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社會和生活的壓力,很多人都學會壓抑自己,習慣性地隐藏自己的感受。在交流過程中,也總是會用一些不健康的交流模式,導緻感情惡化。
因此我們經常隻能通過别人的語言,語音和語調等,配合上别人的動作和行為,眼神等,來了解一個人,以及讀懂這個人的感受和内心,将他歸類于某個類别。
父母是我們的啟蒙老師,我們的愛的模式,交流模式,都是跟父母學來的。當父母遇到矛盾時的處理方式,父母對我們的方式,以及父母教育給我們的方式,都會讓我們覺得,這是最好的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父親很嚴厲,母親很讨好,他們這樣相處了很多年一直相安無事,我們就覺得這兩種方式是處理矛盾的最好辦法。
當我們結了婚,遇到矛盾時,這樣的模式就不由自主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有的時候是指責,有的時候是讨好,有時是交替使用。
再比如,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會把孩子吓壞,孩子會通過逃避或是祈求的方式,祈禱父母停止争吵。而孩子長大之後,會對于吵架感到害怕,處理矛盾的方式,往往都是逃避。
需要注意的是,不健康的交流方式,并不會單一出現。不健康的溝通模式往往會出現"混搭",在你堵住了"逃避","讨好"或許就會出現,你剛學會"感性","指責"又成了你的最大問題。
因此,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比如指責型的人顯得自信,對你是很關心;讨好型的人顯得善良,可以滿足你的情感需求;超理智的人理性強,可以彌補過于感性的你;打岔的人頭腦很靈活,能夠讓你們避免一時腦熱,争論不休。

在面對不健康的溝通模式時,全盤否定會顯得改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隻是需要針對每種模式加一些東西,那麼你的改變效果會更加明顯。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引導你們親密關系中的另一半,也不要去全盤否定他的性格和溝通模式,而是學會發現他這些溝通模式中的好處,同時讓他明白加上另外一些因素會更好。
指責型的人需要加一些"替别人考慮、寬容體諒"等因素;
讨好型的人則需要加一些"為自己着想、肯定自己的利益"等因素;
超理智的人需要加進"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察覺,增加一些情感";
逃避型的人則需要增加"對他人、自己和情境的察覺",在合适的情境下釋放自己的創造力。
改變是一件讓人恐懼的事情,包括我一樣害怕改變,害怕走出舒适區所要面臨的危險。所以需要時刻警醒自己,或者找人監督。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挽回失去的愛,修複您的感情關系!
停留在想法的改變,并不會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幫助和影響,隻有付諸行動的改變,才能真正讓你的生活有所變化。
一般步驟是,覺察,發現壞模式後馬上提醒,之後實施懲罰,可打闆子、可彈腦崩兒、甚至體罰跑圈兒,配合厭惡療法,然後嘗試采用新的模式,從新模式中找到成就感。
循環使用這樣的方式,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你們的婚姻中那些壞習慣,會慢慢地減少。
而優良的新習慣,會随着累積,往你們的婚姻賬戶中不斷“存款”。
累積的“存款”越多,你們的婚姻就會更加幸福,你們的婚姻自然也會更加穩固。

挽回的路上,糾纏、威脅、指責、謾罵等等,走過這些彎路的孩子,都知道結果很糟糕。挽回難度增加,自己也越來越不知所措。挽回是一個加分的過程,如果不能保證每次都加分,但也請不要減分。
要記住,少做一次差錯的決定,會讓你多一分挽回成功的幾率。千萬不要小看對每一次細節的把握,那是成功需要累積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