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走不出背叛痛苦的人,可能并不真的愛對方!

嘉待情感
2023-07-08
1904
22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常會有來訪因為愛人的出軌背叛痛苦的快要無法呼吸,而且這份掙紮煎熬遲遲不見好轉,他們會千萬次的問:

我為什麼會對一個不負責任的“壞伴侶”如此拿不起放不下,怎麼都走不出來?

而我總會告訴他們:因為你太在乎ta了,在乎得太過頭了,在乎到你在乎的恐怕都不是那個真正的ta,而是在你自身執念中投射出的“ta的幻影”。

通常來講,和真實他者的關系破裂也難以承受、會帶來情緒陣痛,但往往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心理痛感有自限性。

一方面疼痛程度很少超出人自身能夠承受的範圍,另一方面痛苦情緒的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

因此絕大部分的“遲遲走不出來”,究其根本大約都是來源于個人和自體之間産生了強烈沖突,和他人無關。

你實際上經曆的是和一個經過你自身過度主觀修飾、投射模拟出的“他者”的分離。

講大白話就是,被真實的人出軌、與之分手或離婚都難扛不到哪裡去;和自己認知中扭曲變形的、更多是你自己想象出來的一個形象分離,就很容易誘發心理創傷和依戀障礙,等同于自己給自己使絆子,走出來的難度則大大升高。

01你愛的是他還是你腦海中“虛拟的他”?

物理中有個概念是“觀察者效應”,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僅僅是因為觀察者的存在,就能改變被觀察物質的狀态。”

非常神奇吧,就連物理這麼客觀定論的學科中都有如此主觀、有點“唯心”的效應,更别提人心、親密關系這些本就極為主觀的事情了。

當一個人被觀察、被注視、被揣摩時,ta會在這個觀察者内心形成一個形象,有時這個形象和真人非常貼近,幾乎是同一個人;但有時“你以為的ta”和ta本尊相差甚遠。

想知道你腦海中他的形象是否變形,一方面可以看你究竟有多痛——越是痛得超乎常理還經久不愈,越有可能說明你的個人感知和真實的ta之間的距離越遠;

另一方面這和相機成像原理也有些類似——拍攝距離越近通常越難聚焦,容易成像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出原本拍攝的物品實際上是什麼。

而對于被出軌的你來說,絕大部分時候你看他的目光都異常灼熱,你的“思維鏡頭”已經貼他不能貼得更近了。

遭遇背叛後,人的内心秩序被颠覆,因此不少人會選擇對出軌伴侶“貼身緊盯”——要求随時報備、要求開監控甚至全天跟蹤,采取一些明顯越界、實在是“近”得沒邊的做法!

你火眼金睛、目光如炬、大腦飛速運轉着處理着對方的一舉一動,對方的一言一行在你眼裡纖毫畢現,即便行為本身沒多大實際内容也一定會被你花式解讀出各種含義。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這大概率會導向你對愛人變得“解譯”大過“體會”——分析天線高高豎起、從你自己眼中被主觀處理過的、有關ta的一場場“木偶戲”中模拟出了一個ta的形象,反而依賴本能直覺、身體體感去體驗、去享受真實的雙方互動、情感鍊接的部分變得少之又少。

真正用本能去感受愛的人,很少需要和對方融合得那麼近。

對方的回歸真不真心來自于ta對你實打實的誠懇緻歉、盡力補償、言行如一,盡自己所能陪伴你走出傷害;而不是形成于你或是自我寬慰,或是百般刁難、千般考驗的推測與求證。

所以可以說,你大概率看到的是個失焦的他。

也不必過度責備自己,因為觀察者效應會讓你非常善于察覺到你自己想要看到的、已經認定的東西,同時無意識删減不符合你既有判定的線索。

我想你可能是太在乎ta、關心則亂,無意中“調配了自己的參數”、粉飾了自己的視角,甚至不惜扭曲事實也想要看到一個在你主觀層面“仿版的ta”的他,以便于強化自己内心“ta一定會改”或是“出軌不可能會改”的已有認定,哪怕用讓自己走不出來的這種方式以佐證自己的僵化觀點也在所不惜。

