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待情感:喜歡上一個人的本質是什麼?

嘉待情感
2024-04-10
2220
24
点击添加老师微信:jiadaisLINE咨询情感难题,伴您走出情感困境,挽回失去的爱!

世上所有的感情,其實都是一種“富蘭克林效應”。

題引:

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對方的外貌?對方的品格?對方的地位?對方的名聲?對方的财富?

統統都不是!那究竟是為什麼呢?

1、

先講一個著名的故事:

二戰時期,猶太人遭到德國納粹的迫害。有兩個猶太兄弟商量着該向誰尋求幫助,二人的意見發生了分歧。弟弟主張向父親曾經資助過的一個銀行家求助,而且這名銀行家曾多次表示有機會一定要報恩。哥哥則認為,應該向曾經資助他們家族起步的另一位木材商求助。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分頭行動,從此失去聯系。

多年後,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國尋找弟弟,發現弟弟全家早已慘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

後來哥哥從納粹檔案中找到了舉報弟弟藏匿處的電話記錄,打電話的人——正是那位銀行家。

哥哥仰天長歎:

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比你所幫助過的人,更可靠。

2、

現代的營銷學裡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上個世紀美國有一家吸塵器公司的推銷冠軍。

他在退休前一天對其他的員工們說:

你們這些笨蛋,推銷業務時隻會敲開門問:“太太您好!能不能給我三分鐘介紹我們公司的一個産品。”每次話還沒說完,“啪”的一聲就吃了閉門羹。你說你們這不是赤裸裸的騷擾嗎?顧客沒報警已經是客氣的了。”

于是這些員工們就好奇的地問:“那您是如何向顧客推銷的?”

複制添加嘉待情感導師wechat id:jiadais,line賬號:yesaay,幫你解決戀愛脫單情感問題!

這位退休的老員工回答道:

“我會說,太太您好!我是一個路過的推銷員,口渴了。您能不能給我一杯水喝呢?”

于是,我走進顧客的家,先觀察一下環境。

然後在顧客給我準備水的時間裡,輕描淡寫地唠一唠家長裡短,然後旁敲側擊地說幾句自己所推銷的“吸塵器”。

顧客沒有壓力,自然就會接話。

如此一來,産品推銷的成功率可以提高百分之六七十。

其他的員工們聽了如夢方醒,紛紛給這位老員工鼓掌。

其實這個案例,有一個心理學的名詞,叫做:

“富蘭克林效應。”

2、

這個效應是根據18世紀美國的國父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一句話發展而來的。

富蘭克林曾說: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他曾經做過一件影響了世界心理學的事情。

這個故事最早是記錄在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後來在1993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又将這個故事寫進了他的《社會心理學》。

故事大體是這樣的:

1736年,有一天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另一位議員完全反對他的觀點,于是也發表了一篇演講,十分激烈地批評了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有點措手不及,但是又想争取這位議員的同意。

怎麼辦呢?

他無意中打聽到這位議員的家裡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圖書。

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信,厚着臉皮向這個議員借書。

沒想到這個議員竟然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富蘭克林在還書的同時鄭重地表達了謝意。

幾天後當他們再次在議會廳見面時,富蘭克林是這樣描寫的:

“他竟然主動跟我打招呼(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我們談話,他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為我效勞。”

從此他們兩人化敵為友,終生保持着友誼。

所以後世的心理學家們人得出一個結論:

讓别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這就是著名的“富蘭克林”效應的由來。

3、

一個世紀以後,美國的另一位總統林肯就深受“富蘭克林效應“的啟發。

有一次,林肯準備讓一位政敵幫個小忙。一位議員批評道:“你為什麼要試圖跟政敵做朋友呢?你應當消滅他們。”林肯卻溫和的回答道:“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特别是當我們變成朋友的時候。”

讓一個敵人幫你一個小忙,就能化敵為友,化幹戈為玉帛。

這個套路,真的可信嗎?真的可行嗎?

