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改善缺愛的人格,試試這3個方法

嘉待情感
2024-01-13
2212
30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01你的傾訴

傾訴一:“我跟我老婆結婚有6年了,一年前我曾經出軌過。那是我最狂妄的時候,為了在事業上證明我自己,我會不擇手段。

戀愛的時候,我是很寵她的。可出軌那段時間,我對她隻有厭惡,橫眉冷眼的讨厭,經常冷淡她。

最後,被她發現了。我們大吵一架,她摔了家裡的所有東西,也差一點離婚。從那之後,我也發現她成熟了不少,開始改變自己。開始健身,開始拼命的工作,終于在一年的時間内,她從110斤瘦到了90斤,從一個家庭主婦,升級到了一個有自己工作室的自媒體創業人。說實話,我很佩服她。相比她,我的事業早已經貧瘠,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但是我還欠着債務,我隻有鹹魚一般的拿着死工資耗着。

我有一種預感,她會成功,我們的距離會越來越遠。我總是會跟她說,離婚的事情,問她,“什麼時候離開我?”試探着說,讓她做好離婚的準備,沒有我的準備。我感覺自己心理分裂,喝醉的時候,就想跟她發生關系,但是她總是有點嫌棄我,也不是很主動。

其實,我很擔心,我不知道怎麼辦?以及我們的婚姻真的會散,我又期待着那一天。

傾訴二:“和男友剛開始在一起,他特别照顧我,心疼我,可能因為我是單親家庭。但是我們在一起才5個月,就開始有矛盾了。我總擔心着他會離開我,總是有意無意跟他說,“你不愛我,你變心了”,心思特别多。

他非常不理解我,沒想到我會這麼矯情,多疑。他覺得自己,隻不過是愛打打遊戲而已,沒有不陪我。而我幾乎不會跟任何的朋友來往,非常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時光。

我沒辦法控制自己。在他不在的時候,給他發消息,在他不回我信息的時候,奪命連環Call。在他不肯主動哄我的時候,以分手為要挾。我隻是想讓他多關心我,結果就真的分手了。這讓我很絕望,我想挽回,但是又很害怕,這樣的關系。

02

怎麼會這樣?

​​​​​​​傾訴一,那位男士,明明很愛自己的妻子,害怕妻子離開。因為自己的自卑,擺出一副想要趕走對方的架勢,目的不過隻是在确認,那個人真的不會離開自己。

傾訴二,那位女生,時時刻刻想要跟男友呆在一起,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為了索取愛,在感情中失去自我。

他們在關系中,有一個共同的症結,叫“患得患失”,為此痛苦着。為什麼會這樣?

1944年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進行了一項關于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随後發現了一項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依戀行為系統。

依戀是指兒童與照料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強烈的情感連接。它使兒童接近依賴者,唯恐照料者離開。這種情感連接通常發生在母嬰之間,其質量受兒童和照料者的交往方式的影響,并影響其以後的人際交往模式和心理發展。

John Bowlby把依戀關系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兒童和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耍,并不總是依賴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能很快平靜下來并繼續玩遊戲,屬于安全型。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第二類,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并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别,屬于回避型

第三類,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遊戲。屬于反抗型。

另外,我們還發現一些兒童的行為不符合以上三種類型的任何一種,且這些兒童曾有被虐待與被忽視的經驗,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戀類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此類兒童對母親展示出冷淡。

由此說明,我們與照料者,通常是母親的關系模式,年幼時在母親哪裡得到的安全感越多,長大之後,人格更加完整,偏向于安全型人格。

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沒有安全感,在關系中患得患失,其根源也是,在父母親那裡是否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所謂的愛),從而在精神上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

03

該怎麼做?

那麼,我們要如何在認識自己之後,重建自己的依戀模式,讓我們在關系中,更加勇敢和自信呢?