然而當你目光如炬的看着ta,對ta不是“捧”就是“殺”,事情也可能會變得微妙。

如果是“捧”,通常是ta發現自己不恰當的行為竟被你自我消化,這高帽子不戴白不戴,也許強化了ta回歸家庭回歸得猶豫不決的演繹;

而為了夠得着你給ta賦予的“矛盾”、“兩邊我都愛”的情種人設,恐怕ta也各種試圖貼合你的想象,于是你進一步對ta的錯誤行為認可、縱容ta的斷不幹淨……

換者是“殺”,那就是你早已認定ta不可信、改不了、人的劣根性永遠闆上釘釘,對方真心改變和補償也都可以被解讀為裝模作樣,隻是為了讓你再次栽個跟頭在汲汲營營布陷阱……

于是ta在你心裡的模拟形象走向了兩個極端——

要麼一切看似特别美好,誰不喜歡被美化、穿上各種美好的形容呢?

要麼ta發現怎麼做你都不願原諒、不願再次相信,誰又敢說自己一定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呢?

但人性非常真實,真實到我們最終都隻想要一個真實的自己,哪怕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

所以最後的結果要麼就是ta露出太多馬腳,和你心中ta的“拟象體”的形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偏差,讓你自己對自己的大腦按摩進行不下去;要麼就是對方覺得長久營造出“美好版本”的自己實在太費勁,不想再繼續下去。

我上大學時大腦神經學科目的教授講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少名人政要好像不是那麼在意大衆對他們的各種批評定性、人身攻擊、甚至惡意抹黑,難道真的是他們有一顆不同于凡人的強心髒嗎?

老師最後說,大概率不是的,隻不過是站在那個位子的人很容易發現别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感知,大多隻是他們主觀的盲目臆測與武斷推論,旁人想象中的“那個ta”,很有可能和實際的自己根本不是同一個人。

“你都看不到真實的我,你罵的是誰、怨的是誰、想釋放攻擊的對象是誰,又和我有何關系呢?”

這大概就是他們的想法。

02你遲遲走不出來,還有一部分可能是陷入了依戀障礙

前面講清楚了為什麼失去“想象中的ta”比和“真正的ta”結束關系更容易給人造成心理震蕩,讓人更難走出來也更容易影響後續生活;但你“遲遲走不出來”可能還有一部分依戀障礙的因素。

依戀障礙不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不太符合常規的迷戀心理和較為超出情理的依賴行為等等。

對親密關系的嚴重冷感、絕對的人際疏離、全然拒絕依賴任何人;

過度迷戀他者(例如戀人),或成為名人的狂熱粉絲;

遇到對自己好的伴侶不經寵、越被愛越刁蠻任性、用各種方式考驗對方、無形中趕走優秀愛人;

碰上心機戀人反而卑微沉迷、安全感極度缺失、容易失去自我陷入全然依賴、離不開有毒伴侶;

結束一段關系卻經久不見狀态好轉,甚至消極情緒泛化彌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這些都屬于依戀障礙。

陷入依戀障礙容易讓人産生過度泛濫的想象力,可能會固執的認為某個活生生的人和自己想象中的形象肯定一模一樣,自己比全世界任何人、甚至ta自己都更了解ta……

偏執又生偏執,在關系無法按照自身想象順利進行時出現劇烈情緒波動、心理防線崩潰、較難複原。

依戀障礙最常形成于兩個階段,一個是幼年時期,一個是經曆創傷性分離後。

在幼年時期飽受父母忽視或過分溺愛,容易讓人出現依戀障礙的問題,在成年後的親密關系裡尋求全然推翻或絕對複刻的依戀模式。

例如小時候缺愛的人有的長大後極度抗拒規則,不願遵守關系責任,害怕親密抵觸承諾,回避穩定深度的長期關系(絕對複刻);

