧,這其實決定了親密關系是否能長久維系。

面對元情緒的正确處理,會讓對方理解并體會到對方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平複劍拔弩張的氣氛。

因此,如何應對自己或對方的元情緒,實現情緒交換,是親密關系的重中之重。

如果一方隻願意從自我角度出發,去付出自以為是的真心,對方無法在關系中獲得情緒價值,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付出也需要能量守恒,及時止損。

日常中的重複博弈,收獲美好愛情。

在戀愛關系中,不論是一見鐘情還是友情變愛情,在之後一段相處時間中,彼此開始了互相的深入了解。有些情侶能走到最後,有些情侶則中途分手。

其實,确立關系之後的戀愛相處,就是一場日常的重複博弈,重複博弈是在很多事情達到最優解的辦法。

了解彼此、相互磨合,總的來說都重複博弈的過程,在重複中,雙方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認知,如能與對方達成一緻,親密關系則可繼續。

重複博弈是指:

兩方在相同或變化的場景下,不止一次産生交集。在理性的狀态下,不可能一方永遠輸,一方永遠赢。

在愛情裡,不可能一方一直付出,另一方一直享受。合理性的“獎勵”和“懲罰”,糾正自我的利己行為,以便雙方長期性地合作下去。

感情中的付出,根本是為了置換得到對方的價值和能量,你來我往,彼此能量相當,感情才能長久。

如若己方的真心付出,并不能換來對方的“不上心”,在這種情況下還持續付出真心給到對方進行“獎勵”,那麼無異于鼓勵對方的“不上心”行為。

一旦受到“獎勵”,對方隻會放任“不上心”這種行為,最終導緻一方拼命付出,一方越來越嫌棄的後果。

人與人的關系本質就是一場博弈。從博弈的底層邏輯、基本模式中可以看到,隻有一方努力的愛情,并不能在博弈中占據主動權。

因此,以“真心”為唯一價值,在愛情中進行博弈,其實質是隻提供一種價值,企圖于對方交換所有,這樣的想法是幼稚,在博弈中落于下方也是必然的。

沒有任何愛情,不需要回報。愛情需要雙方去維護,單方面的付出,早晚有一天會精疲力竭。

綜上所述,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如果無視兩性認知差異,無視情感的互動作用,堅持無效付出,如果無法和對方達成勢均力敵的動态平衡,愛情隻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好的愛情,不是上頭式的一味付出真心,而是相互欣賞和依靠,又各自精彩。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