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想必是這部劇,被安利了一下,閑暇之餘看完之後内心莫名惋惜難受。
今天我們來從感情線上解讀一下這部劇。
《隐秘的角落》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朱朝陽、嚴良、普普在景區遊玩時無意中拍到了一次謀殺,他們的冒險也由此展開,案情撲朔迷離,環環相扣,幾個家庭牽扯其中,走向了不可預知的未來......

劇中優秀的數學老師張東升,竟然是一位“變态”的殺人狂魔。 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是個離異的單親媽媽,她對兒子付出了全部的愛,極度細緻,最後卻養出了一個可怕的孩子。
他們倆人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都在感情中過度付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關注在愛的人身上,沒有一點界限感,愛得讓人窒息,結果反而落得個悲慘的結局。
感情中的過度付出真的會毀了一個人。

“我都是為你好 ”
周春紅在丈夫離開後,極力地想把兒子緊緊抓在自己手裡。為了兒子,她拒絕了情人的要求,堅持不重組家庭,隻偷偷摸摸跟情人去外面開房約會。她拒絕朋友,在單位也很少與人交往,除了上班,就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兒子身上。
她事無巨細地安排兒子的生活,讓兒子花錢記賬,按時喝牛奶,不讓兒子跟同學交往,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說是一切為了孩子,其實根本不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在喝牛奶這件事上,她的掌控欲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
端到兒子面前的牛奶,必須馬上喝完,理由是她要洗杯子。

兒子說喝不下,她馬上會冷冷地說“喝不下倒了。
她隻想讓兒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兒子稍有反抗,她就受到刺激,情緒失控,變得歇斯底裡。
在孩子的教育上,她也是如此。
孩子沒有朋友,孤單無助,但她隻想讓兒子考出好成績。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無底線的付出,其實是為了操控孩子的行為,讓孩子乖乖聽話,好滿足自己極度缺失的安全感。
可這樣隻會增加孩子的恐怖,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與父母越走越遠,甚至封閉自己的内心,變得孤僻内向。
人的情緒總要找到一個出口,憋在心裡的東西就像一座積聚了大量岩漿的火山,終将會在一刻噴湧而出,燒毀一切。
周春紅的兒子朱朝陽,在她的長期壓制下,變成了第二個“張東升”。

“我不想失去你”
秦昊扮演的張東升從外形上看,是個幾近完美的數學老師,但在家庭中卻是個受盡白眼的“可憐蟲”。

可他事業平平,家境平庸,一直得不到嶽父嶽母的認可,為了維系自己可憐的婚姻,他拼了命對妻子好。
結婚以後,一直沒有孩子,張東升的生活裡隻有妻子,他特别害怕失去,于是一再退讓隐忍,哪怕一直生活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中,隻想把對方緊緊抓在手裡。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邊際效用遞減效應”,就是在對方需要的時候,你的付出無異于雪中送炭,但當他不需要的時候,你的付出就會讓對方感到不适甚至産生厭倦。
在親密關系中,沒有節制和底線的愛,就會造成對方的無感和厭煩。
張東升的過度付出,讓妻子厭倦無比,她背着他出軌了。
張東升多次祈求妻子不要離開,哪怕她不愛自己,能留下來就好,可妻子還是走了。
面對愛人的離去,他心态失衡,沒有了愛與尊嚴,那就要所有的财産,于是他開始籌劃連環殺人。

當一個人願意付出一切來愛你,你離危險就不遠了。
如果他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底線,來為你做任何事情,這才是最可怕的。
你是他的目标時,他可以犧牲掉其他人的利益,滿足你,如果他的願望不能實現,他一定會毀掉他得不到的東西,報複你。
如果有一天,他有了新的目标,為了新的目标,他一定會犧牲你來取悅别人。

過度付出是一種病,得治
過度付出的人,從不考慮他人的需求,他們架着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别人身上,不管對方需不需要,隻按自己的意願付出。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經說過:“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确實如此。
當一方付出時,付出的一方,就會做出許多犧牲,犧牲就意味着不公平。
所以他們會有一種施恩心理,覺得自己為對方犧牲了那麼多,對方就應該知恩圖報,給予自己一些補償。
他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心理:
“我做了那麼多,你欠我的。”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我都犧牲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要離開我?太沒良心了。”
這種心理讓付出變成了一種索取。
付出者會覺得自己對這個關系有一種控制感,同時也能獲得道德上的優勢,得到别人的同情。
他們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想讓對方滿足自己一些要求,如果對方極不情願,他就會覺得自己特别委屈、憤怒,覺得對方沒有良心。
受恩的一方在這種窒息的環境中,慢慢感覺到壓抑,想要抗拒,甚至想要逃離,付出的一方則會越加憤怒,越加恐懼,于是想要變本加厲地控制,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時間越久,積累的怨恨越多,終有一天會爆發。

愛自己,請遠離過度付出。為什麼在家庭中總有人願意過度付出?
心理學上把過度付出歸結為自我價值感太低,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總認為隻有通過不斷付出,才能得到别人的愛和回報。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閃光點,隻要努力做好自己,自然會得到别人的愛。
每個人生來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不需要通過過度付出,來向他人索取。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
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每個人首先是個獨立的個體,然後才承擔着其他的社會角色。把自己的所有幸福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種差錯的行為。
因為在一個人過度付出時,他根本不會顧及自己心裡的感受,一個連自己都不珍惜的人,怎麼會去愛别人呢?
隻有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别人;隻有自己生活幸福了,才能給别人帶來幸福。
餘生,不為愛過度付出,遠離過度付出的人,過幸福燦爛的人生。

所謂不平等的愛情地位,通常是指在愛情中付出很多、犧牲很多,卻得到回報甚少的一方,也就是“過度付出”、愛情低位的那一方。
很多女生談了戀愛,就會“不自覺”地慢慢變得“低姿态”,得不到尊重和自己想要的愛,因為“更在意的更會付出”,過度付出就成了卑微。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生會覺得男朋友“追到你之後就冷淡了,就沒那麼對你好了”的原因。
愛情失衡,又怎麼會把這種好關系過好了?你在感情中是否是這種過度付出,一味讨好呢?如果是你有必要來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