有的則緻力于給自己找個“父母型愛人”,将自身全然托付、補償過去的遺憾(全然推翻)。

你可以回想自己成長過程是否有這方面狀況,導緻你本身對于依戀障礙較為易感。但無論原生家庭如何,遭遇出軌背叛的人基本全都靠得上創傷性分離的定義。

當一段關系出現矛盾或是走向結束是契合期待、相對平和、适當緩沖、妥善告别、好聚好散甚至相互祝福的,這樣的沖突或離别不僅不太可能給人形成心理創傷,反而有利于個體成長和發展,從這段關系中總結有效經驗,有能量重建信任和親密、或是能夠提升自己往後情感婚姻越過越幸福的概率。

但态度決絕、轉折突兀、出人意料、進展過快和帶有惡意的分離很容易讓人措手不及,造成心理創傷。

而出軌和背叛不太可能是預期中發生的事情,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它都是一道驚雷從天空劈落,把人炸得支離破碎、難以置信。

不少被背叛方甚至會提到自己一直以為兩人的婚姻特别甜蜜、對方特别有責任感、對家庭奉獻特别多,總覺得自己是做了一場噩夢,這麼好的愛人怎麼會出軌呢?

也可以說,讓你深陷痛苦難以痊愈的不止是對方的變臉無情,更是擊穿了你和自體的關系。

你不敢直視人性、不再相信他人,覺得ta說絕不再犯都是騙局……

實際上是因為你不再相信自己——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光,感覺自己不會看人、參不透人性;不再确信自己愛的能力,也許從一開始你就錯了……

其實,一切沒有你想象中那樣晦暗,你隻是經曆了創傷,有了那麼一點點依戀障礙的症狀,理解到這一點,就說明你已經看到了一縷好起來的曙光。

03你能怎樣幫助自己走出來?

沒錯,我不僅會幫你分析你走不出來的原因,還會給你一些具體協助自己走出來的辦法,隻要你不忘提醒自己、勤加練習,我相信對你的情況一定會有所幫助。

想讓自己從情感痛苦中走出來,你主要可以做三個方向的努力:正視依戀障礙、深度自我探索、分清責任歸屬。

01療愈創傷,正視依戀障礙

我明白,一聽到“創傷”、“障礙”這樣的字眼,你既會覺得松了一口氣,又可能會覺得更加沮喪。

松了一口氣是因為你可以稍許放下對自己的責備,意識到原來是自己“生病”了,而不是你故意要去做錯什麼,才會受到這種“報應”;

而你的沮喪大概是“那我都患上這種‘惡疾’了,難道以後就得一直這麼忍受下去?”。

但我和你分享創傷後遺症以及依戀障礙等等概念并不是為了增強你的畏縮心理,而恰恰是為了告訴你:你需要重視自己所受的傷害,但它們也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可怕。

創傷大多是應激反應,得到妥善處理通常隻會成為人生中的插曲,遲早會過去;

依戀障礙最長每半年就需要重評,因為人有自愈能力、知覺會被不斷修正,絕大部分人會從焦慮型依戀、回避型依戀成長為安全型依戀模式。

相信我,這對于任何一個心理咨詢師或者臨床心理治療工作者來說,都是最最基本的常識。

所以你大可不必拼命給自己灌輸“完了,我沒救了”、“都是ta坑了我,我永遠不可能徹底恢複、再也做不到好好去愛了”等等錯誤的消極偏見。

不否認、不抗拒、不輕視自己所受到的創傷,也不誇大依戀問題對自己整體人生的影響力,這是最有利于自己逐漸從傷害中恢複的态度。

“走不出來”不過是你眼前一時的狀态描述,警惕自己将其蔓延至生活的一切主題之上;在心靈世界裡不變的隻有變化本身,有蓦然變天的意外,更有多雨轉晴的時節。

平視創傷和依戀障礙,它們來來去去,隻有你會長久留在這裡,主宰着挫折和幸福的去留。

02自我探索、不回避不逃避

在親密關系的地界,一路順風少有,雨雪坎坷常見。尤其在缺乏感情經驗及苦難曆練之前,識人不善、遇人不淑、錯信承諾和因愛受傷幾乎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絆腳石。

我常說,痛苦不是為了折磨我們而出現,它總是帶着重要信息來的。

它想要告訴我們一些關于自己的消息,它用一種激烈難忍的方式在提醒你受了傷,在呼喚你關注自身痛處,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感情裡受了這麼大打擊,你不痛就怪了。要是那樣反倒該擔心自己是不是太麻木,那才是更可怕的事情!

