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提出分手的那一方,是不是就不會傷心?

嘉待情感
2024-04-10
1851
32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對于一段關系的結束,人們往往會有一個想法:被分手的那一方才更難過,主動提分手的人不會難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的确是”被分手的一方“更傷心。因為“主動分手的一方”比“被分手的一方”更早的感受到了兩個人關系之中的問題,或是更快地失去了對伴侶的感情。而“被分手的一方“的感受也許滞後于對方,還停留在原先的戀愛階段。所以會因為被強迫切中止親密關系而難過。

但其實單憑“提出分手”這個行為而言,并不能給出絕對的定論,認為“提出分手的一方就不會傷心難過”。

依戀類型影響着“分手方”如何看待分手

依戀類型影響着人們在關系中的種種表現,當然也包括在關系解體的時刻,人們會選擇哪種方法來進行分手,也決定了人們會如何看待分手。

在依戀類型中,“焦慮被棄”程度較高的人,由于對失去伴侶的愛感到非常焦慮,因此會盡可能地拖延提出分手。或者就算主動提出了名義上的分手,也很難真的切斷和前任的關系。他們會提出希望能和對方可以繼續做朋友,甚至保留複合的可能。所以當他們提出分手時,也會因為對關系的依賴和焦慮而産生負面情緒;

而“回避親密”程度較高的人,會傾向于使用間接的方式分手,比如,他們可能會忽然疏遠你、指望你提出分手,而在分手後也會立刻疏遠。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回避型依戀者希望逃避親密感、回避深入的交流,而一旦讨論分手,就可能會觸及到談論自己深層次的感受和想法。所以他們并非不産生負面情緒,而是選擇回避它;

不過,安全型依戀者則更傾向于直接和伴侶表達分手的意圖。他們會更積極地看待親密關系中的種種變化,包括分手。他們認為即使這段關系結束,他們依然有機會、也有能力與他人進入下一段關系,所以分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需要回避的事。

分手的方式不同,對雙方的影響也不同

1.就分手進行交流 vs 不交流隻撤離(回避談論分手)

許多人會選擇“撤離”來回避去談論分手,比如,在告知對方“我們分手了”之後立刻逃離,或一言不發地消失,或者用明顯很假的借口來解釋為什麼分手。因為對一些人來說談論分手是一件困難的事,他們害怕自己要面對伴侶的質問和糾纏,害怕暴露自己真實的想法,害怕自己成為傷害伴侶的“壞人”。

然而,如果分手者拒絕就分手進行交流,會對被分手者産生較大傷害。被分手者可能會不斷猜測是什麼導緻分手者的離開,試圖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

由于被分手者會需要得到理由,來說服自己分手的合理性,他們也有更大幾率會去糾纏分手者,試圖要一個說法;也有些被分手者,會認為分手者不說清楚分手的緣由,就是還有挽回的可能性,因此還會反複進行糾纏。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雙方在關系中的真實想法也會長久被壓抑。如果分手者和被分手者有機會一起談論分手的理由,雙方在分手後的抑郁感都會減少。

2. 分手過程中照顧對方 vs 分手中隻顧自己

部分分手者會在分手過程中試圖減緩對方的負面情緒,比如使用溫和的口吻表達共情,以及主動自我責備(“都怪我吧”)等等。

照顧對方的情緒也可能給分手者帶來負面影響。由于去試圖理解和考慮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會讓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研究發現,如果主動地進行自我責備,分手者會在失戀之後,更容易感到抑郁,而更少地感到“如釋重負”。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過照顧對方的方式,來讓被分手者好受些。但研究者發現,被分手者對這個方式的感受也比較複雜。有部分被分手者會覺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虛僞”。但是,也有被分手者會感激分手者的體貼,會更願意在這段親密關系結束後繼續與對方成為朋友。不過,被分手者可能也會因此更長久地無法釋懷。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相反,如果分手者在分手過程中隻顧自己的感受,例如直言不諱地表達不滿。被分手者會在當時感到非常憤怒,然而這種憤怒感有時能幫助被分手者更容易從失戀中走出來。

對待一段感情的結束,如果隻把重點停留在關注對方的情緒上,反複比較誰是這段感情裡的赢家或是失敗者,隻會讓自己陷在“不甘心”裡。兩個人曾經度過一段快樂的歲月是一種緣分,失去這份曾經帶來快樂的聯結對誰來說都是一種可惜。或許短時間内沒人能夠完全釋懷,但接受情緒反應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也是讓自己更堅定、更理性的過程。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