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讓他一直愛你,絕不變心的方法

嘉待情感
2023-07-08
2156
17

受過情感傷害的人,往往會變得現實。

他們會諷刺真情、嘲笑婚姻,就算是相信這世上也許還有愛,也認定不會有人一直愛你。

作為咨詢師,我也經常聽到學員發出“不再相信愛情”的感歎。他們往往會帶着充滿悲傷和不确定的聲音問我:“真的會有人一直愛你嗎?”

這麼說吧:

很難。但這不是因為别人情短,而是因為我們自己氣短。

不管我們每個人自己承認與否,“捧高踩低”是人性本能。有句很難聽的話是:“你是什麼貨色,我就是什麼臉色。”

人可以非常迅速準确地感知到一個同類在以何種态度對待自我。你怎麼和自己相處,ta就會用同等規格處理和你的關系。

一個人感知到你非常愛自己、尊重自己,ta就會敬你三分、畏你一分,努力學習你對待自己的方式,去愛你、尊重你;

而要是你周身散發着濃濃“不夠愛自己”的氣息,對方同樣會有樣學樣,愛你愛得極不穩定。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人的愛實際上是對你“自愛”的投射。而很多時候我們很難一如既往地愛自己,于是他人就更難安穩長久地平移這份對你的愛。

你可能會對我這種說法不以為然,覺得你明明最愛自己了!

真的嗎?那先試着做做下面這個“自測題”:

你發現愛人出軌,痛苦不堪。你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

ta說:

“早就跟你說了ta不對勁,你怎麼就這麼天真、不識好賴,連人渣都看不出來呢?”

ta說: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ta一直對你挺好的啊!ta是不是有什麼難處?是不是你哪裡做得不好?

人都需要被稱贊、被崇拜,是不是因為你說話難聽總是不誇ta?是不是因為你婚後發福/生孩子後胖了一直沒瘦回來?

是不是因為你把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兩人房中事特别少?是不是……?”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想說真是交友不慎,我怎麼會有這麼冷血的閨蜜/兄弟?

事實上,在你最受傷時會這麼說的不是哪位朋友,能這樣一刀一刀在你痛處紮得又準又狠的也不可能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陷入情緒深淵時,很多人會條件反射般地給自己貼上“抗挫折能力差”甚至“懦弱”的标簽,責怪自己為什麼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堅強、不夠“大氣”。

怎麼遇事就垮、沉溺痛苦無法自拔呢?

現在你明白了,讓你無法釋懷的不是别人,而是你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瘋狂給自己傷口撒鹽。

我知道,你想說也有許多人不會這樣自我攻擊。

好,那我們再換一個選項,這次你說的是:

“長這麼大我還沒受過這種委屈!我絕不饒ta!這種渣滓就該即用即棄!等我報複完、讓ta嘗嘗比我現在更苦的苦頭就讓ta滾蛋!離不掉就把ta當工具人或取款機,一輩子在我腳下匍匐求我原諒、讨我歡心!”

這是不是就算極度“愛自己”的表現了?很可惜,這題你還是答了0分。

不論是自我打壓還是唯我獨尊,它們正正好就是自愛的反面。

01最常見的兩種“不愛自己”的表現

01忘我卑微

以下這些情況,是你嗎?

和愛人出現矛盾,你總是隻找自己身上的問題;

被辜負、受委屈了,你覺得肯定是因為自己渾身都是毛病;

處事不果斷,再怎麼糾結反複,你還是會懷疑自己做錯決定;

在承受痛苦時,你控制不住地自我攻擊;

情緒久久難以平複,習慣性責怪自己沒本領。

這種類型的“不愛自己”,通常會表現為你在關系中凡事能忍則忍,并且常常覺得自己被輕慢、被欺負。

對着閨蜜或網上的陌生人時,你句句都是對伴侶的抱怨;但真在愛人面前你卻很少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

你逃避沖突,或是用冷嘲熱諷、話裡帶刺這種方式迂回“反擊”。

這是一種缺乏自我價值感的心理慣性。

你從潛意識裡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不夠格”、“不合格”,所以很容易産生“慕強心理”——你覺得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好、做不到,所以更傾向于相信他人的選擇和能力。

即便是遭遇背叛,你也“不敢”不原諒或是慢慢原諒對方,你缺乏面對情感挑戰的心理能量,隻希望事件趕緊翻篇,最好對方或者是某種神秘力量能夠打救你于水火。

而這份不夠愛自己的氣質,會迅速傳遞給你最親近的人。

ta會複刻你對自己的态度,向你本人親自學習不尊重你,甚至瞧不起你、嫌棄你。

而意識不到問題根源在自己身上的你,很有可能會錯誤歸因,回過頭來怨念世間無愛、人都短情,沒有人一直愛你。

02狂妄自大

有人看到這裡就會說,那我肯定不是這種類型!我最瞧不上這種“卑微嬌妻”!

