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需要被愛,喜歡孤獨從來都是說給外人聽的。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做到獨處的人,寥寥無幾。
如果孤獨是一場修行,我甯可醉死在溫柔鄉。
這人間繁華,又有幾個不貪戀。
很多時候,一想到自己老了老無所依,孤苦一生,就甚覺悲涼,還不如去喝那碗孟婆的湯。
女人過了60歲,已是花甲之年,人們又稱耳順之年。

曆經人世浮華,是否已是看透這紅塵?面對世俗的眼光和個人的情感意願,又當如何自處?
是礙于子女、外人的閑言碎語再無與人為伴的心思,還是為自己僅有的餘生有個保障,再找個伴。
老伴老伴,老來有伴,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壽。
在生活中有太多老人,因為子女照顧上的疏忽,晚年生活如蠟炬成灰,不過是油盡燈枯的孤獨挨日子罷了。
便是子女再孝順,都不如有個老伴,時刻圍繞在身邊,知冷知暖。

第一:我們都是人,都會老去。
兩個年輕男女沒羞沒臊地在一起了,人們是羨慕和祝福。
如果是一個60歲的女人想找個伴走到了一起,祝福可能會有,但更多的會是閑言碎語。
甚至還會覺得:老不正經,都60多了,黃土埋半截的人了,還過什麼夫妻生活?
隻許年輕人談戀愛,不許老年人找個伴是什麼道理?
可是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年輕人不喜歡講道理,不講“武德”。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疑難情感問題!
聽一朋友說起一事,就特别不理解。

老人老伴去世多年,一個人在農村生活,家中有一兒子在外地工作生活,一年回來不了幾次。
老人就想着找個老伴,生活上好有個照顧。畢竟,有個頭疼腦熱,一時起不了床,給兒子打電話都回不來。
身邊有個人幫襯着,照看着,其實是個好事。
可是老人的兒子死活不同意,就是接受不了。老人沒辦法,隻能就此作罷。
兒子和兒媳回來一次,說不上兩句話,甚至飯都不吃,開個車就走了。

更多的時光,老人是無以為伴的守着空房子度日,這種悲涼,做兒子的又何曾體會?
我們都是人,都會老去。
我們無法改變老去的現實,但是我可以做到讓老人老有所依。
這種依靠并不是你回去一次買點東西放下就走的回家看看。
精神上的托付,物質上的依賴,就跟小孩子一樣,都不能缺,都不可以缺。

第二:老人比年輕人更需要一個伴
老人找老伴,其實跟年輕談戀愛沒有什麼區别。
如果有合适的,誰都願意考慮。雖然,并不一定非要找。但是,如果有緣誰會傻到拒絕呢?
對于孤寡老人找伴這個事情,一直以來都比較隐晦。你不說,我不提,就是餘生涼涼。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孤寡老人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存在。
尤其是在農村,老伴走了,再找一個過日子的非常少。
更多的是一個人過,熬過一年又一年。
有些老人,一單就是幾十年。

很多子女雖明白父母一個人孤獨,可對找老伴這樣的事情,還是難以逾越心裡的那道坎。
畢竟,在子女心裡,自己原生态的父母,從小到大的影響已經刻印在自己心裡。
情感意願上确實無法接受老人再和别的人一起生活。
隻是,子女隻看重了個人的情感意願,卻忽視了老人對孤獨的恐懼,以及溫暖渴望。
老人想孩子,想讓孩子回家看看,想跟孩子說說話。
可是孩子不可能時刻陪在自己身邊,不可能天天無所事事地陪伴着老人。

當老人的念想與子女的分身乏術發生沖突,這樣的情感缺失,要麼彌補,要麼孤獨,無藥可解。
人都是獨立的,誰都不能代替誰。人都是有感情的,誰都需要被照顧,被體貼。
互相依偎,互相扶持,并不隻是年輕人的特權,老人有時候比年輕人更需要。
從現實意義上來講,老人在身體和精神上的重度依賴,比年輕人更需要一個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