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尊重他們的選擇
在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他們為人善良,溫和,每次别人提出需求他都一一答應,從來都不敢拒絕,害怕尴尬,朋友遠離。
這樣的人俗稱“老好人”。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在公司裡每次同事說,你下去了順便上來幫我帶個飯,中午人人都休息的時間同事就說看你閑閑沒事做要不幫我打印一份PPT,周六日放假時間領導就叫他過來值班。
面對這些内心不想做的事情他想拒絕的,可拒絕的話到嘴邊卻說成了好的,沒問題!硬着頭皮幫别人完成且占用了自己寶貴的時間。
他内心感到的不快樂,幫助别人幾次卻不見得同事們對他好,而且要求還越來越多。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欺軟怕硬是天性,像老好人這種沒有價值軟弱的人,人們更多的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為什麼面對别人提出的需求,自己不敢拒絕,更多的是考慮别人的感受,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呢?這根源在于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
當一個孩子在小時候就開始懂得說“不”時,父母感到開心,說明孩子正在慢慢的建立自我意識,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可被壓制,否定。

傾聽孩子 理解他們情緒,想法背後産生的原因
為什麼敢說“不”的孩子,未來的發展會更好,易成功?
懂得說不的孩子,首先是尊重自己的,重視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自我價值感高,自我完善動力更強。
有自己的主見,面對差錯的事情主動提出來,不會人雲亦雲。
當自己的意願與别人的意願産生沖突時,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需求放第一位。
在人際交往中,敢于拒絕别人,也能夠坦然地面對别人對自己的拒絕,使用禮貌的話語去拒絕,不會玻璃心,能夠與人建立清爽,健康的人際關系。
面對别人提出的需求内心不想做的立馬拒絕,不懂拒絕的話就要去做,而且做不好還有可能被罵。敢說不的孩子不會出現“拒絕困難症”,以自我為中心,以自私為半徑,畫圓成長會更有力量。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重視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那麼,作為子女的家長應允許孩子說“不”從這兩方面培養起:
01,允許孩子對爸爸媽媽說“不”
有的家長控制欲實在是太強,教育子女的路上一一都要按照自己的那套方法實行,隻要你聽我的你就是對的,甚至連今天要穿什麼衣服父母都要自己來決定。
比如:孩子喜歡吃的蘋果,媽媽非要讓孩子吃藍莓,說藍莓吃了對視力好。周六日放假時間,孩子在家學習,畫畫,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非要孩子去外公外婆家……。
大部分的父母把嚴厲,教孩子聽話,懂事為教育目的,忽視了孩子的内心的真正需求。
當孩子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時,被父母否定,壓制就會扼殺了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能力。
被父母要求懂事的孩子,當成長在某一階段時,青春期,叛逆期的行為就會爆發,做出很多超出家長無法控制的行為,或是習慣性的迎合别人的喜好,形成讨好型人格,生活過得很委屈。
來訪者李女士講述自己很後悔當初的嚴厲教育兒子,什麼都聽爸爸媽媽的,緻使孩子不敢反抗,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
兒子上幼兒園回到家告訴她:媽媽,我今天和班裡的某同學一起玩開坦克的遊戲,他說他來當司機,我來當乘客。
我就不喜歡當乘客,我隻喜歡坐車頭當司機,握緊方向盤。可我不敢說,我看這孩子習慣了屈服,壓抑自己内心真實的想法。
李女士和她兒子說:你可以說“不”我想當司機,把你的想法說出來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她兒子回答:我就是不太敢說,害怕同學下一次不和我玩,不和我做朋友了。
李女士靜下心來好好反思自己差錯的教育方式
在家裡每當孩子說不時,就教孩子你還小,還不懂,多聽父母的,少說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一味地讓他們做自己的乖孩子,性格上慢慢的變得自卑,膽小怕事,忽視了自己的需求,把别人的感受看得比自己重要。
因此:作為子女的家長應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孩子說“不”的意識,幫孩子破除對權威的迷信。
告訴孩子即便是父母,老師所說的話并不一定就是對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就要提出來。
在平日的生活裡父母可以故意說錯話,讓孩子從中找錯。
比如桌子、電視、洗衣機、電腦、電飯煲這些都是電器,鍛煉孩子發現差錯的能力并主動地說出來,以緻不會盲信權威。

發現差錯 提出來
02,允許孩子對陌生人,夥伴說“不”
案例二:家裡來了親戚,親戚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本封面精美的畫冊,就拿在手中想帶走。
被琪看到,說阿姨這本畫冊是我剛買回來的,我自己要看,你不可借走帶走。
阿姨微笑着說:借我看看幾天不行嗎?琪很肯定的語氣說:是的,就是不行,因為我的東西我自己也要看。
可能有的家長見到這一幕後會當面或親戚走後批評孩子這樣做是不禮貌的行為,親戚難得來借東西都不肯借,人家會怎麼想我做父母的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實則不然
過度地要求孩子禮貌,謙遜,忍讓會使孩子忽視了自己的感受。當自己的意願與别人的意願産生沖突時甯願選擇犧牲自己的意願來讓他們開心,把别人看作比自己還要重要。
隻有孩子真正的自私過,擁有過,有自己決定物品的自由,看見和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真正的懂得分享,也才能适度的考慮到别人的感受。
如若孩子超了年齡沒有說“不”的勇氣,家長得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棱角的善良 未來的路走得更遠
結語: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尊重他們的選擇,合理的想法讓他們去決定好,适當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與他們交流的時候,把重心放在傾聽上,而非說教上,這樣孩子會更願意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理解他們情緒,想法産生背後的原因,不可否定,批評他們就是錯的,即便錯了父母給出合理的建議讓他們心服口服。
家長們,當你們的孩子說“不”時,你們是怎麼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