4、

1969年,心理學家瓊•傑克戴維•蘭迪決定親自上陣,檢驗一下這個有二百年曆史的“富蘭克林效應”在20世紀是否已經過期。

于是他們安排了一次知識競賽,讓所有的參與者赢了一筆小錢。競賽結束後,一名研究人員向其中三分之一的參與者們表示:“他是用自己的錢來組織的競賽,現在他沒錢了,能否請他們把錢退還給他。“一名秘書向另一組三分之一的參與者們表示:”這是由心理學實驗室贊助的競賽,現在實驗室資金短缺,能否請他們把錢退還。“

實驗過後,所有的參與者們都被要求填寫了一項問卷調查,分别給研究人員和秘書打分。

實驗結果證明:

研究人員的分數遠遠高于秘書。而且願意把錢退回來的參與者,所給出的分數遠遠高于不願意退錢者。

也就是說,“富蘭克林效應”檢驗合格,依然保質。

5、

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也同樣對這個效應深表贊同:

他曾在《戰争與和平》一書中寫道:

“我們并不因為别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而托爾斯泰所說的“好”,其實就是給予幫助。

因為木材商已經給予了猶太家族一筆錢的幫助,所以産生好感,願意冒險相助。因為顧客已經給予了推銷員一杯水的幫助,所以産生好感,願意接受推銷。因為政敵已經給予了富蘭克林一套書的幫助,所以産生好感,願意化解仇恨。

也正因為如此,參加知識競賽的參與者們才會特别鐘情于自掏腰包研究人員,而不是那位花公司錢的秘書。

其實不止如此,這個效應還涉及到另一個心理學現象:

當你幫助過一個人的時候,哪怕你不怎麼喜歡這個人。你的大腦也會自動調整認知,告訴你對方是一個值得幫助的人,你在做一件對的事情。

如此,你便會在心理上形成一種“路徑依賴”。

當對方再一次向你求助的時候,你反而比第一次更樂意效勞,也更加喜歡對方。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正是由于發現了人性的這一慣性定理,成功解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在1993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是,人性為什麼會這樣呢?

6、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回答另一個問題。那就是:

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對方的外貌?對方的品格?對方的地位?對方的名聲?對方的财富?

統統都不是!那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不妨再來聽聽法國作家埃克蘇佩裡《小王子》裡的一個故事:

小王子在一個小小的星球上生活,有一天星球上忽然綻放了一朵嬌豔的玫瑰花。小王子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美麗的花,于是他每天細心地呵護,精心地照料。他當時覺得這是世宇宙裡唯一的一朵玫瑰,比所有的花都美。後來有一天他來到地球,發現僅僅一個花園裡就有5000朵幾乎完全一樣的玫瑰花。那一刻他終于知道,他所擁有的隻不過是一朵普通的花。

這個發現,使小王子非常傷心。

但是盡管如此,不知道為什麼,他心裡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一朵玫瑰。

直到有一天一隻小狐狸跟他說: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和心血,才使你的玫瑰變得美麗。"

小王子恍然大悟,終于明白:

盡管世界上有無數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澆灌過她,保護過她,陪着她一起說話,陪着她一起沉默……所以她是他獨一無二的玫瑰。

7、

同理,我們地球上的人類,多如滿天繁星,多于恒河沙數。

試問:

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千萬人類中平凡的一員?我們哪一個人的所愛不是千萬朵玫瑰中平凡的一支呢?

我們手裡的玫瑰之所以一枝獨秀,并非是玫瑰本身多麼耀眼,而是因為我們在玫瑰身上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目光。

我們心中的所愛之所以一笑傾城,并非是因為對方本身多麼迷人,而是因為我們在對方身上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感情。

8、

為什麼得不到的一方永遠在騷動,被寵的另一方總是有恃無恐?

因為前者持續在付出,而後者幾乎沒有。

為什麼父母永遠在騷動,子女一直有恃無恐?

因為父母持續在付出,而子女幾乎沒有。

為什麼好孩子永遠在騷動,壞孩子一直有恃無恐?

因為壞孩子費心,耗費了父母更多的付出。好孩子省心,節省了父母本來的付出。

為什麼母愛一般情況下更甚于父愛?