第一,用理智代替負面預判。拿上面那個女生的案例來說,男友不接電話的時候,通常會比較焦慮,我們本以為是伴侶的行為,導緻我們的不安全感,從而要求伴侶該怎麼做。配合我們,這就是關系中的索取。

但實際上,伴侶的影響是次要的,根源于我們兒時的不良情緒被觸發。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他不回複我們的電話和信息,就肯定是在和别人約會,他已經變心不愛我,這些都是負面的預判。

因而,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人格,為非安全型類型的時候,則需要通過刻意的練習,強化正向思維。理智的思考,想最好的可能:“他有可能是在開會,可能有重要的事情正在處理,我應該體諒他一些”先等待一會。留下信息,對方看到了自然會回複。

第二,用坦誠代替懷疑。拿上面男士的案例來說吧,他一直很重視自己的妻子,極端的渴望在妻子面前證明自己,但是她表現的方式是懷疑對方。他經常說離婚,是因為害怕離婚;他給妻子打預防針,讓妻子做好失去他的準備,是因為他害怕失去,在提前做好失去妻子的準備。正話反說,起到自我保護的防禦的作用,是非常糟糕的在關系中溝通的模式。

如果他能向妻子傳達類似:“老婆,我希望得到你的認可,我會做的更好,我是愛你的,我永遠不會離開你的”,正向的心理想法,不再用僞裝保護自己,他可能會活得輕松的許多。

第三,用該怎麼做代替為什麼。

艾利希·弗洛姆告訴我們:

“大多數人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心神蕩漾的情感,體驗愛全靠偶然并且隻有幸運才能墜入愛的情網。他們将愛情問題首先看做是一個被愛的問題,而不是去愛和有沒有能力去愛的問題。但是,愛其實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相關的知識并付出相應的努力。”

非安全型人格其實,是沒有愛的能力的,因為缺愛,他們在兩性關系中,更多的是索取。依據艾利希·弗洛姆的理論,其實愛的能力,應該是有勇氣不計回報的去愛一個人,全心全意的為對方好。在愛的過程中,促使我們成長,讓我們得到幸福。

在我們年幼的時候,如果你感覺到被你媽媽忽略。長大之後,你需要有意識的知道,你媽媽那時候需要工作,保證你的生活。你愛着你的母親,其實就更不應該去記恨她那麼久,那麼多年。你需要與自己和解,你欠你母親一句原諒。

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就是這樣。張靜初飾演的方登,因為小的時候,媽媽寵愛弟弟而吃醋,在地震中,一塊石闆壓着兩個孩子,隻能救一個,媽媽最終選擇了救弟弟,為此方登記恨了32年。

方登在地震中醒來後,與父母走散,被解放軍領養。22歲的被男友抛棄,早孕退學,後來一個人撫養孩子,嫁給一個比自己大16歲的外國男人。方登的關系模式是殘缺的,她的女兒後來,學習了心理學,而方登始終不願見自己的親生母親。

最終,在國家的第二次地震中和弟弟相認,進而時隔32年,才再見到到自己的親生母親。方登與母親講述自己的經曆,母親心疼不已,問:“那是誰給你伺候月子呢?孩子他爸呢?”方登回答:“出國了,沒聯系了”,母親于是又問:“沒托人找找?”方登說:“他都不要我了,還找什麼?”一句話,潑冷了母親的心。這句話,同樣是對母親說的,是她在親密關系的認知偏差後的底色。“他都不要我,還找什麼?”實際上,方登的媽媽,并沒有不要她,一直在惦記着她 ,等着她的女兒回來。

電影的最後,方登在父親的墳前說,“媽,對不起,從第一眼看到方達(缺一隻胳膊的弟弟),我就開始恨自己,他是我弟弟......我沒有辦法原諒自己,對不起......”,方登用32年的時間最終與自己和解,完成自我的救贖。

32年的時間,這樣的代價未免太沉重。作為一個無意識的孩童,命運給我們什麼樣的安排,我們沒辦法選擇,沒辦法抵抗。但作為有一個有意識的成年人,在親密關系中,當我們感覺不到愛的時候,是需要主動去争取的,是有選擇的餘地的。

當我們感覺到對方變心了的時候,是不是要問,“怎麼樣他才會愛我”,而不是陷入“為什麼他不愛我?”的情緒中。當我們感覺說,需要對方更多的關心,希望被對方重視,讓對方看見自己的感受,那麼,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冷戰、埋怨、疏離、懷疑等等,這些都是非安全型人格的心理狀況。

成年人的被愛與否是一次選擇,愛是一種能力。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掙脫原生親密關系的束縛,重生一次。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