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是将可能的對象推開,和他們保持距離,然後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樣子。這是什麼鬼?
說白了就是“明明想親近,卻又把對方推開”,在心理學中,把這稱之為“假性疏離者”。
假性疏離者是什麼?假性疏離,其實是一種負面自我保護措施。
内心渴望能與一個人達到絕對親密的狀态,表面上卻拒人于千裡之外。因此,稱之為“假的”。
是不是覺得很矛盾,明明渴望,卻還抗拒,矯情得要死吧?讨厭一個人,卻又不得不一個人。這就是“假性疏離者”。
對于自己喜歡的人,以及這段戀愛關系,會有過高的期望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比如,期望對方能夠讀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且也樂意讓自己占據對方的生活。來進行“測試”,試驗對方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癡迷對象。
但假性疏離者,重點是假,在糾結與“近”和“遠離”之間做掙紮,内心的依賴和癡迷也從來沒消失。疏離,更像是在愛的世界裡的一種“策略”。
親密和疏離感的解讀
“親密”是人性與生俱來的情感屬性--依附行為。“疏離感”是“親密感”的負反饋。以逃避暫時性獲得某種内心世界的穩定秩序,避免強烈的情緒沖突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傷害。換句話說,“疏離感”的産生或多或少伴随着“情感缺失”或者“情感習得性無助”。

為什麼明明渴望癡迷,卻要假裝疏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無法确認對方有着和自己一樣的心意。由于愛的人态度的前後不一緻、忽冷忽熱造成的。從而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感情上的饑渴”。
在行為上體現出自己的癡迷,比如試圖時刻掌握對方的去向,和誰在一起,在做什麼等等;會看上去非常的黏人和缺愛。
但假性疏離者卻不然。看起來是難以靠近和取悅的,以至于對方可能真的會相信他們不需要任何人。以至于會幻想出,“我不需要他,我不喜歡他”的這種假象。
若他們真正開始在意一個人之後,會不斷發起測試的攻擊,通過一點點的測試,來一點點釋放自己的需要和真實的自己,從而避免自身的難堪。
但問題是,假性疏離者對對方的要求往往太快、太高——因為不安全感和羞恥感太深。在對方無法達到這種要求時,假性疏離者會因自身對“自戀損傷“的過度敏感,而扭曲中立的事實,解讀為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從而在損傷的時刻,爆發出不同程度的自戀憤怒。自戀暴怒程度低的人,會選擇立刻疏離和逃跑;而暴怒程度高的人,甚至會産生想要毀滅對方的沖動。對于這樣的失望,不斷後悔,渴望回歸到那個全能的、不需要這個人的自己。
如何擺脫疏離感?
找到情感的正向反饋對象,找一個真正能讓自己松綁,讓你大笑的愛人或朋友。由于本身自我的認可度就比較低,所以更加需要有欣賞你、信任你、支持你的朋友的幫助或陪伴。正向反饋對象的肯定會為這類人提供給一個依靠——“我是被需要的”。

豐富生活,勇敢面對認為不可能的事
試着為自己争取。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
學會去嘗試,嘗試去換另一種生活态度,來一次說走就走的獨自旅行。
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給自己找活幹,讓自己忙起來,不斷再嘗試中給予自己新的力量,不斷調整自己前行的方向。
重塑自我
對自己好為自己負責;對自己好,才能更好的愛别人;善待生活,善待他人。改觀,變美就是開頭。改觀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整個人生都在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