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我是光鮮亮麗職業女性,唯獨處理不好婆媳矛盾,這是為什麼?

嘉待情感
2023-07-08
2439
29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最近,有網友提問:

“我和丈夫是高中同學,長跑8年結婚。我是急性子,性格開朗又活潑;丈夫是慢性子,半天憋不出一句話那種,不過他沒有其他的陋習和不良嗜好。

生活中我倆有些小摩擦時,一般是他哄哄我,我也就順着台階下,兩人的感情沒有受過傷害。

直到懷孕和生孩子,婆婆住進我們家,矛盾陡然升級。

我發怒、摔東西、産後抑郁,成為一個怨婦,到處說婆婆的壞話。一看見婆婆就哪哪不舒服、必須要幹架,直到婆婆和老公在我們面前低眉順眼,我心裡才舒服。

在他們面前,我變得小氣、斤斤計較、故意挑刺,像個沒有素質的山野村婦;但在其他人面前,我又切換成溫柔、能幹、通情達理的面孔,我真的不知道我是怎麼了?”

因為你太擅長給自己貼标簽了,而标簽有好壞之分,人們當然傾向于選擇好的,去避免壞的。

但人是多維度的,顯然不可能完全由好的部分構成。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當然可以有關于這種問題是不是老公反串提問或者釣魚回答之類的推測,因為這畢竟是在一個匿名環境中,誰也無法辨别真僞。

但作為一名咨詢師,隻要有1%的可能去幫助到别人,那麼我就願意去從這1%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盡可能的給當事人提供啟發。

畢竟,如果對所有的問題都做這種問源懷疑的話,那麼提問本身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有時候會對問源産生懷疑或許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不論是回答者對女性視角的懷疑,還是你對非理想化自我的排斥,這些本質上都來源于你們對他人或者自我的預設心理。

當這種預設心理被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時,往往能起到激發行動力,獲得積極暗示的作用。

反之,則會固化為一種單一标簽,它不僅會阻礙你表達真實需求,而且陷入自我厭棄、自我否定的心理困境之中。

隻有擺脫這種單一化的自我預設,你才能真正走出這種情緒。

01 反串提問本身也是标簽的一種具體化

對于一個匿名提問來說,我們當然可以合理懷疑提問者的身份的真實性,但是當我們以這種視角去審判問題的時候,也有可能是落入了給他人貼标簽的陷阱中。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首先是默認女性不會用負面詞彙形容自己。

可以看到,題主在形容自己時用了“怨婦”、“小氣、斤斤計較、故意挑刺”、“山村野婦”等一系列貶義詞,飽含對自我的厭棄情緒。

很多人懷疑這是男性反串提問的理由是覺得女性不會對自己有這樣直白而且負面的評價,即便是意識到了自身的一些問題,也不會通過貶低自己來進行自我批判。

但在事實上,很多女性由于童年時期父母的嚴苛要求以及内心缺愛的心理等,她們容易對自我有着過高要求,認為隻有達到了某種标準自己才值得被愛。

這種心理也會進一步加劇她們對自己不理想一面的厭惡,這種厭惡一方面來自于對他人反應的預設,一方面是對喪氣和挫敗等負面情緒的本能逃避。

其次是默認女性在陳述煩惱時一定會向外歸因。

題主另一面的展現是從婆婆住進家裡開始的,所以很多人覺得如果當事人在陳述狀況時肯定會附帶原因,諸如婆婆對家裡的過度控制啊、各種理念不合啊,又或者是老公的不作為、亂站邊等等。

可是題主通篇隻描寫了自己情緒失控的狀态,卻隻字未提造成這種狀态的原因,很不像當事人該有的反應。

但其實在我看來,這種狀況再正常不過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跟某個人特别氣場不和或者自己心情無故暴躁的時刻。我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我們抒發情緒不一定需要一個原因。

婆婆住進家裡,再加上懷孕生孩子,原本隻有一個妻子身份的女人現在又要當母親又要當兒媳,這種多重身份的壓迫,再加上工作壓力等等都很容易讓人心情暴躁,看哪哪不順心。

不陳述原因可能就是沒有原因或者是自身的一些原因等等,非要以此來判定女性的話顯然太過勉強。

最後就是默認女性一定是情緒化的,不會通過第三視角審視自己。

一般出現這種婆媳矛盾,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一個女人在不停地數落丈夫,傾訴自己的委屈等等,好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陷入婚姻矛盾的女性總是不理智的、情緒化的,總在抱怨他人,從來不會反思自己。

但是對于有着較強自我意識,很喜歡内省的人來說卻不是這樣,她們可能在當下爆發了情緒,但是事後又會帶入第三視角去評判自己當時的做法,進而陷入自責和批判自己的漩渦中。

人是複雜的綜合體,或許我們可以從群體中找共性,但是并不能因為一些共性去做任何絕對化的推斷,這就相當于一種刻闆印象,操作起來簡單,但是卻錯失了了解事實的過程。

02 你為什麼不能接受自己的負面标簽?

