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絡上流行過這麼一個段子:同居男女的最根本矛盾在于,男生認為女生在上完廁所後應該把馬桶圈掀上去;女生認為男生在上完廁所後應該把馬桶圈放下來。這個“馬桶圈之争”不無道理,裡面暴露了大部分人在親密關系中都會産生的一個想法:讓對方按照我的需求做出改變。
心理學家蘇珊·坎培爾(Susa Campbell)在《伴侶的旅程(A Couple’s Journey)》一書中提到,關系發展會經曆的五個階段,分别是:浪漫期—權力争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共同創造期。其中“讓對方按照我的需求做出改變”的想法,就發生在權力争奪期裡。

親密關系的五個階段
兩個人剛剛确立關系時,往往是從浪漫期開始的。我們會認定對方就是我們要找的那個“對的人”。誇張點說,有的人在剛遇見對方時,會連孩子叫什麼名字都想好了。但随着真實相處的時間變長,理想伴侶的濾鏡會開始褪去,生活的瑣事撲面襲來。這時你發現,在生活中對伴侶開始有了不滿,甚至對方上完廁所不把馬桶圈放下來都會引起你的反感。于是你想要改造對方,讓對方變回一開始那個理想伴侶,這時你們的關系從“浪漫期”進入了“權力争奪期”。
在這個時期裡,你忍不住想讓對方做出改變。這些改變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要求對方上床前先用消毒濕巾擦手機;讓對方用周末時間多讀一個課程,等等。
“認為對方是完美的”到“忍不住想按你的方式改造對方”的這種變化,也适用于親子關系中:當寶寶剛降臨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她是這個世界最好的人。當他/她漸漸長大,身上有一些與你預期不符的行為或者性格,你就想要改造對方,逼他/她吃不喜歡吃的東西,讓他/她報你認為合适的興趣班。當然這些要求,容易會激起對方的反抗,造成了關系中的種種摩擦和吵架。這就是權力争奪期。在一番針鋒相對的權力争奪後,大家都累了,能正視雙方的差異,也探索出适合彼此的相處模式,這時就進入和平共處的穩定期。在磨合成功後,大家開始發自内心把對方當成家人,也能更理性地處理現實中的問題,這時關系就進入承諾期。慢慢的,當伴侶不僅是家人,而且是有共同願景的同盟時,願意一起為生命創造出更多可能性時,就進入了共同創造期。在這5個階段裡,“權力争奪期”是最艱難的一個時期。你們可能會因為 “番茄炒蛋應該放糖還是放鹽”“打遊戲要不要限制時間”等小事産生争執,發現對伴侶由一開始的“看對眼”變成了“怎麼看都不順眼”。甚至因此走不到下個階段。

權力争奪,争的是“誰作主”的控制權
很多人在你侬我侬的“浪漫期”裡,很多人并沒有過多地區分“你”和“我”。所以在進入“權力争奪期”時,“我”總會想當然地替“我們”拿主意。但如果另一方根本不認可這個主意,就容易導緻隔閡的産生。同時人們也會困惑:在這個家,我說了到底還算不算。于是人們在關系裡會想要搶占一個話語權的高地。希望對方能聽自己的話。這本質上,是在确認關系裡的掌控感,以此感到安全。為了打到這個目的,大家各出奇招。有的男人認為自己賺錢比較多,所以決策上應該聽他的。有的女人認為自己為家裡付出的心血比較多,所以應該聽她的。有的甚至會采用暴力或者一哭二鬧三上吊等極端的方式來追逐控制權。甚至有時候,為了順利地完成掌控,人們還會讓第三方加入争奪。
例如閨蜜小彤,自從生了寶寶後,她對老公提意見時,都是“以孩子之名”。例如身上的酒精味道對孩子不好,要求老公不能在外邊喝酒;孩子以後要用錢,所以不讓老公花錢買他想要的電子設備。為了讓丈夫能夠順從自己的心意,她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自己博弈的工具。但這種力求“以東風壓倒西風”的相處模式,也一樣會帶來争吵。而如果“權力争奪”所帶來的争吵過于頻繁,人們在潛意識裡,就把伴侶放到了一個偏敵對的位置。比如吵架之後,男生沒有把髒襪子收好。但女生由于之前的争吵,腦海産生了“敵意”,于是主觀地認為,男生又把襪子亂扔,是在跟她作對,是故意氣她。這種下意識地把對方往“壞處”想的做法,往往也推進了誤會的加深和摩擦的産生。
所以在“權力争奪期”過後一般會出現3種情況:
① 分離。
另一部分人則會認為自己跟對方實在相處不來,及時選擇分開止損。
② 超越。
有些人能在這段時間正視彼此間的差異,順利跨越“權力争奪期”時,進入下一個親密階段。
③ 回避。
不去直面另一方的權力争奪,維持一種表面上的和平,但精神世界早已不進行交流,最終耗成了“無話夫妻”。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權力争奪期”滞留,導緻關系裡缺少情感流動
李叔李嬸,就是這種“無話夫妻”。李叔李嬸是相親後結婚的。李叔是他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有一些比較文藝的愛好。李嬸文化程度稍低一點。平常留意的,也隻是市場的菜價,和附近其他鄰居的八卦。她關心家庭裡的支出,更關心收入。她把對高收入的渴望,寄托在李叔身上。每天都會唠叨别人家的丈夫已經升職加薪,有多能幹。有次一位書法老師送給李叔一幅書法作品,李叔高興得拿出來給鄰居欣賞。但李嬸卻在一旁了冷水,說道:“有什麼用,又換不到錢。”她試圖用這種“激将法”,來逼着李叔“上進”,改造李叔的賺錢能力。但李叔厭煩這種“激将式”的冷嘲熱諷,于是對這些唠叨左耳進右耳出,對李嬸的訴求不予回應,一心沉浸在自己的愛好裡。當然,這并不是說在關系裡不能努力工作,也不能有興趣愛好。隻是當他們把原本應該傾注在伴侶身上的精力,投入到第三方上面,而且第三方占用的時間比例,遠遠多過于夫妻間的日常交流,就造成了“無話夫妻”。
例如:有人寄情于工作,不願意早回家;有人完全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刻意冷落伴侶。這樣的兩個人在關系裡看似相安無事,但卻沒有多少幸福感可言。李叔和李嬸之間在飯桌上也沒有什麼話聊,相處之中沒有耳鬓厮磨的關心,也極少看到甜蜜感。種種表現看來,他們表面上相敬如賓,但是并不相愛。明明在同一屋檐下,卻早就“各玩各的”,這種家庭氛圍也異常沉悶。由于家庭裡卻乏正常的情感流動,也影響到他們小孩的性格。他們家小孩原本開朗活潑的性格,到後來卻變得異常拘謹。前面說到,在“權力争奪期”時,人們會因為不願意被改造,而對伴侶産生“敵意”。而有的人會用“回避”的态度對待權力争奪,但潛意識裡的這種敵意還是沒有退減。因為對着“敵人”袒露心聲,說軟話,總有一種恥辱感。所以他們在關系不能輕松表達愛意,情感無法流動,親密關系的發展也就受到了阻礙。

注重感受,讓情緒流動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當愛支配一切,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支配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我們知道,愛是兩個人在一起的原因。但如果要長久地在一起,這份愛就需要雙方共同維護。隻有與伴侶形成同盟,你的擔心有人理解,你的快樂有人分享,才能使幸福感最大化。怎樣減少關系中的敵對感,讓伴侶成為同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