這樣的人還會說:

“人都自私自利、勢利眼,感情婚姻都是權衡利弊,有什麼愛不愛的。”

“我隻相信自己、隻愛自己,誰敢得罪我就讓ta滾,犯我者,我必十倍打回去!”

他們在生活中是不是真這副锱铢必較、灑脫狠絕的模樣很難說;但我可以确定,ta也并不是真正愛自己、尊重自己。

在外瞧不起他人,往往是因為心底輕視自己;

正是因為一個人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物件,才不把别人當人看。

耶和華說:“愛鄰舍如同愛自己。”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并不是在說隻有“聖母心”的人才真正愛自己,而是生發愛、感受愛的心理機制同根同源。

你對于物種同類的态度,要麼是來源于你看待自己的視角;要麼會同步到你對待自己的思路上。

癡迷“叢林法則”的,是讓自己從人降級為獸;

認定人與人的相處全是利益交換,意味着ta也消解了自己的人性,把自己變成了物欲機器裡一顆鉚釘;

把“有仇必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聖經的,這份睥睨傲慢的态度也隻會優先吞噬ta自己。

如果說前一種“不愛自己”是因為缺乏心理能量所以難以得到他人的愛,那這種把“他人即地獄”當作人生信條的人,除了自己誰也不尊重、誰也不相信,看到誰都隻覺對方心懷鬼胎的人,則是他們自身的“善意接收器”壞掉了。

他們即便和“愛”撞個滿懷都互不相識,身在天堂也隻能體會地獄。

02那怎麼才能真正愛自己?

堅定不移地愛自己之所以很難,是因為人會受情緒左右、向本能投降,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理清了什麼是不愛自己,我們再來說說怎樣穩定地愛自己:

01不喂養激烈情緒

我們每個人多少都做過情緒的“奴隸”,洶湧的情緒有多吓人,它就有多吸引人。

也許是童年陰影、也許是過往經曆(例如人際交往不順、情感破裂、遭遇出軌等),讓你體驗過不被愛的曾經。

有些深藏在你心底的負面感受從未被聽見,而你不願白白受苦,在潛意識裡希望今天這個已經長大、更有力量的自己能“逆天改命”,能給自己一次重來、避免傷痛的機會。

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反複喂養那份消極情緒,讓自己重曆痛苦。

你在腦海中一遍遍咀嚼細節、回味過去、糾結錯對、總結(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經驗。

喂養消極情緒尚且如此誘人,更别說那份喂養積極情緒的沖動有多難以抗拒了。

我們癡迷于成為赢家:

金榜題名時熱衷宴請賓客,以此放大榮耀感;

在和同事競争升職中勝出時,沉浸式欣喜若狂;

人們追逐激情、認為愛情的魔力主要在于它給人帶來的感官沖擊……

這些下意識實際上都是在給情緒拱火,我們想借此獲得或好或壞的極緻感受。

但從個體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老師建議大家對于這種“高峰體驗”秉持謹慎的态度,因為追求“極緻”是把雙刃劍。

過度喂養消極情緒,會讓你沉溺痛苦無力成長,無暇創造未來的幸福。

正如“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你。”;

過度喂養積極情緒,則無法避免“戒斷症狀”的反噬,無法感知平淡的幸福。

所謂“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過度激烈的情緒會拉低人的智商,讓你理智下線,無法為自己做出正确決策。

做出決定又缺乏心理能量持續執行,因為精力全用在應付激烈情緒上了。

不要沉溺在虛幻的情緒中,錯過自己真實的人生。

“中間道路”總是更容易通往幸福,這是多數人知道,卻少有人做到的人生智慧。

02練習“内觀”,和自己保持恰當的距離

想要學會愛自己,最重要的是練習“内觀”。

所謂“内觀”,你可以理解為“向内觀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自我察覺”。

不管是忘我卑微還是狂妄自大,你會發現不愛自己的根源在于一個人沒有自己的主心骨。

Ta總是試圖用他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為自己“伸張正義”,是因為ta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脫節,不知道自己體内到底流動着什麼樣的情緒,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要什麼。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聽起來很容易,但你會驚訝于有多少人從不探索自己的内部世界,而是被外在事件推來搡去,一會兒憤怒、一會兒焦慮、一會兒憂郁。