因為母親十月懷胎,千難萬險,對孩子的付出更甚于父親。

這個效應放在職場、友情或者其他領域中都同樣适用。

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脈都是麻煩出來的”等等,就是這個效應所分娩出來的金科玉律。

因此,我們愛一個人,是因為付出。

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愛。

所以嚴格來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見鐘情。

9、

如果有一個人告訴你他在幾秒鐘之内愛上了一個女孩。

你隻需問他一句:”在那幾秒鐘之内,你願意為那個女孩去死嗎?“

他肯定不願意,就像我們不願意為自己所喜歡的明星去死一樣。

因為幾秒鐘的時間,是不可能愛上一個人的。

當然,女性亦然。

10、

那他是如何愛上那個女孩的呢?情況如下:

他在見面之後,朝思暮想,茶思飯想,無時無刻不在想,甚至連做夢都在想。所以他一天的思念除了睡覺,可能長達16個小時。而另一位對這個女孩同樣有好感的男人,每天的思念可能隻是1個小時。

我們假設,愛上一個人需要160個小時的思念:

那麼前者隻需要10天,而後者需要160天。

這,就是一見鐘情的真相。

“鐘”本來就代表時間,所謂的一見鐘情:

是指兩人在初次見面激發荷爾蒙分泌,互生好感之後,還需要時間才能生情。

在一定的時間内:

如果雙方都付出,就會孕育出愛情。如果隻有一方付出,隻會分娩出單相思。如果雙方都沒有付出,最多也就生出交情。

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付出,别說是幾秒鐘,哪怕是相識一個世紀你都不可能愛上一個人。

11、

思念,就是一個人的情感付出。

當然付出還包括很多種:

時間、金錢、陪伴,精力等等。

但歸根結底,所有的付出都會随着時間潛移默化,最終變成情感的付出。

因為那一段付出的時光,已經悄然形成美好的回憶,融入你的血液,轉化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從前有一個女兒問父親,如何讓她喜歡的男孩子喜歡她呢?父親回答說:“讓他給你買一個冰激淩。”女兒又問:“然後呢?”父親回答:“讓他再買一個。”

當然,這裡講的隻是方法論,具體情境還要具體對待,不同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技巧,切勿生搬硬套。

總而言之,終極心法就是一句話:

你付出的同時,也要引導對方為你付出。

這位父親就是人性大師,深谙“富蘭克林效應“。

因為這個男孩買冰激淩的行為,看似簡單,卻無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付出。

他會想:

女孩喜歡吃什麼樣的冰激淩?草莓的還是牛奶的?大的還是小的?這一家的還是另一家的?

無形之中,男孩就為這個女孩付出了時間、金錢、以及精力。

漸漸地,男孩就會問自己,為什麼我要給她買冰激淩呢?

因為她可愛、懂事、笑聲很甜等等,哪怕這個女孩在外人看來一無是處,我們也大可放心。無論如何,男孩都會找足一百個理由說服自己。

或許你會問:

為什麼男孩會那麼蠢?

其實何止這個男孩,人性本身就是這麼蠢。

12、

沒錯,這又涉及到心理學的一個效應叫:

”認知失調“。

簡單來講就是:

當人們發現客觀現實自己的認知不一緻的時候,會産生一種不協調不舒适的感覺。

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在《當預言失靈》一書中提出來的。

因為他發現那些所謂的末日邪教派成員們,有一種不可思議的信仰堅持。哪怕他們的教主關于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了,他們也不會認為教主在欺騙。但是,畢竟這種“預期落空”引發了他們認知上的不協調,那怎麼辦呢?

指望他們知錯就改,回頭是岸?公開承認自己蠢?别開玩笑了。

認錯這麼反人性的事情,世界上從古至今就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

聲明一下:

這裡的”認錯“是指發自内心認為自己的思維是錯的,不是那種勉強裝出來的面子功夫。

所以,基本上所有的信徒為了解決這種認知失調的辦法不是承認差錯,而是去接受一個新的預言

外星人已經因為他們的虔誠信仰而饒恕了這個星球。

13、

那麼現在,我們還原一下場景:

那個男孩先是走進了”富蘭克林效應“的圈套,然後又染上了”路徑依賴“的慣性,接着又踩到了”認知失調“的陷阱,最後還有一個”沉沒成本“對着他眉來眼去,你覺得他能輕易地放棄那個他天天為之買冰激淩的女性嗎?

幾乎不可能!除非發生無法預料的異常狀況。

相反,男孩會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漸漸覺得這個女孩超凡脫俗,與衆不同。

日積月累,他就不知不覺地愛上了這個女孩。

愛情,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14、

所謂愛,就是你對一個人付出的總和。

本文系嘉待情感導師、情感咨詢師總結内容,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

相關精選情感内容