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婚姻咨詢中這位妻子的丈夫是這樣描述他們婚姻存在的問題: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很讨厭回家,很讨厭見到她。可能我心裡有問題吧,别人都覺得她是完美太太,她也确實挺完美的。
孩子出生以後,我管的不太多,基本都是她在安排。她說我不管孩子,可是我管孩子的時候,她又說我“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她總覺得我工作不忙,其實這兩年工作已經沒有之前那麼輕松了,我給她說過,可她不願聽。回到家裡我想放松一下,看看手機、電影什麼的,她就會很不高興。

說回到家裡大家應該交流,尤其是孩子一天沒看到我,應該多和孩子說話。我的假期她也要安排。幾乎每一個假期,她就要規劃一個活動。
有些建議是挺好的,但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反對她,她就會想方設法說服我,說為了孩子發展,就要多陪他去參加活動,或者多出去看看,或者說一家人就應該要一起行動,父母就應該多陪孩子,不然孩子安全感發展不好之類的。
孩子有一點什麼問題就怪是我,因為她做得很完美了嘛,是我拖後腿,不好的影響肯定就是我造成的。
之前我有拿錢去買一些股票,她當時确實建議過看一下房子,可那時候股票行情好,我也沒聽她的,後來虧了一些。結果這件事情她就一直說應該聽她的。
每次我們要意見不同,她就會翻出這件事,說我不聽她的就是這個後果。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打算說一輩子?

最新研究表明,頻繁指責伴侶的差錯會讓其過早去世】據英國《每日郵報》29日報道,美國拉法耶特學院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多年的跟蹤調查,分析了1734名志願者的數據。
這些人的年齡介于57歲至85歲之間,已婚者占90%,其餘人則處于一段親密關系中。當被問及多久被伴侶指責一次時,答案有三種:
1、“幾乎從未或從未”2、“有時”3、“經常”。
研究人員發現:
“經常”受伴侶指責的人5年内死亡風險比“有時”受到指責的人高44%,
“有時”受指責的人5年内死亡風險也高于“幾乎從未”受指責者。
研究人員稱,與從未受伴侶指責的人相比,經常受指責人士的死亡風險高出107%。
研究人員認為,指責是一種長期的人際關系壓力源,會對身心健康産生持續積累的負面影響。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美國一位專門研究夫妻關系的心理學家說,夫妻之間有4種行為最容易導緻離婚和出軌,分别是:指責,蔑視,防禦,回避。

這樣夫妻間的互動,就包含了3種最可能導緻離婚的行為。
一段快樂的感情,需要滿足3個方面——熱情,親密,投入。
如果你有更多情感問題,或者是想學習更多的情感技巧,可以直接咨詢我們.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也歡迎轉給身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