學會愛自己,其實就是學會和自己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

離自己太遠,才會把自己當“外人”、當“客體”,習慣性忽視自己的存在。

你的怯懦卑微、内心腹诽卻不敢正面發聲,都是因為你太在意他人的看法,特别善解人意,偏偏最不心疼自己。

離自己太近,就是把自己當全知全能的“神”,除了自己無視一切存在。

這樣又會讓你剛愎自用,眼裡隻有自己。你深陷在自己的世界,無力從情緒泥潭中抽離,無法全面客觀的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情緒,變得周身戾氣,讓别人和自己都不敢愛你。

在咨詢工作中,我發現大部分不夠愛自己的人,都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反複橫跳,一套行不通就徹底歸順對面陣營。

人在年輕時容易自我膨脹,像個唯我獨尊的巨嬰。

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直到被生活捶打,在挫折中學會不要那麼“自我”;

于是你變得體貼,學會退讓、忍耐和妥協,時間長了又發現這樣容易受欺負。

然後你又認定展示軟肋隻會讓自己受的傷更重,原來還是原來“愛憎分明”的自己更“厲害”!再次倒退回巨嬰狀态。

生命在流逝,你以為自己這樣是“成長”,實際上你隻是在原地打轉。

你和自己的關系一會兒太近、一會兒太遠,把自高自大換成柔弱哀怨,嘗遍不如意的滋味後又變身複仇使者……

真正的愛自己,是和自己的關系不近不遠;

是和自己走到恰好的距離,才能給自己一個擁抱、給自己那份你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力量。

當然,不要以為愛自己代表既不能眼裡隻有自己、又不能滿心裝着别人,你需要的是在兩者間靈活切換、把握尺度。

真正愛自己的人,ta恰巧最明白什麼時候必須“以己為先”,什麼時候又應該“體貼他人”。

我們中華兒女崇尚“和諧”、太極中也講“陰陽調和”。

很多時候不是方法策略本身有問題,而是使用方法的人沒掌握好應用強度和頻率。凡事保持平衡才是答案。

要記住:過卑過亢都不是愛自己,不卑不亢才是。

03寬以待己、寬以待人

世界越來越大,人的心眼卻似乎越來越小。

人們好像越來越追求極緻和完美,網絡上處處都是“道德潔癖”,甚至到了不允許任何人哪怕有一點私心的地步。

自私、利己、計較、刻薄、軟弱等等“陰暗面”明明每個人都有,但每個人又最見不得别人有。

我們對他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苛刻;對自己也既嚴格又别扭,力求把所有人都塞進“道德标兵”的模具裡。

但人并不是器具,圈地為牢無法長久的安放你和愛人的個性化需要。

一個人的“人格流動性”越強,ta對自己、對他人就更具有想象力和包容力。

所謂的人格流動性,指的是我們認可自己和他人擁有“自益”的智慧,你我的每個決定背後一定在某些層面對自己有好處、能看見彼此犯錯背後的無奈、尊重各自的選擇。

鑒于各個平台上愛雞蛋裡挑骨頭的“杠精”學員實在太多(恰好證明了前面說到的很多人越來越不寬容……)我在這裡還是多此一舉的強調一下:當我說寬容是通往自愛的路徑時,不是說要你毫無底線、放棄對道德的要求。

恰恰相反,真正的愛人愛己是“戴着鐐铐跳舞”,在基本價值觀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抓大放小,不要求對方和自己的完美,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如何讓彼此更舒适上。

03學會愛自己别人就會愛我?

一個溫柔對待自己、真正愛自己的人,總是更容易得到别人持續輸出的愛意。

這不僅是因為我前面說到的别人會學習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更是因為自愛自信、自我認可都會讓你從内而外散發魅力,引發他人的好奇心、探索欲,禁不住想要了解你、對你好的欲望。

因為你已經知道,真正愛自己是一件多難做到的事情啊!

一個真正内心自洽的人一定會在人群中閃耀着光芒,讓人想靠近、想愛ta、想留在ta身邊。

真正愛自己的人,在關系中也更有安全感。Ta不畏聚散,不束手束腳,反而更投入、更沉浸的去愛,ta給愛人帶來的感受是很難被他人替代的!

浸泡在這般愛意中的伴侶,不知不覺間就一直愛着ta了!

最後想說,我們和所有人共享一個客觀世界,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每個人都隻是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生活。

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活在怎樣的世界裡;

你怎樣評價愛和關系,決定了你是否能擁有愛、得到好的關系。

能不能有人一直愛你?當然可以!

但在此之前,那個會一直愛你的人,首先應該是你自己。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