你可以這樣引導自己:反正都是“走不出來”,我不如和痛苦的自己交交手,看看她到底想告訴我什麼。

痛苦總是由一部分的“自我”化身而成,當你抽絲剝繭剝到最裡層,怎麼着都會發現她始終是帶着善意來的,不可能會真的傷害你。

回避和防禦也從來隻會激化情緒疼痛,還不如直面這段過去。

複盤看看是否自己比較單純天真,沒有掌握好信任的分寸,還是過于“我執”所以沒把對方正确看清;

或是對方一開始就居心不良、本性花心,還是主要是扛不住婚姻不順、對誘惑的抵抗力有限,也可能因你的過度在乎恃寵而驕越來越自私自利……

亦或是,以上皆有,相互作用、彼此“成就”?

正确總結的經驗往往不會讓你更崩潰,反而有助于你好好哀悼這段經曆,給自己一個更正式的了結。

久未愈合的傷口扔在那裝作看不見、不管不治不搭理,才最容易惡化。

當然,以了結為目的的情景回溯和自我剖析要爽快麻利,認真對待但不要變成無休止的委屈反刍或自我哀怨。

有效的經驗通常都是少而精的,不斷得出不同結論再反複推翻隻會變成顧影自憐的兒戲。

03自我賦權,分清責任歸屬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講過:“如果你追問真相,你就會認清恐懼不是愛,依賴不是愛,嫉妒不是愛,控制占有不是愛,責任義務不是愛,自歎自憐不是愛,不被人愛的痛苦不是愛。”

如果一定要給愛下個定義,可能隻有當一個人不必經過精密分析、用身體直覺去擁抱、直接觸達靈魂感受到的才是愛。

而隻有先做到自己對自己的愛,才有機會培育出這份“愛的感知力”。

當你寄希望于他人不要令你難受留戀,這是貪欲,不是自愛;

一心記恨全因他人使壞才導緻你如此受傷,這是嗔怪,不是自愛;

偏執認定是由于他人犯錯你才需要遭受這些創痛,因此幫你把毛捋順也應該全盤是對方的責任,你自己拒絕長出一絲一毫讓自己好起來的力量,這是癡念,不是自愛!

可明明不受制于貪嗔癡,把自己照顧好、保持自身内心世界的安穩幸福……才說明你把愛自己這份工作做好了啊!

有能力愛自己的人,才有眼界看到愛、有基礎吸引愛、有智慧篩選愛、有健全的身心去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愛。

是的,你有帶自己走出來的責任。

也越是毫不推卸、承擔起了這份責任的人,才有可能在以後晉級到能夠扛起“學會識人的責任”、“敢去愛又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責任”和“靠近幸福、找到幸福、并且自己能為自己創造幸福的責任”等等等等更深刻的人生階段。

把讓自己好起來的權利還給你自己,它本身就不是除你以外任何人身上所有的東西。

好了,最後想說,除了我們自己,誰也沒那麼大能耐可以讓我們承受劇烈痛苦。

那些我們深受折磨的時刻,要麼來源于我們最原始的自戀本能,置他人的鮮活于不顧,反而更相信自己的判斷,享受那份高高在上的“我比你還了解你”的津津自得;要麼滋生自心理及身體所承受的創傷與依戀障礙。

在我們閱曆及經驗不足時,我們也許較難避免自己在感情中受到傷害,更何況心靈苦旅對于再精明的人來說大概最後也隻能結成一筆糊塗賬,讨不回什麼解氣說法也要不到多少實際補償。

幸運的是,最強大的力量同樣僅僅根植在每個人的“自我”之中,他人拿不去、奪不走。

要是你非逼着自己沉溺創傷那當然是誰也勸不聽,倘若你堅決要走出痛苦,同樣也絕對是誰也攔不住。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