你把自己定位為“光鮮亮麗的職業女性”,你覺得正常的自己應該是“溫柔、能幹、通情達理”的,不能理解自己身上為什麼會出現“山村野婦”的一面。

這是因為你把一些對自我的期許标簽化了,就拿職業女性來說,你覺得這種身份的人必須是有主見明事理的,不會有很大情緒波動,情商高等等。

但當自己的行為沒有按照這些标簽發展時,你就會覺得自己“失控了”,又或者是根本沒有達到這種期許,從而産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根據我的咨詢經驗來看,你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沒有意識到人的複雜性,習慣性壓抑自己

你對人的認知完全是一維的,認為每一個标簽就代表了一類人的特征,而不接受自己對這個标簽認知以外的形容詞。

可是人不可能永遠都是正向的、非黑即白的,溫柔的人也可以發脾氣,樂觀的人也會傷心,怯懦的人在某些時刻也有勇敢的一面,很多特質都可以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給自己固化某種特質就是一種貼标簽的行為,它會讓你在不自覺中按照标簽僞裝自己,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而那些被你壓抑的情緒不會自此消失,而是在心裡默默累計起來,直到在臨界值時被徹底擊潰,而這種爆發會讓你陷入更大的危機。

事實上,你的每一次情緒都是對當下境況的反應,它是有保質期的。當你及時表現出來之後,一方面能夠提醒自己,一方面也能夠讓周圍的人注意到你的需求,從而來幫助你。

壓抑的結果隻能是問題越攢越多,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心理創傷。你以為它過去了,實際上已經慢慢内化為你心底的一個烙印。

2、自我價值感低,依賴标簽來獲得認同感

有一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父母賦予很高的期望,也因此有着很嚴格的教育和要求。

在他們眼中,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建立在滿足他們期待的基礎之上,而自己内心卻缺乏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這種認知會從孩童時期一直持續到成年後,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愛,他們對自己的高要求已經内化為了一種核心信念,影響着他們的一言一行。

對負面标簽的排斥本質上來自于他們對不被認可、不被愛的恐懼,他們堅信别人隻會喜歡自己好的一面,一旦暴露出自己的糟糕情緒,就會陷入被讨厭甚至被抛棄的恐怖境地。

但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兩個人逐漸打開自己的過程,這種壓抑自己、掩藏自己負面情緒的行為反而會讓對方難以察覺你的傷痛,從而拉遠你們的心理距離。

你的本意是想要被愛,最後反而更容易得不到愛。

03 怎樣擺脫這種矛盾心理,接納自我的多面性?

想要從自我懷疑、自我厭惡的泥潭中走出來,第一步就是接納自己的“不正常”。

對你來說,一下子撕掉長久以來固着在身上的标簽,完全的做自己顯然是不現實的,這需要你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做一些細小但有價值的轉變。

具體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溝通,準确提出需求

不管是和婆婆能量場不和,還是工作壓力大,多重身份難以适應等等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和你身邊人傾訴,而不是把它完全的壓抑在心裡。

絕大部分問題說出來之後其實很容易得到解決,一直不說反而會把細小的矛盾無限激發,最終釀成更大的災禍。

關于傾訴對象的選擇,你既可以和你的婆婆或者老公這些和你朝夕相處的人的人說,也可以選擇和你一些關系親密的朋友說。

她們一方面會在旁觀者角度給你更多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會用自己的經曆來緩解你的矛盾感,讓你意識到原來大家都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刻,這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2、減少多重角色帶來的負擔,提升心理效能

你的轉變是從懷孕生孩子,婆婆住進家開始的,在你原先的生活裡,你可能隻有兩件事,那就是工作和處理你和老公二人之間的關系。

但是生了孩子之後,你要照顧孩子,身體狀況也沒有完全恢複,同時還要應付和婆婆之間的相處矛盾。

當一個人身上被疊加了太多種身份和壓力的時候,她的心理效能就會降低,這是因為她的自體内聚性被破壞了。

自體内聚性是指一個人在心理層面的能量密度,自體内聚性高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更多的活力體驗,同時也對挫折有更強的免疫能力。

當你的生活出現太多幹擾源的時候,就很容易失去這種自體内聚性,這會讓你沒有足夠的心理效能去處理一些看似很簡單很日常的事情,更容易陷入一種脆弱、浮躁、敵對、緊張且易怒的狀态。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你有意識的去為自己篩選處境,比如把照顧孩子的任務交給婆婆,或者聘請一個專門的保姆,用自己的能力為購買服務。

再比如和老公溝通,表示你的工作壓力很大,沒有足夠心力處理婆媳關系,等這段時間過去了再去帶小孩探望她等等。

如果你發現自己面對生活一團亂麻,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适當的剪短這些壓力源,投入到具體的某件事情中。不管是全心工作,還是全心照顧家庭,這都會利于你恢複心理效能,提升自體内聚性。

3、建立多重價值感來源

缺愛的人很容易會把自身的全部價值寄托于他人的認可之上,因此你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維持一些和本性相沖突的标簽。

脫下這些标簽可能對你來說沒有那麼容易,但是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标簽去覆蓋這些框柱你的單一詞彙,建立多重價值感來源。

你可以将自己定義為“溫柔能幹的職業女性”,你也可以将自己定義為“遵從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實而且會溝通的人”。

你可以不撕下“職業女性”的标簽,但與此同時不斷豐富修飾它的詞彙。

這時候你的價值不是利他的,諸如“通情達理、溫柔”等等;而是利己的,諸如“真實、快樂、有活力”等等。

你的價值感會慢慢從外界轉移到自己的内在,同樣是貼标簽,但是結果卻完全相反。

有時候覺得自己不正常并不意味着你真的不正常,它的潛台詞是與預設的自己相比而言不正常。

這時候你的思維不應該停留在如何消滅這種不正常,讓自己回歸完美軌道,而是探求導緻自己形成這種思維模式的成因。

當你真正接納了自己的這種不正常,一切就會正常了。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